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位
空间入驻
小程序

央视曝光新型“人肉开盒”: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裸奔”!

2024-06-25
文章转载自"MBA智库"

tyle="visibility: hidden; opacity: 0; ">

作者/拾遗君    来源拾遗(ID:shiyi201633)


虽然我们穿着衣服,

但我们一样赤裸着。


1


“裸奔”的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是受害者。


          

你知道人肉开盒吗?


前几天,焦点访谈曝光的一条互联网黑产业链。一位游戏博主小李, 突然收到陌生网友的“威胁信息”,他的照片、地址、手机号,全被制成“大字报”发在网上。

从那天开始,无论白天黑夜,他不断被电话、短信骚扰。


不堪其扰的他只能换号,但骚扰并没有停止。有人在他平时发视频的网站,发布侮辱的视频。


最可怕的是事已至此,他甚至不知道自己得罪了谁。


他的粉丝并不多,也不在视频里露脸,更没向任何人透漏过自己的隐私。


后来经过调查发现,仅仅是打游戏时和一个玩家,发生了三两句口角,他就被“开盒”了。



2


          

什么是“开盒”?


就是你所有的信息、隐私,被人像盒子一样在网上打开,毫无隐私可言。


更细思极恐的是,开盒如今已经殃及家人。


他们会通过个人的信息,找到你全家的信息。


之前有位网友遭遇网暴开盒,她的爷爷奶奶已经离世,可那群开盒者还是搜索到了,爷爷奶奶的照片,他们将照片用AI合成了唱歌跳舞的视频,放在网上循环播放。


有一位女网友,不仅自己身份证、住址、电话,全被曝光在网上。


她的父母信息、工作单位也全被曝出,开盒者给他父母的工作单位打电话,举报、威胁,造成了严重困扰。


还有一位家长遭遇开盒,他孩子长什么样、叫什么、在哪里上学,全都被曝光,那群开盒者甚至扬言,要去学校里,给他孩子“颜色瞧瞧”,真的细思极恐。


对方了解你的所有信息,熟知你的一举一动,可你对对方一无所知,你甚至不知道对方的诉求是什么, 他们就像暗地里一双眼睛盯着你,无声的“威胁”更让人头皮发麻。


3


          

而更可怕的是,给一个人带来如此大的困扰的开盒,可能只需几百块。


有开盒团伙扬言:

1000块钱,祖上三代姓甚名谁葬在哪里,他们都能查出来。


而更令人震惊的是,通过公安机关深入调查,那些开盒者在现实中,很多居然都只是十几岁的孩子,在现实里连大声说话都不敢。


可就是因为无知者无畏,因为没有同理心,就什么都敢干。


他们利用互联网做掩护,拿他人的隐私取乐,甚至不需要理由。


荒诞到你的头像、你的网名、你随口一句网络评论,只要开盒者不喜欢,就可以人肉搜索你。


他们享受那种,躲在暗处看对方手足无措的快感。


他们可以随时往你住的地方邮寄花圈、刀子,你害不害怕?


他们可以随时往你的单位发送谣言或者绯闻,你担不担心?


甚至他们可以半夜在你租住的房屋门口蹲点守你,你恐不恐惧?


这一幕的一幕,都让人细思极恐。    然而更让我们细思极恐的是,我们如此重要的信息,我们如此隐私的信息,竟然在网上轻轻松松就能拿到。


我们的信息,正在被悄无声息的收集、贩卖。


而我们一无所知。



4



你平时点外卖、收快递,会注意隐私保护吗?


我曾看过一条新闻,    长沙一独居女孩突然收到骚扰信息,对方询问她:


“我知道你住16楼,

我能上来找你玩吗?”

在被拒绝后他还继续发:

“我知道你住左边那个门,

半夜绝对偷偷进你屋。”


任何独居人士看到这条信息,很难不毛骨悚然。后来她才知道是扔外卖时,没有撕掉外卖单,而被对方拿到了电话和地址。


我有个女性朋友也有类似经历,她的快递用的是真名,写的是精准地址和电话。


有天她突然收到一条好友申请,一个自称快递小哥的人说:很喜欢她,问她有没有男朋友。


她拒绝拉黑,结果当晚她听到敲门声,打开门一看, 那个男生堵在门口,逼问她能不能做他女朋友。

……


这简直是细思极恐。


如今外卖快递上的个人信息,已经成为泄漏的重灾区。


早前某快递公司内部员工,卖掉了40多万条个人信息。


还有快递员倒卖快递的面单,一天能赚三四百。


这些信息大多被卖给了骚扰诈骗公司,他们会根据你的购物偏好推销。


还能根据个人信息进行诈骗。这些信息,会直接暴露你的住址。手机号可以换,但家不能随意搬。


但凡有人有坏心,随时都能线下伤害你,你根本防不胜防。



5


          

除此之外,手机号的隐私保护,也被很多人忽略了。


很多人不知道,我们注销的手机号,也是会被二次销售的!


