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转载自"插座APP"

很多时候,为什么你什么都没做,也会感到疲劳?会感到厌倦、烦闷、什么事都不想干,连念头也不想动?这篇文章4400字,预计花12分钟读完,不要沉溺于信息的轰炸中,让注意力消耗殆尽。作者 | Lachel
编辑 | Frigg
来源 | L先生说(ID:lxianshengmiao)
我会把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信息,按照“复杂性”和“兴趣”分成四大类。其中,占比重很大的一类,就是低复杂度、不感兴趣的新闻和资讯,我把它们统称为“噪音”。
怎么对待“噪音”呢?屏蔽掉,不看,不理,不让它们进入我的思绪。简单来说,我的手机没有任何推送,没有任何新闻客户端,刷知乎只看关注的人,平时的生活就是看书、看论文、看我关注的网站,以及梳理笔记和知识网络。甚至,除了家人和自己的团队,我经常好几天不跟任何人说话,包括微信沟通。他们问:不看任何新闻真的没问题吗?会不会跟社会脱节?会不会跟别人无话可说?……因为,人的注意力,在这个时代,实在是太稀缺太稀缺了。来自 GIIC(Global Information Industry Center)的一份报告显示:2008年,美国人平均每天闲暇时间所接收到的信息,达到了34GB。与此同时,我们的注意力,每秒钟能处理多大的信息量呢?按照心理学家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的估算,这个数字的极限,大约是120bit。做一个简单的换算:8bit等于1个字节,34GB等于340亿个字节。所以,后者大约是前者的22.7亿分之一。假设你每天有8小时的闲暇时间,全部用来接收新信息。那么,你每天所接收到的80000份信息里面,只有1份能被你注意到,并进行加工和处理。所以,显而易见:为了不被噪音所淹没,为了能真正接收和处理有价值的信息,最好的方法就是:减少分母,不去理睬那些“噪音”。我们的信息过滤器,帮我们拦下了那“8万分之79999”。一套叫做“自下而上”:我们的听觉,视觉,触觉,嗅觉,无时无刻不在勤奋工作着,把外界的信息,转化为电信号,传递给数以百万计的神经元,共同构成了“分母”。但与此同时,另一套叫做“自上而下”的系统,把控着这些神经元开关的“阀门”。只有那些它认为重要的信息,能够突破阀门,进入到我们的意识和神经中枢。哪些信息是重要的呢?我们熟悉的,关心的,对我们有切身影响的,以及放在隐性认知里面所思考的。所以,我们不会觉得失衡,不会大脑爆炸,都是因为有了这套“自上而下”的系统。但是,生活中,有大量的外界噪音,都在窥伺着这个“阀门”,想方设法绕过它,在你的意识里夺得一席之地。我接触过一些营销和文案的课程,它们都会告诉你:如何才能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呢?多用故事而非数据,因为故事能给人造成一种“大脑按摩”;尽可能博出位,不用担心被厌恶,因为情感无法长久持续,但对符号的记忆是深刻烙印的……每一天,你的一整个生活轨迹,其实都是一场战役——你要不断地跟外界干扰争夺注意力。打开一个APP,看完一则内容,关掉?不,下面附了一堆相关链接。要么就是“大家都在看”,要么就是“猜你喜欢”。又或者,直接通过瀑布流的形式,刷出新的内容,挑逗你继续往下拉……如果你点进去了,好的,它又获得了你宝贵的几分钟时间。你每天的时间,有多少,耗费在这些无意义的点击和下滑里面?
为什么什么都没做
也会感到疲劳?
