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结婚人数创45年新低”的新闻冲上热搜,评论区又双叒叕炸了——
打住!这锅年轻人真不背!
今天咱们就用数据扒开真相,看看结婚率暴跌背后,到底是谁在“偷走”年轻人的婚育自由?
1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89年后出生人口开始暴跌,从每年近2500万一路跌到2024年的954万。
这意味着,现在25-35岁的适婚主力军,直接比上一代少了一半!
人都没了,拿头结婚?
更扎心的是,总抚养比(老人+小孩占劳动人口比例)从2013年开始飙升。
★数据说明:
从上图中不难看出,在2005-2010年间,总抚养比持续下降,结婚率总体呈上升趋势。
2010-2013年间,总抚养比和结婚率相对比较稳定,变化不大;2013年至今,总抚养比持续上升,结婚率持续下降。两者的变化轨迹刚好相反。
总抚养比越高,说明人群中劳动人口占比越低;配合持续下降的出生率,表明社会老龄化程度在加深。
而劳动人口——尤其是年轻劳动人口——正是登记结婚的主力人群。
数据说明:中国30岁及以上未婚男性有超过60%分布在村镇、一般为较低学历;未婚女性有超过60%分布在城市、一般学历较高。
就算所有女性都结婚,仍有3000万男性注定“注孤生”。
某些人甩锅“女性拜金”,却选择性忽略一个事实:婚恋早已不是“配对游戏”,而是赤裸裸的资源配置竞赛。
一线中产男向下兼容二线小康女,二线普通男争夺三线小城女……层层传导到最后,农村光棍连参赛资格都被剥夺。
硕士毕业25岁,博士毕业28岁,工作三年就逼近30岁大关。读书时靠花呗续命,工作后为房贷打工,结婚?存款连婚礼红包都包不起!
高学历还带来另一个悖论:择偶标准与生存压力正相关。
《2023婚恋调查报告》显示,73%的女性要求配偶学历不低于自己,而男性则紧盯“体制内稳定”和“情绪价值”。
结果?女博士被贴上“难搞”标签,男码农被嫌弃“不懂生活”——不是不想爱,是赛道早已挤到窒息。
2
第一刀:天价彩礼——婚姻还没开始,先破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全国超79%的婚姻收取彩礼,山东以89%的比例登顶“彩礼大省”。某些地区甚至流行“三斤三两”(百元钞称重)、“万紫千红一片绿”,折现轻松突破20万。
这不是婚姻,是婚前财产清算现场!
图源:政研院
彩礼作为第一道门槛,成为了结婚的第一层压力。尽管国家多次出手整治天价彩礼,但天价彩礼依然在某些地区经久不衰,个别地区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
第二刀:房价:一套房=30年卖身契
从各省市自治区来看,经济越发达结婚率越低,比如2024年上海、浙江结婚率只有4.2‰、4.5‰,广东、北京、天津等地结婚率也偏低。
你说不买房?好,现实是,大多数城市,将房产与教育、医疗绑定。
年轻人不得不把婚姻拆解成“购房+落户+生娃”的KPI套餐——
这哪是结婚?分明是签了份“卖身契”!
社科院研究显示:房价每涨10%,结婚率下降0.8%。
而中国的高房价,让本身就并不富裕的年轻人再加一道杠杆,而杠杆本身也意味着的风险。
某些专家建议“租房结婚”,请问:“租房能落户吗?孩子能上学吗?房东能保证不涨价吗?”
第三刀:排在全球第二的养娃成本。
第一的,是卷王韩国。
这还是仅仅计算到18岁,成年后的大学教育、买房、结婚等社会成本,更令人担忧。
最扎心的一刀,制度性劝退!
最新的婚姻保护法,更是扯下了最后一块遮羞布,直接劝退!
婚前协议、房产公证、彩礼返还纠纷……结婚堪比合资开公司,离婚像破产清算。
就差直白的说:婚姻是“高风险投资”。
婚姻法保护财产,但不管感情;离婚冷静期冷静的不是关系,而是对婚姻的最后一丝期待。
3
放过年轻人
结婚率暴跌的背后,是人口结构、房价、职场、性别比、观念变革的多重暴击。
年轻人不是不想结婚,而是在时代的洪流里,连站稳都拼尽了全力。
如果连生存都成问题,谁还有余力去经营婚姻?
与其催婚,不如想想——
何时能工作8小时就能体面生活,买房不用掏空六个钱包,养娃不必赌上后半生……
当社会不再让婚姻成为奢侈品,年轻人自然愿意拥抱爱情与责任。
文中观点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