之前就有网友聊起:


他买了一张新的电话卡,结果激活之后,收到各个平台的会员信息。    

不断有人打来电话,问他是不是XXX。


他想注册微信号时,显示手机号已被注册。


他就好奇地用手机号登录,结果淘宝、微博、知乎、百度等等,居然一个个都登上了,他能看到原号主的各种生活痕迹,买了什么,去了哪、发了什么评论,甚至上了锁的私密照片也能看到。


这让人毛骨悚然。


如今每个app下载后,注册登陆非常简单,很多人都以为,退出登录就会安全。注销后电话号码就会沉封。


可其实没有解绑app,只要用验证码就能登上去,而这个里面就有巨大的漏洞。


北京一位网友,新换了手机号第一次打车,结果打开app就显示:    

"您有一个价值230元的订单未支付"。


可他从未去过上海,原来这个订单是原号主的。


还有一位网友买了新的手机号,结果总有人给她打催债电话,而当她注册会员发现,她的手机号被很多平台"拉黑"了,甚至号码上还绑着一堆金融账单。


最终不堪其扰,她只能再换新的手机号。

不管你是用别人的号码,还是别人用你的号码,这里面的风险是巨大的,但凡遇到一个心怀不轨之人,后果不堪设想。


不到万不得已,不要用来历不明的号码,即使要换号码,也要把所有APP解绑。


6


          

你永远不知道,暗处有多少双眼睛在盯着你。


我们一直以为,账号是私密的,密码能保万无一失。


可其实互联网上,人人都在裸奔。免费Wi-Fi、点餐小程序、微信清粉、被收走的旧手机……


生活中点点滴滴,都在不断泄漏着我们的隐私。


央视曾经曝光过, 网上的个人信息贩卖黑市,信息泄露来源基本是三种:


第一类就是专做信息黑产生意的人。


我们在网络上留下的每一个痕迹,都会被一些人收集成信息库,进而贩卖、敛财。他们还可以“定制推销”,给他们一个电话,他们能挖出所有账号,扒出所有踪迹。


第二类是内部泄漏。


去年,某查询机器人,就被曝出泄露了45亿条个人信息。


《2023年数据泄露风险年度报告》里显示:金融、物流、电商,就是信息泄漏重灾区。


每次使用app,都会要求实名认证。享受服务,就要开启各种权限,这些在后台都形成了一个人的数据库,当内部有外贼,信息就全部被贩卖。    


第三类是行业链互相交易。


比如你有没有发现,上午买了房子,下午就有人问需不需要装修;

上午孩子放了暑假,下午就有人问需不需要辅导培训;

上午刚买了辆车,下午就有人问要不要保险

……

行业链上的公司,会进行数据交易,只要有利益的地方,就永远有着嗜血的人。



7


百度李彦宏曾说过一句话:中国人对隐私问题,态度没那么敏感。


他们可以用隐私,换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

可网络世界,魑魅魍魉,如今的信息泄漏,    带来的人肉搜索、开盒,骚扰、诈骗……已经无孔不入。

虽然对于所有人来说,我们无法做到真正断网,但至少该引起警惕。


比如:不要随意注册


除了一些比较正规、比较大的平台,很多小网站、小程序,不要轻易的注册、实名认证。一定要查看隐私政策,里面可能藏着很多坑。


二、要注意关闭访问权限


每次下载应用时,都会提示那开启某些权限。比如通讯录、照片、地址等等非必要的权限一定要关闭,谁也不知道它从你的手机里偷走了什么。


三、谨慎分享个人信息。


比如吃喝玩乐的照片,生活轨迹、定位信息、圈子关系、毕业学校等等,尽量减少敏感信息的公开。    

由于特别注意的是,快递地址,不要写具体的。


四、重视密码设置。


密码一定要复杂,避免使用生日、电话号码。更别在多个网站上,重复使用同一个密码。


另外要小心免费的网络和链接。公共Wi-Fi可能很方便,但它也极不安全。


尽量避免在公共场所,使用不安全的网络。另外还要小心短信或者邮件里面的链接,背后可能都是一个个的局。



8


《流浪地球》里有这样一句话:


起初,没有人在意这一场灾难,

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

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

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今天,我想把这句话套用在这里:    

起初,没人在意那一次信息泄漏,

只不过是一次打勾授权、

一次信息填写、一次朋友圈晒照片。

直到有人被人肉、有人被开盒、

有人被骗的倾家荡产、

有人在网暴中死去……


那时才知道,隐私泄漏之下,所有人都是受害者。希望这篇文章能给更多人提个醒,保护好自己,给我们的隐私穿上衣服。


也希望相关部门尽快出具更严格的法律,让那些阴沟里的老鼠,全都无处遁形!




-THE END-


● 作者:拾遗君。本文转自“拾遗”(ID:shiyi201633),一个有趣、有品、有态度的文化生活微刊。MBA智库(mbalib)经授权发布本文,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

拜托星标MBA智库才能每天看到文章哦!





MBA智库好文精选:

 牛津面试题:“在午夜的街道闯红灯算不算违法?”你的回答,暴露了你的格局
 看完被禁播10年的神剧《天道》,我明白了决定普通人命运的3个底层逻辑
 用5%的努力,去撬动95%的事情:原来这才是“有效努力” !(深度好文)
 “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定律”:真正的高手,都有这种底层思维

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