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位
空间入驻
小程序

一个人越混越差的4种底层思维,越早知道越好

2021-09-30
文章转载自"插座APP"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插座APP


正确的思维方式是成功的必要性因素,当我们在思考时,可能会无意识地走入思维的死胡同,掉进思维陷阱。这篇文章2600字,预计7分钟读完,希望你能避开这些陷阱,生活越过越好。



作者 | 临公子

编辑 | Frigg 

来源 | 临公子的后花园(ID:hi-lingongzi)



不知道你发现没,厉害的人往往是相似的,但糟糕的人,踩的坑各有各的不同。


我们常说,思维决定一切。


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面对时往往会有截然不同的态度、采取截然不同的行动、最终得到截然不同的结果。


查理·芒格老爷子有个观点啊:避免失败比追求成功容易一些。


我特别认同。


从某个意义上说,只要你少踩一些坑,前行的速度自然比多数人更快。


所以,今天和你们聊聊4种常见的思维陷阱,希望能带来一些启发。



归因外界思维



最典型的表现是:认为所有问题,都是别人的问题。


比如聊房子时。


他们会说,普通人根本买不起房子,中国楼市就是割韭菜,恶心的炒房客害得老百姓买不起房,国家应该好好整治他们,再这样楼市迟早要完蛋……


比如自己焦虑时。


他们会说这社会太病态了, 网络上到处都是贩卖焦虑的内容,社会风气都是被他们败坏的。


无论聊副业、聊收入、聊失业、聊生活、聊未来,他们都会果断扣上“贩卖焦虑”的大帽。


这种思维最糟糕的地方在哪里呢?


越把所有原因归咎外界,就越不会采取行动。


反正问题不在我呀,我干嘛要改变呢?


这种念头多出现几次,你的怨气将层层加重,把精力过多放在嘴上,行动力日趋为0。


《论语》里有8个字:君子责己,小人责人。


意思就是,那些糟糕的人总是指责别人。不信你认真回忆下,你认识的那些优秀的人离,有几个是整天说这不好骂那不行的呢?


我常在文章中说,这世界上的事情有2类:


一是自己可控的部分,二是自己不可控的部分。


一个人把责任全盘推卸给外部,看着很爽,事实上他忽视了自己能采取行动的那部分。


觉得房价太高,单纯吐槽楼市不合理并不会改变什么。


假如你确实想买房,那就踏踏实实挣钱、多关注买房案例、争取早日上车。


觉得焦虑,单纯说别人贩卖焦虑也改变不了什么。


不如把它转化为动力,多思考多做些事,就像那句话说的:看不到前方怎么办?那就多走几步。


我们要做的,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解决问题?”“我能否在哪个点上做得更好”这些可控部分上,它们才是扭转局面的关键。


习惯性地归因他人,只会把路越走越窄。



抄捷径思维



大家都知道,要长期主义啦、不要走捷径啦,但老话说归说,老路走归走。


想来也要理解,谁不想少花些功夫就能实现小目标呢?


然而一旦想走捷径,你不由地开始想如何偷懒,接着就会开始盲目跟风,然后在跟风中迷失自我。


“做什么副业比较好?听说搞币来钱特别猛,要不我也搞一点?买哪只股票/基金比较赚钱?


希望得到一个简单粗暴的结论,直接告诉你好或不好,买或不买,对或不对。


但越直接的答案,往往越没价值,因为决策,是要基于大量条件综合考虑的。


我有时聊些基金定投的话题,有人买基金2个月后问我:你说你定投平均年收益15%,我跟着你定投基金现在都亏了快10%,怎么办?


啊,我顿时觉得一口大锅砸来。


我定投超过10年了,目前持有的第3轮,也有5年了。其他先不说,单单长期持有和遵守策略投入,可能就让许多人无法接受。


生活中这类案例真的太多了。


想快速致富的、想绕路直奔终点的、想轻松让人带飞的……


可绝大多数抄近路的道上,早已布满前人的脚印,真正有效的方法,通常都不复杂,有时甚至只是看似“笨拙”地去做重复的事。


我们努力成长、不断学习、不断自我教育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让自己有力量抵挡住某些诱惑。


▲ 长按扫码,分享朋友圈



单一价值思维



罗振宇讲过一个故事。


他一个在杂志社做编辑的朋友,工作时有个“绝招”:编辑任何文章,只用3个键,复制、全选、剪切,没了。


朋友说:“老板给钱太少,所以我就这么工作。他给多少钱我就干多少事。”罗胖问:那这么生产出来的文章能好看吗?


朋友说:当然不好看。罗胖问:那你能力有进步不?朋友说:当然不会。可我有什么办法?谁让他只给我这么点钱?


其实这是一种常见的思维陷阱:只有一种价值判断维度。


单一价值的视角是:


我上班就是为了工资。老板多给我钱,我就多干;老板少给我钱,我就少干,很公平。


复合价值的视角是:


我上班除了拿工资,我还得赶紧提高自己的能力、多攒些职场筹码和项目经验,我的身价才能更高些,以后才有办法去拿更好的工作机会。


做事时,我建议尽量追求复合型价值。


你做一件事之前,就像我之前提到的,先思考下它是不是属于“一即是多”的事。


如果是,那必须好好干,因为同样一份时间,你能有N份收获,成长速度自然提升。


它也是一种更有竞争力的态度。


如今各行各业内卷那么严重,单一技能的价值已经逐渐降低了。


你做PPT再厉害、你敲代码再牛、你做销售再舌灿莲花,也很难凭借这种单一技能出类拔萃。


必须在A加B加C加D的复合模式下,才能凸显出你的单项优势。



埋头苦干思维



不是说拼命干活有什么不好,而是只拼命干活,没有抬头思考,很容易掉入伪努力和自我感动的陷阱中。


华为一位副总在回忆录里说,他有一次找任正非汇报,听到另一个高管汇报时说了一句“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结果任正非炸了:


今后不准再说这种屁话,什么叫苦劳?苦劳就是无效劳动。无效劳动就是浪费,我没有让你赔钱就不错了,还胡说什么功劳?


有一种状态其实特别可惜:做的太多,想的太少。


许多人表面上兢兢业业,实际上始终在低水平层次上做重复的事情,没有分析、没有思考、没有优化。


有个寓言故事:


一个人在吃力地锯木头,还没锯完,新的木头又送来了,越堆越多。


朋友提醒他,你的锯子钝了,先磨利了再锯吧。他说,工作都做不完,我哪有空磨锯子啊?


朋友问,那什么时候磨呢?他说,等我锯完所有木头再说。


太多人陷入这样“埋头锯木头”的困境中,被眼前的做事习惯所局限,导致像踩滚轮的仓鼠那样,无论怎么奔跑都停留在原地。


▲ 长按扫码,分享朋友圈



写在最后



撒切尔夫人说过 :


注意你的行为,因为它能变成你的习惯;注意你的习惯,因为它能塑造你的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因为它能决定你的命运。


而一个又一个行为,其实就是你思维的映射。


希望我们都能意识到一点,少踩坑,生活也会潜移默化地一点点变好。


图片来源: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插座APP立场。




临公子,LinkedIn中国专栏作者、多家职场/财经平台特邀作者,一枚理性爱财的工科产品汪。微信公众号:临公子的后花园(ID:hi-lingongzi)



点击“在看”,避免掉入思维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