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能拿出30万的人很少,但30万的车满大街都是?
2025-07-01
文章转载自"北大纵横"
中国的酒桌文化,可以说是把面子和等级关系都体现得淋漓尽致。从座位的安排到敬酒的顺序,从菜品的选择到喝酒的礼仪。这种上千年的习俗,早就从酒桌底下扎进了买房买车的骨髓里。
别人和你谈生意,眼里就只看你开的什么车,戴的什么表。有的人砸了棺材本来充门面,有的人掏空了六个钱包买体面。讽刺的是,全中国超过95%的家庭,一口气都掏不出30万的现钱。我问了身边好几个朋友,他们以前买的第一辆车目的是为了什么。结果发现,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为了过年过节的时候,能开着车回老家住几天。说是为了拼面子也好,还是为了满足自己心理上的那种成就感也罢。
哪怕工资只有三千五,都要省吃俭用拿出一千七来还车贷。尤其是在2018年前后,本来一辆代步车就可以解决问题的。但看着身边同事朋友的车都升级换代了,就会被那种莫名的压力和情绪操控着。
好像自己要是还开着以前那辆旧车,就显得特别的掉价,感觉低人一等。最后还是硬着头皮跑去贷款买车,从此月薪就变成了月光。据易车研究院数据统计,中产群体换车的决策中,至少有75%掺杂着面子需求和阶层标志的焦虑。看起来好像是自愿的,实际上早就被身份的圈层给牵绊住了。一辆原价30多万的车,被4S店巧妙的摊薄成了月供3800元的三年合约。这表面上是个自由市场的美梦,实际上是金融机制下的一种伪富裕感。在经历了这几年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生活的洗礼后,越来越多的人只会对未来提前透支更加小心更加谨慎。与其为了面子背一身债,还不如量入为出,过个踏实日子。而这种共识就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会改变一些事情的价值和走向。就好比一辆新车,只要买了就掉价,这几乎成了现在所有人的共识。一旦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共识之后,整个市场就会被这种观念左右。同样的道理,鲁迅先生传达的一些犀利而深刻的批判性思想观点。放在今天,为什么会从教材里批量删减,为什么会遭到一些人的非议,也是因为怕大家形成共识。那些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黑暗面,至今都具有非常强烈的现实意义和震撼力。这就好比是,一个村子里不分白天黑夜,从早到晚都是黑灯瞎火的。有些人就会怕灯光太亮,照出他们不想让别人看到的东西,所以就会想方设法把这灯给熄掉。
文中观点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各位读者朋友,公众号改了推送规则,如果您还希望第一时间收到我们推送的文章,请记得给北大纵横公众号设置星标。
点击左下方公众号“北大纵横”→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