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刘润(ID:runliu-pub)
这是我看完之后,最直观的感受。
6月8日,卓克老师在得到App做了一场信息量巨大的直播。作为著名的科普作者,得到课程《科技参考》《科学思维课》《卓老板聊科技》《密码学30讲》的主理人,卓克老师长期追踪科技进展,擅长透过现象拆解科技底层逻辑。
而在这场直播中,卓克老师也分享了他对2025下半年的3大前沿趋势判断。分别是,1)AI输出内容占比越来越高;2)互联网信息孤岛加剧;3)搜索引擎的被迫改变。
我知道。我知道。AI,趋势……这些词,你已经听得够多了。每天都有人在谈,好像也没什么新鲜的。
但是,今天的我们,可能正站在一个巨大的“范式转移”的门槛上。大量的变化,可能直接关系着我们的工作、认知,甚至财富。
所以今天,我还是想试着帮你梳理一下,这3大趋势,到底是什么意思?有些什么样的变化,正在发生?以及,最重要的,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一共10点。与你分享。
喝口水。我们从一个故事开始。
《晚饭切记不要吃它!现在知道还不晚!》《你每天都在吃的东西,正在悄悄谋杀你!》……
这样的内容,你可能或多或少收到过。2022年之前,类似的“养生谣言”,一度在微信的朋友圈、群聊里泛滥。今天,这个不能吃了。明天,那个又不能吃了。后天,基本就只剩西北风了。
但是,你知道吗?这些内容的背后,其实有一个成规模的产业。
他们在业内,有自己的诨名。一些公司,会组织农村的留守人员,在一栋大楼的格子间里,用一种极其劳动密集型的方式,批量生产这些内容。他们的文化水平也许不高,但足够勤奋。一篇内容,一两个小时,干完从构思、拼凑素材到发出的活儿。人力和汗水,维持着这种手工作坊的运转。
但是,2022年之后,你猜怎么着?
这个产业的中心,开始转移。内容的风格,也调整成了《至今都让人无法原谅的10大烂片》《汪峰刚离婚,第五任就被安排好了》这种更需要信息整合能力,看上去也好像更“高级”了的方向。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AI作坊,开始替代手工作坊了。
2024年6月,央视报道了一则新闻。一个年轻人,手握842个微信公众号,开发了一个前端程序。他只需要在程序里填入几个关键词,选择一个方向,比如明星绯闻,比如离奇案件,AI就能自动生成一篇“有鼻子有眼”的文章。一天时间,他就能发出4000-7000篇文章。
天啊。4000-7000篇。那么,成本是多少?
核算下来,每篇的成本,是一分钱……的五分之一。但是,一篇“爆款”,比如他编造的“西安发生大爆炸”,能带来一块四毛三的广告分成。
手工作坊的埋头苦干,在AI的工业化生产面前,简直就跟小孩子打架一样。
当然。讲这个故事,不是为了告诉你,“这是一种赚钱方式”。讲这个故事,是为了告诉你,一方面,AI正在重塑专业,比如“开了三个小时的会,AI一分钟就能出纪要”。另一方面,AI也被一些人用来生产垃圾。而随着生产成本不断趋近于零,这两种内容的数量都会呈现出一种爆炸式的增长。
内容的生产规则,开始改写。于是,一个更加深层次的问题,就会开始浮出水面。
卓克老师称之为,信息肥胖症。
什么是“信息肥胖症”?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能吃上白米饭,我们就会觉得很幸福。因为很多人还在吃糠咽菜。可是从某天开始,我们所有人,每天吃的,都成了顶级大厨做的、一模一样的“满汉全席”。每一道菜,都无可挑剔,都能打95分。一开始,你可能会觉得很幸福。但很快,你就会感到乏味。甚至恶心。
因为AI而爆炸式增长之后,我们见到的内容,可能也会如此。
在AI的世界里,优秀的内容,可能也会变得高度相似。AI为了追求高分,会不断学习那些被验证过的“成功经验”,学习那些最能调动情绪的句式,最符合逻辑的结构,最吸引眼球的标题。然后,无限复制。
这样一来,内容,就会“趋同进化”。你看到的10篇分析文章,可能用了同一种总分总结构。你刷到的5条短视频,可能用了同一种背景音乐和剪辑节奏。
它们都很优秀,但它们都很相似。
当这种“相似的优秀”开始泛滥,我们就会每天被动摄入高热量、高糖分食物。我们会被海量的高分内容淹没,大脑却感受不到任何惊喜和真正的滋养,反而会因为信息的过载和同质化,产生深深的倦怠感。
这就是信息肥胖症。
因为它们都很相似,所以它们都不优秀。
那怎么办?