为什么我们什么都没做,也会感到疲劳?会感到厌倦、烦闷、什么事都不想干,连念头也不想动?一方面:大脑的思考过程,实质上就是神经元的放电,这需要能量供给——也就是ATP的不断水解。而大量的新信息,会不断地给大脑提供刺激,促使大脑活动,从而消耗ATP,造成腺苷的积累,抑制多巴胺的生成,产生困倦和疲劳。另一方面,大量的信息,造成一个后果:我们需要不断进行“切换”。而切换这个过程本身,也会消耗能量,制造代谢垃圾。首先,我们需要唤醒“警觉网络”,注意到新信息,这时,阀门被打开;随后,“定向网络”启动,向大脑的不同部位发出指令,激活新的神经元;接着,我们从“执行网络”中脱离出来,定位到新的神经元,重新进入“执行网络”。看上去是不是很繁琐?但每一次你从专注中被打断,或是走神,大脑都要经历一遍这个过程。所以,为什么我们“切换”回来时,通常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重新进入状态?就是因为需要走一遍这个流程。这两方面的因素——新鲜信息的刺激,以及不断的切换过程,都在消耗着我们的认知资源,让大脑运转停滞下来。一名普通职员每天在工作中,平均会被打断70次。这至少会造成2.1小时被浪费在“切换”的过程中。为什么?因为内向者处理一个新信息所需的时间更长,所激活的脑区更多,消耗的能量更多,同样,切换回原本状态所需要的时间和精力,也会更多。内向者更擅长的是专注,是对一个问题的想象、思考和分析能力。但在这个社会中,却无时无刻不在经受着挑战。我们需要一个气泡。把自己跟外界干扰隔绝开来的气泡。像我写作时,或者思考重要问题时,会隔绝所有干扰,不看微信,不接电话,不看任何信息,到咖啡馆里面去,一连好几个小时,让自己得以全身心专注在任务上。这不仅仅是保护我们的注意力,更是保护我们的思考能力。
把宝贵的时间和注意力
做一些为自己而做的事
这几十年以来,我们的生活节奏和工作节奏,越来越快了。过去,我们可能是以周、以天为单位,但现在,我们开始以小时为单位,甚至,以分钟为单位。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很难再拥有不受干扰的整段时间。我们被催促着向前跑。一项工作,时间拖得越长,你就需要跟更多的干扰和外界信息做抵抗 —— 这会使你精疲力尽。因而,我们开始循着本能和路径依赖作出决定,开始疲于奔命,失去了深度思考的能力。科技越发达,生产率越高,我们却没有闲下来,相反,变得越来越忙碌。但在我们的忙碌背后,究竟留下了什么?又创造了什么呢?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也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让别人帮忙作出决定,让别人告诉我们结论。大量“21天”、“半个月”、“1小时”教你速成的技能课程;各行各业帮你提炼信息、输出结论、指导生活的意见领袖;不是说这些不好,但它们,正在不知不觉之间,弱化你的思考能力,让你变得茫然无措。一方面,高节奏的生活,让我们无瑕“安静”和“专注”,转而寻求快速获取信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寻求一种安心感。另一方面,通过种种方式,我们节省出了时间,却不知道怎么利用它,而是虚掷在各种娱乐和休闲之中,补充着即将枯竭的多巴胺。我拼命工作,干完活,挤出了时间,就是用来休息、用来玩的,为什么还要动脑?实际上:你一整天的时间,除去工作,除去被外界打断,除去需要应对、反馈、响应的部分,剩下来的那部分,也就是注意力最集中的整段时间,才是你真正能够利用起来的,是真正属于你的,也是真正有价值的。我们应该是挤压那些不得不做的事情,舍弃为别人而做的事情,把省下来宝贵的时间和注意力,做一些为自己而做的事。不要依赖别人灌输给你的想法和观念,试一试自己去思考、学习、反刍。不要遵循习惯和本能去行动,试一试多进行反思和规划。也不要通过消费和娱乐来攫取多巴胺,试一试去创造点什么东西,跟世界建立一种联系,尝试着让身边的人、或者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一点——这能够给予你的成就感和愉悦感,会远高于消费。学习,写作,做产品,做品牌,做一些改变行业的事情,帮助更多的人。因此,大多数娱乐,消遣,打发时间,以及应对外界的信息和人际交往,对我来说,都是一种浪费。我会尽力压缩后者的精力,而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前者。我也希望,你能够用这种视角,去看待自己现在的生活。
理想的生活模式什么样?
此时,整个大脑的激活方式,是弥散、低度的。你的思绪在各种节点之间漫游,各种各样的画面和记忆滑过你的眼前。这也是我们的休息状态。这时,大脑会合成ATP,重新储存能量。这种状态下,你的前额叶被高度激活,大脑各部位各司其职,注意力被充分调动起来,专注在眼前的某个对象上。当执行模式被高度调动,你的大脑被高度唤醒,全神贯注在当下的任务上——这就是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所说的“心流”。工作时,摒弃其他干扰,集中在眼前的任务上,利用目标分解、设置挑战、聚焦问题等方式,让大脑保持高速运转状态,不断产生成就感。休息时,也不是毫无目的地放空,更不是无意识地刷手机、看新闻,而是接触一些新的东西,比如新场景、新经验、新活动,激活不同的脑区,让眼前的新刺激和脑海中的概念组合、重构,产生出新的火花和想法,不断产生愉悦感。有意识地控制注意力,自己掌控大脑,决定专注和放松,这才是最理想的状态。而不是沉溺于信息的轰炸中,让注意力消耗殆尽,带着疲惫的大脑上班、下班、回家、睡觉。这样,看似每天都很充实,但实际上,你并没有真正拥有过时间,你只是经历了它们。点个“在看”,不要让你的注意力被杀死。因为,这正在慢慢杀死你。图片来源: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插座APP立场。
作者:Lachel,专注心理学、认知科学和心智成长。每周四原创更新,与你一起探索事物本质。

点击“在看”,保护你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