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发条能
每当12月凛冬将至的时候,办公室的气氛也随着气温低迷起来,有经验的hr会从空气里嗅到离职潮到来的信号。
好像到了年底,打工人对工作的容忍度越发稀薄了起来,有的打工人看起来慈眉善目地坐在工位上,实则愤然辞职的念头在心里汹涌澎湃。
没有人喜欢上班,但最近几年厌班情绪逐渐成为主流。
追热点的编辑辞职之后,到庙里过上了清静修心的日子;
立志要看世界之大的艺术青年,去房租低廉的城市试住“探店”;
还有辞职之后到新疆散心两个半月,打算骑马回家的当代游侠……
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离职的原因千千万,但离职的冲动却在一瞬间:
不过,不是所有问题都能通过辞职来解决。
如果你每天早上起床想到要工作就在心里播放《二泉映月》,觉得自己每天在做的事情除了谋生混社保之外没有任何意义,很可能不是讨厌工作,只是到了职业倦怠期。
▲ MBI- GS职业倦怠量表,大家可以自测看看
1974年,美国精神医师Herbert Freudenberger在临床研究中发现:
社会服务人员、精神健康人员、司法相关人员、医护人员、教师等相关职业,会在工作中出现损耗的感觉,甚至逐渐厌倦工作,于是在他的著作《倦怠:高成就的高成本》中,借用burnt-out来命名职业倦怠。
当你确定自己处于职业倦怠期的时候,别着急离职。
▲ 长按扫码,分享朋友圈
职业倦怠:
世界卫生组织认证疾病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Christina Maslach,将职业倦怠大致分成三类:
第一种是情绪衰竭。
情绪衰竭是最容易被察觉到的职业倦怠,也被认为是判定职业倦怠的核心维度。失眠、难以集中精力、对工作失去热情、习惯性疲倦……都是情绪衰竭的表现。
▲ 长按扫码,分享朋友圈
职业倦怠的第二种表现是去人格化或愤世嫉俗。
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以后,你感觉:
自己的共情能力有所下降,经常以消极、冷漠、嘲讽等负面态度对待身边的人和事,经常抱怨和责怪他人,并且主动和同事保持距离、抗拒社交……
这些都属于去人格化的表现。
职业倦怠的最后一种,是个人成就感降低。
对工作失去兴趣、觉得工作毫无意义、对自己的表现和能力产生消极评价……都是个人成就感降低的一种表现,因为无法从工作中得到正面的反馈,也很容易让人陷入焦虑。
总而言之,当代打工人早C(coffee 咖啡)晚A(alcohol 酒精)、动辄进入贤者时间、每天精神性辞职、扮演职场摸鱼人等一系列21世纪生活习惯,都是职业倦怠的表现。
2016年苏黎世大学心理学和莱比锡大学社会医学系学者的一份研究指出,工作可以被分为两种内在动机:
权力动机和亲和动机。
权力动机通常描述为工作中可以带来的自我满足,比如话语权和控制力;而亲和动机则更重视人际关系,从工作环境中感受到友善、温暖和归属感。
当打工人的工作需求和实际情况背道而驰,职业倦怠就更容易发生,如果对自己的工作动机没有准确判断,即便换一份工作也可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
除了自己的工作动机与实际情况不符之外,造成职业倦怠的原因还有很多。
自身职业生涯停滞不前、因薪酬绩效等原因产生攀比心理等主观原因,一成不变的工作内容和公司管理层面存在的遗留问题等客观原因,也容易造成职业倦怠。
积极改变
努力做个快乐的打工人
职业倦怠很普遍,不代表我们就能容忍它作威作福几十年。
在厌班离职之前,试试看挣扎一下努力改善。市面上摆脱职业倦怠的方法五花八门,归根结底无外乎设立目标和自我激励两大类。
一旦经历职业倦怠期就意味着很难感受到工作带来的挑战和成就感,这时候就需要自己设置目标实现一些刺激。
一方面设立目标本身可以将工作成果量化,另一方面完成目标也可以带来一些及时的反馈。
怎么通过设立工作目标摆脱职业倦怠?有三种思路:
第一种思路,拆解工作,发现乐趣。
拆解工作的过程本身也是审视自己的好机会,这个过程中你可以重新认识自己的能力、精力分配和兴趣。
当你对自己的工作状态了如指掌,就可以重新分配工作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把它们放在你最感兴趣的部分,有效提高工作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第二种思路,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
如果你发现手上的工作并不喜欢,不要马上离职进行下一份工作,而是在现有的工作中寻找更多机会,做好改变行业或工种的准备。
比如从单纯的运营工作中寻找和客户沟通的机会,从平平无奇的社畜工作中积累一些做喜剧的素材等。
当你的心态从可有可无的业务螺丝钉,变成行业卧底尖兵时,工作就好玩多了。
第三种思路,向优秀榜样学习。
榜样的力量是无限的,佩服的同事、服气的领导,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和吸引你的人一起工作的同时,再打不起精神的人也会变得活力四射。
自我激励主要是在重复的工作中给予自己一些正面回应以改善情绪。
通过微小改变积极采取行动改变现状,或者全身心投入自己感兴趣的事业中,都会让人重新感受到工作的快乐。
如果以上方法都无济于事,那就考虑换份工作重新来过吧!
大部分人都渴望财富自由提前退休,但比起英年躺平的人来说,更多人都需要用大半生的时间工作。
漫长的职业生涯遭遇职业倦怠在所难免,所以比起离职和怨念,不如努力让自己快乐一点。
图片来源:文中部分图片(包括动图)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插座APP立场。
点击“在看”,及时调整状态,摆脱职业倦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