这个时候,“粗大的长尾”的价值,反而就体现出来了。
什么是“粗大的长尾”?
语言学家通过研究“布朗语料库”,发现过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在海量的英语文本中,我们用于日常交流、写作,所高频使用的单词,可能就是那么几千个。这几千个单词,占据了97.5%的篇幅。而剩下的2.5%,由几万个极其低频的词汇构成。这些词汇,在整个语料库里,可能只出现过一次。比如,某个极其生僻的微生物名字。比如,一种极其罕见的,用来形容谄媚的说法。
这些海量的、低频的、不那么“标准”的词汇,就是语言多样性的“粗大的长尾”。
如果,AI总是用95分的“标准答案”去训练自己,那你猜,会发生什么?
这个“长尾”,会迅速地消失。AI的语言,会越来越流俗,越来越“正确”,越来越教科书。最终,模型就会因为缺乏多样性的滋养而“崩溃”,失去创造力。
那么,谁来提供这个“粗大的长尾”呢?
是我们。
是我们每一个活生生的人,在日常聊天、写作、犯错,甚至胡说八道中,产生的大量不完美但充满多样性的内容。你的一次口误,我的一次笔误,一个孩子天马行空的幻想,一个醉汉颠三倒四的胡话……这些在AI看来充满“错误”的东西,可能恰恰才是维持整个信息生态健康和活力的关键。
AI,负责生产标准化的“幸福”。而我们的价值,在于创造“各有各的幸福”。
但有趣的是,内容和信息在井喷。互联网的“城门”,却在加固。
什么意思?
我们先把时间,拨回到20年前。
那时的互联网,是一片开放的大陆。你可以从新浪的一个新闻页面,轻松地链接到搜狐的一个论坛,再从论坛跳转到一个个人博客。大量的信息,在自由地流动。
这背后,其实要感谢一个叫做“爬虫”的东西。
什么是“爬虫”?
互联网世界里,有一群不知疲倦的“快递员”。它们每天穿梭在无数的网站之间,不知疲倦地阅读、记录每个网站的内容和地址。然后,把这些信息,汇总给搜索引擎公司。比如谷歌。比如百度。
你一搜索,搜索引擎就把这些快递员记录下的地址给你。你一点,就去了那个网站。卓克老师说,对于中小网站来说,曾经一度有超过一半的流量,都来自于搜索引擎的引流。
这群快递员,就是爬虫。
可是,这群快递员,总不能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吧?
所以,在那个时代,人们又普遍遵守着一个叫做“robots.txt”的君子协定。网站可以通过这个协定,礼貌地告诉所有快递员,我家欢迎你来,或者,我家不欢迎你。
那是一个相对开放的,互联的,黄金时代。
但是,这个黄金时代,并没有持续太久。
为什么?
因为大陆上,开始出现了一些极其强大的“王国”。
随着“超级App”的崛起,它们在自己内部,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自给自足的流量池。用户在App内部,就能完成社交、购物、娱乐。它们不再需要,至少不再那么需要搜索引擎这个“中介”来导流。
于是,有的人开始对快递员关上大门。他们修改自己的“robots.txt”,明确拒绝搜索引擎的访问。
信息孤岛,开始诞生。
这还只是第一阶段。之后,战争彻底升级。
为什么?
