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刘强东突然辞退
京东的双11还好吗?
就在今年双11最关键的冲刺节点,京东突然传出高层震动。
消息显示,京东零售平台营销中心负责人、集团副总裁邵京平因“个人原因”被辞退,其职位由宋旸接任。

图源:大洋网
时间点异常。
在这场被称作史上最长的大促里,各大平台都进入临战状态,营销部门是神经中枢。
此时突然换将,外界不免猜测。
从组织架构看,这次更像是一次内部接力。早在今年3月,京东集团就曾调整品牌部,将相关团队划入市场营销部下属的平台营销部。

图源:大象新闻
当时,须聪调任集团品牌负责人,宋旸接手空缺职位,直接向邵京平汇报。如今她接任营销中心负责人,可看作京东在管理梯队上的延续性布局。
而邵京平本人,是京东老将中的老将。

图源:微博
2014年加入京东,十年间主导了京东零售的营销体系建设,从京东618、品牌日到直播电商,几乎所有关键节点都有他的影子。
他的团队曾获“虎啸奖”“长城奖”“金鼠标奖”等业内大奖,他本人也曾当选中国广告协会副会长。
然而,这位在京东营销体系中“功勋卓著”的副总裁,却在双11中途被“按下暂停键”。
内部人士透露,上周他还在正常履职,本周审批权限就被收回,速度之快,颇显决绝。
有人形容这像是挥泪斩马谡,但更像是刘强东治病时惯有的快刀斩乱麻。
✦✦
刘强东刮骨疗伤,痛下狠手
事实上,这场疗毒早在两年前就已开始。
2022年底,刘强东在内部会议上痛批部分高管“别用假大空那套忽悠我”,直接点破京东的大企业病。

图源:微博
从那一刻起,京东开始进入换血周期。
2023年5月,掌舵13个月的集团CEO徐雷宣布退休,接任者是财务出身的许冉,一位五年内连升三阶的冷静型管理者。

图源:微博
他在同年11月兼任京东零售CEO,负责集团整体运营与核心业务操盘。
今年3月,许冉的职级升至M4-4,跻身京东最高管理层,成为刘强东“战略执行第一人”。
与许冉的上位同步进行的,是全线重组。
京东物流CEO余睿离职,由产业园区背景的胡伟接任,京东物流从规模扩张转向精细化运营。

美团前副总裁郭庆整合达达与“京东到家”,拼多多前HRVP余凯则重塑人力效率体系。
过去三年,从财务到市场、从物流到技术,京东几乎每一个关键部门都经历了洗牌。
老臣淡出,新人上位。战略再聚焦、组织再精简。
从集团层面看,许冉的上位象征着京东从扩张思维切换到经营思维。
从业务端看,宋旸的接任,也意味着京东的营销逻辑将更加务实,以ROI、动销与会员留存为核心。
✦✦
刘强东的快刀
砍向京东
层级越多,链条越长,信息传递越慢,市场反应越迟钝,这正是“大企业病”的根源。
刘强东的想法非常简单:只有压缩组织结构,才能提高决策速度,只有让决策贴近一线,才能重拾那种创业期的战斗状态。
过去几年,京东的增长压力越来越大。
拼多多在供应链端的打出低价牌、抖音在内容电商的流量争锋,都在削弱京东原有的阵地。
面对这些变化,京东不能只靠价格战,而必须重建效率与信任。
这些改革的代价是巨大的。
高管离职、部门整合、内部震荡、人才流失……每一次调整都可能牵动生态的神经。
但刘强东显然已经意识到:如果不流血,就不可能痊愈。
从这个意义上说,邵京平的离职不过是这场手术中的一刀。
真正的目标,是让京东重新学会奔跑——不是更大,而是更快;不是更热闹,而是更精准。
京东的病,在于它曾经太成功。
但刘强东要的,是在成功之后,依然保有“再创业”的决心。
这一次,他显然不会再给自己留退路。
从邵京平的离开,到许冉、胡喜、郭庆的上位,京东的“人事地震”不是突发事件,而是一场持续进行的自我革命。
刘强东在清理旧势能,重建新秩序。
在这个电商格局剧变的时代,京东想活下去,必须比过去更坚决。
刘强东要做的,不是修补旧系统,而是推倒重来。
目前,京东正在经历最痛的阶段,也可能迎来最清醒的时刻。

文中观点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