文章转载自"北大纵横"
来源 | 天下城市(luotianhao99)文 | 罗天昊
在中国内陆,河南是人口最多的省份,人口接近1亿。每年考上数十万。但是,河南每年成绩最好的前10000人,却全部流入外省市。
河南缺乏985等顶级大学,最优秀考生,都被外地最顶级高校掐尖,不得不流失外地。
近年来,中国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大学改革,主题是双一流大学设置。有改革,必然有利益调整,在两次改革中,河南也并没有成为赢家。大学之缺,尤其是顶级大学之缺,已经成为制约河南未来发展的一个显要缺陷。在中国内陆省市中,河南人口最多,户籍人口1.09亿,经济总量最大,排名全国第五,仅次于沿海的苏粤鲁浙。但是,河南在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方面,却并不处于领先位置。
尤其在大学生密度方面,河南仅居中游水平,与其庞大的经济总量不符。
2022年,中国在校大学生总数4024.8万。按照常住人口平摊,每万人中,在校大学生人数285.1人。
同时,河南在校全日制大学生291.5万,常住人口达到9872万。每万人中,在校大学生人数为295.3万人,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与全国发达区域比,有很大差距。当然,河南最强大的竞争对手,是内陆省市。罗天昊国与城曾提出一种关于广义内陆七雄的设想,即,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河南、四川、重庆等七大省市,处于中国内陆的最核心地区,是中国未来最大的增长极。沿海四杰,开启中国改革帷幕,内陆七雄,决定中国未来国运,是中国阵地攻坚战的主力。在广义的内陆七雄中,河南的大学生密度,居第四位,中下游。其中,重庆的大学生密度最高,达到了每万人364.6,湖北、江西紧随其后,河南第四。更为重要的是,河南不仅大学生密度不高,而且缺乏顶级大学。在双一流改革之前,中国的大学体系,是以985为尊,211次之。改革前,河南坐拥1亿人口,足以相当于一个全国大国的人口总量,却没有一所985大学,仅郑州大学进入211体系。而同期,北京有8所985,数十所211。同处内陆七雄的其它六个省市,除江西外,也都有985大学,尤其是湖北和四川是中国高等教育重镇,武汉有武大和华科两大985,成都有四川大学和电子科技大两所985,长沙更是有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3所985.在旧的大学体系之下,河南的大学教育,与河南的人口、经济总量均显滞后。
在新的大学体系之下,河南仍处于不利境地,后文将有专门数据和论述。概言之,大学生密度的不足,顶级高校的不足,严重制约了河南的对顶尖人才的使用,也制约了河南的创新能力。在双一流改革中,河南的大学格局,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甚至,在众多省市纷纷加强双一流的时候,河南处于更大的劣势之中。以上科教强省,双一流大学数量都达到4个以上。其中、北京、江苏、上海甚至达到10个以上。其它还有黑龙江,山东,浙江、安徽、吉林、重庆、福建、山西在双一流方面强于河南。河南仅有1所B类一流大学(郑州大学),新增了一所一流学科建设大学(河南大学)。一共才两所双一流大学,排名远远落在十名之后。更需要警醒的是,河南作为中国第三人口大省,第六经济大省,在双一流改革之后的新格局中,没有分到足够的红利,新一轮的改革,有几个赢家,河南却不是。五大赢家中,北京、上海和天津就不说了,中国的直辖市,在公共资源分布方面,一直占便宜,啥好处都捞。另外两个赢家值得关注。一个是江苏,本来与湖北竞争激烈,本次一下增加4所双一流大学,一举成为中国第二科教大省,而南京则成为中国科教第三城。超过了武汉。二是四川,本来四川在湖北和陕西之后,本次一举增加3所,足以与两地抗衡。并且从此独霸西部。国家将郑州大学、新疆大学、云南大学破格提为B类一流大学,算是有所小变。但是,相对河南的人口和经济体量,还是远远不够。曾经,河南在985时代,至少需要3所985大学,10所211大学,但是,国家1所985也没安排。211仅1所。2022年,双一流大学进行了第二轮扩张,江苏,四川,天津,上海等地继续增加。赢麻了。广东猛增两所双一流。在双一流时代,按照人口规模来均衡,河南至少需要10所双一流,但是当下仍只有两所,比例严重不足。双一流,几年一次,未来河南应该争取在新一流中,多搞几所。同时,郑州是唯一没有985大学的国家中心城市,同时,也是唯一的仅有1所双一流大学的国家中心城市(河南大学刚迁入郑州,但学生大部在开封)。目前,九个国家中心城市囤积的双一流大学达八十多所所,平均9所,除郑州外,最少的重庆也有2所。郑州位居天下之中,战略位置极度险要,是中国高铁时代的枢纽之一。增加几所双一流大学,大势所趋。洛阳、开封实力也不错,遍地开放,或为奇迹。此外,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郑州也可借力。北京的眼睛不能专门盯着周边的河北,眼光可以更长远。河南以及郑州,也可以承接北京的一些资源。北京的大学,未来不仅要到雄安,也可以到河南。以上操作逻辑建立的基础是:大学是公共资源,由行政力量主导。深圳那么有钱,都没有1所顶级大学,不是有钱就可自由办学,大学是官控的。一旦底层逻辑变了,比如,开放大学办学,大学成为市场资源,则可以有更广泛的出路。一旦大学开放,河南民营经济活跃,总体实力强大,将涌现出无数的公益力量投资办学,河南前首富胡葆森就一直提倡“企业家办大学”,崛起于郑州的建业集团,崛起于安阳的多伦集团,都曾捐助办学。可惜建业有难,未来办学投入估计有限。全国性的教育集团,也可以借重,最近几年崛起的德稻教育集团,在北京、上海、湖北、湖南等地都有顶级合作大学,并且拥有500多位全球顶尖大师,未来也可以引进河南。文中观点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各位读者朋友,公众号改了推送规则,如果您还希望第一时间收到我们推送的文章,请记得给北大纵横公众号设置星标。
点击左下方公众号“北大纵横”→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