因为AI大模型来了。
训练AI,需要投喂海量的数据。这些“孤岛”里的数据,无论是商品信息、用户评论,还是社交内容,都成了最诱人的“矿产”。于是,一些人派出的爬虫,不再是为了给用户带路,而是为了给自己的模型挖矿。他们想尽办法,绕过君子协定,偷数据,甚至委托第三方公司去挖矿,然后把矿石藏在别处,自己偷偷用,以规避法律风险。
这下,游戏规则,彻底改变。
当然。有挖矿的,自然就有护矿的。
作为反击,孤岛的主人们也升级了防御系统。他们不再仅仅使用简单的,禁止谁来的“黑名单”,而是采用了更加严格的,只允许谁来的“白名单”。更厉害的是,他们开始部署高级的“人机识别”技术,来分辨访客到底是人,还是伪装成人的“机器爬虫”。
怎么分辨?
卓克老师举了几个例子。比如,机器爬虫的鼠标移动轨迹,往往是点到点的直线,加速度恒定。而人的移动则是不规则的曲线。机器滚动页面的速度,可能是匀速的。而人则是时快时慢。甚至,还会检测你的“浏览器指纹”、IP地址段等等。
一旦发现你是“机器”,他们甚至会给你投喂“有毒”的数据。比如,一些乱七八糟,驴唇不对马嘴的内容。
用这些毒矿石炼丹,可能就会走火入魔,胡言乱语。
而互联网,也从一个开放的大陆,分裂成了一个又一个堡垒森严的孤岛。
那么,作为流量最大的分发中枢,搜索引擎的命运,会怎样?
它开始变得有些“拧巴”。
什么意思?
一方面,以Perplexity AI为代表的新工具,可以直接给你一个总结好的、像聊天一样的答案。很方便。另一方面,谷歌、百度这样的传统巨头,为了应对挑战,也开始在搜索结果的最上面,给你一个AI总结的答案,比如谷歌的“AI Overview”。
看上去,很美好。但是,卓克老师分享了一组数据。谷歌在推出这个功能之后,有35%的用户,看完这个AI给的答案,就心满意足地直接退出了。他们不会再点击下面的任何链接。
这意味着什么?
谷歌的商业模式,需要你点击搜索结果。但是,它自己的AI功能,就像一个尽职的管家,在你点击搜索结果之前,就满足了你的需求,然后把你送走了。这就等于“截胡”了自己的生意。
这是一个典型的“左右互搏”的商业困境。
同时,那些依赖搜索引擎获取流量的下游网站,也因为用户的不再点击,而面临“枯水期”。
那怎么办?
商业世界里,一个模式走不通了,就必然会有新的模式来替代它。
那么,这个新的模式,会是什么呢?
卓克老师做了一个预测。
未来的搜索,可能会走向一种“免费增值”的模式。
什么是“免费增值”模式?
过去的传统搜索,就像一个热心的路人。你问路,他会给你指一堆可能的方向,告诉你“那条路好像可以通”、“这家店似乎有卖”,然后你自己走过去。这个服务是免费的。
而未来的AI搜索,更像一个经验丰富的“私人向导”或“专车司机”。你告诉他目的地,他直接分析所有路线,过滤掉所有死胡同和假信息,然后一脚油门,把你舒舒服服地“背”到目的地。
但是,这种专车服务,成本更高。
一方面,去“信息孤岛”获取高质量、无污染的数据,需要支付高昂的“过路费”或“购买费”。另一方面,运行AI进行深度分析、推理和总结,也需要消耗算力成本。卓克老师提到,一个复杂问题的回答成本,可能高达几美元。
所以,未来的模式可能是,大部分简单的搜索,比如“一公斤等于多少磅”,依然免费。但是,如果你问的是一个非常复杂、需要动用大量AI算力去推理、分析的深度问题,那么,对不起,请付费坐“专车”。可能是一个月20美元的订阅费,也可能是按次收费。
为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付费,将成为常态。
好了。现在,让我们回到最根本,也最重要的问题。
那么,这一系列的规则变化,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是不是意味着,很多人就要失业了?
如果,你是一名程序员,那你可能确实会受到比较大的冲击。
为什么?
因为,AI的进化,也遵循“最小阻力路径”。它最擅长在规则清晰、数据充足、反馈明确的领域取得突破。而编程和数学,恰好就是这样的领域。代码有没有Bug,一运行就知道。数学题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反馈非常清晰。
但是,如果要取代复杂的所谓“白领工作”,那AI至少还要再翻过三座大山。
第一座大山,是数据严重缺失。
一个白领每天处理的各种琐碎、非结构化的任务,本身就是一个“超级粗大的长尾”。比如安抚一个愤怒的客户。比如协调两个互相推诿的部门。比如猜测老板一个眼神的含义。这些任务,很难有标准化的数据可供AI学习。AI甚至没见过你怎么干活。
第二座大山,是反馈极其模糊。
你一项工作做得好不好,你老板可能一个月才给你一次评价,而且评价里可能还夹杂着他的个人情绪。这种稀疏、模糊的反馈,很难让AI优化自己。它需要的,可能更多是像下棋一样,每一步都有对错的即时反馈。
第三座大山,是研发者的偏好。
AI的研发者,天然地会把自己认为“聪明”的任务,比如解奥数题,比如写代码,作为AI的优化目标。而对一些他们认为“重复、琐碎”的工作,比如处理Excel表格、写会议纪要,缺乏优化的动力。
所以,如果你从事的是一项需要大量人际沟通、处理复杂非结构化问题、充满创造性和模糊性的工作。那么,也许应该先恭喜你,暂时安全。
那么,未来呢?
既然短期之内暂时安全,那我们应该做什么,才能在未来更有价值?
身份的转变,也许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学会从一个“答案的寻找者”,转变为一个“问题的提出者”和“价值的整合者”。
什么意思?
过去,信息稀缺,谁能更快地找到答案,谁就更有优势。一个人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他掌握了多少信息。但在今天,AI能提供无限的答案。这个时候,答案本身,就变得廉价了。
那么,什么东西,变贵了?
提出一个好问题的能力,变贵了。
一个好问题,能定义边界,能指明方向,能激发AI产生真正有价值的输出。它像一把手术刀,能精准地切开复杂问题的核心。未来,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很大程度上将是“提问能力”的差距。
同时,如何利用AI这个强大的“外脑”,整合多方信息,识别其中的矛盾和机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洞察,并最终解决一个真实世界的问题,这种整合与创造价值的能力,将是未来最核心的竞争力。
未来,提出一个好问题的能力,提供具体解决方案的能力,是真正的稀缺品。
感谢卓克老师的无私分享。
但是,毕竟篇幅有限,如果可以,我还是会建议你,把这场直播找来完整地看一看。当然,卓克老师的课程、书籍,也都很值得你去学习。
现在,我们再回到卓克老师分享的,他对2025下半年的3大前沿趋势判断,1)AI输出内容占比越来越高;2)互联网信息孤岛加剧;3)搜索引擎的被迫改变,不知道你是不是已经有了更深的体感?
是的。我们正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路口。AI这个物种,它的进化速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它正在像水和电一样,渗透到我们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重塑着我们习以为常的一切。
我们感到不安,是因为我们手中的旧地图,正在失效。我们赖以生存的规则,正在改变。
但是,我们并不是站上了悬崖边。我们只是站在了一片新大陆的岸边。
这片大陆,物产丰饶,但也充满了未知的挑战。我们每个人,都像第一批登陆的探险家。
有的人,看到的是猛兽和风暴,感到恐惧,选择留在船上。而有的人,看到的是前所未见的植物和矿藏,他们选择拿起工具,学习如何与这片大陆共存,如何利用新的资源,去建造一个前所未见的家园。
所以,不要害怕。
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勇敢地,踏上这片新大陆。
未来的路,就在脚下。
*文章为卓克独立观点,仅供参考。
-THE END-
创富港共享办公咨询
预约看房,点击手机号一键拨打
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添加客服小姐姐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