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位
空间入驻
小程序

知乎高赞回答:想明白这5件事,想不变强都难

2021-07-30
文章转载自"插座APP"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插座学院


无论你是上班族还是学生党,对于未来,或多或少会感到迷茫,找不到努力的方向,也不知道怎么去努力。这篇文章,也许就是你变强的开始。这篇文章3800字,预计10分钟读完,找到合适的方法论,让自己变强!



作者 Toly

编辑 | 小杰

来源 | Toly(ID:toly98)



我在后台经常收到各种学生党和刚刚踏入社会的上班族的消息,大家都意识到了问题出现在哪里,大家都想要改变,但是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方法论。

别沮丧,认认真真看完这篇文章,也许就是你变强的开始。

靠着这篇文章里所说的5件事,我从高一时浑浑噩噩,逆袭考入中央财经大学,然后持续自我精进,成为全网多个平台100多万粉丝的博主。

到今天,我到过100多个城市,在网络平台上输出了几百万字的内容,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这一切,都是因为我想通了这5件事。

这5件事我把它凝练成5个字就是——加、减、乘、除、等。做好这5件事,想不变强都难。
 



加:主动加持新技能


现在,请你找到一个环境相对安静的地方坐下来,凝神回想一下这3个问题:

你有多久没认真、完整的阅读过一本书了?

你有多没学习掌握一项新技能了?

你有多久没有对一个有难度的问题进行过一次深度思考了?

不必急着告诉我答案,我们往下看。

 

如果你经常复盘自己的生活,如果你经常观察周围的人,如果你经常思考这个社会的很多变化,你就会发现——绝大多数人,在步入社会之后,就关闭了自己的信息输入端口。


这意味着他们除了技能熟练度和情绪控制力之外,再也没有任何提高。

 

虽然他们知道ps、摄影、python、VE这些软件或技能可以让他们轻松找到工作、兼职赚到几千块、过上理想的生活,但是他们只是停留在“羡慕别人”的阶段。


虽然他们知道Excel函数公式、宏可以让他们省下大量的时间,但是他们依然停留在页边距都不会设置的阶段。


这一切,都是因为在离开学校之后,没有人再逼迫你学习任何知识——即便你不会。

 

在《终身成长》一书中,将这种思维方式定义为:固定型思维。


这种思维会让我们有强烈的自我防卫意识,会把一切来自于外界的不同的声音视作敌意和侵犯,沉浸在自我建立的一个舒适圈里,不愿意再更进一步。


但是当你跳出这个思维怪圈,然后进行不断学习的时候,你就会知道自己现在的思维认知和之前有多大的差距。


这个时候再回头看自己之前的对策和思考时,往往会发现其中还有更多需要补充的对策和可能性。


拉普拉斯说,我们知道的东西是有限的,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则是无穷的。


曾经的我就是一个虽然老实但是却并没什么长处的人,于是我发自内心的想要改变。


在之后的时间里,我花费了两年时间,学习并搜集了很多成长资源,如:成长类书籍、计算机二级考试、神级PPT模板、小语种等等。


这些各种学习资源,慢慢的让我在学校和职场中得到了巨大的改善,从以前没有存在感,到现在渐渐被老板重视。



减:减少不必要的物质欲望



在开始这个话题之前,我仍然想问你一个问题:

你觉得一个独立的人每个月用多少钱就可以生存下去?

在我曾经实习过的一家公司里,我遇到过一个女生,每个月的收入只有1600元。

但是她在父母没有给她任何援助的情况下,自己租房子,买菜做饭、买衣服、买生活用品,还能把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条。

其实一个人月入3000元就能过的很好,但是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是:即便是月入1万元,仍然觉得捉襟见肘,还能用完花呗和信用卡。


很多人在说物价提升了,但是我想问问大家,你们有多久没穿过100元以下的鞋子了?你们有多久没有用过几块钱的大宝了?你们在外面每次吃一顿饭都要花多少钱?


我们每个人,对,每一个人,心里都清楚却不愿意承认的一个事实就是——我们经常在买不必要的东西。

 

我们买几千块的包、几百块的鞋,喝水都要喝好几块的,但是这些东西真的有必要?


白岩松曾经在演讲中说过,真正有用的东西,都是不值钱的,比如:水、饭、衣服,而贵的东西,其实全都是没有用的,比如:字画、珠宝、手表。

 

人之所以会觉得累,会陷入无尽的失望和痛苦当中,全都是因为有了与自己实力不相匹配的欲望。


或许你觉着这些东西太过遥远,自己的欲望并没有那么强烈。


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些被欲望吞噬的人,都是从一些小小的欲望不断扩大,最后慢慢陷进去的。


贪腐、涉黑、网贷,无一不是如此。


在舛田光洋的《扫除力》和山下英子的《断舍离》中,不谋而合的提到过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


人只有学会抛弃不需要的东西,才能活得更轻松。


曾经我也是一个非常喜欢买买买的人,衣服成山、键盘N副、鞋子一地。


直到某一天,我发现我的整个房间都被这些东西填满了,我连走路都要避开那一地的鞋子。


我终于拿出了一个周末的时间,把家里所有旧的、过时的、使用频率低的东西,全都扔掉了。


是的,扔的时候我非常心疼,但也正是我记住了这种心疼的感觉,之后再买东西的时候,我都会在内心进行权衡和判断,到底值不值得买。

▲ 长按扫码,分享朋友圈



乘:把已经被验证正确的事乘以100次



很多人至今都不知道“重复”这两个字有多么可怕,那我们可以验证一下:

“今年过节不收礼”这句话之后是什么?

“挖掘机技术哪家强”这句话之后又是什么?

我相信没有人会记不住。


这是因为它们的广告格外有新意?有深度?有内涵?


扯淡,它们只是重复了100次,让你不停的复习这句话,导致你现在一看到送礼两个字就想到了脑白金。

 

广告如此,学习和生活更是如此。


阻碍我们变强的,并不是天赋和背景,而是因为我们没有去重复做那些“已经被验证正确的事”。


仔细想想看,你与医学家、科学家、文学家之间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其实,他们并不是全才,他们也仅仅是在某个学科的某个领域当中,往人类的认知极限深处,迈出了小小的一步。


就如同袁隆平,只是用几十年的时间,不断的进行试验和摸索,最后就真的喂饱了中国人。

 

在高中时代,我们每个人都会二次函数、三角函数,但是一到考试的时候,我们还是会很容易出错。


为什么?也是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在这一种题型上重复足够多的次数。

 

安德斯·艾利克森在《刻意练习》中写道:没有人能不经过高强度和广泛的练习,就可以培养出的能力。


想让自己变强,最大的捷径就是——找到一个自己喜欢和擅长的领域,找准一件正确的事情,反复的打磨和练习,让它成为自己的核心技能,超越周围的绝大多数人。


无论名师、名医、名厨、名模,皆是如此。

 

在我说自己靠写作现在月入5万的时候,很多人会酸我,说我运气好。


但是我接触的圈子里,每个人都知道写作可以赚到钱,有多少人去重复的练习过?


有多少人被拒稿之后还在继续投稿?有多少人在回答一直都没有赞同的情况下坚持输出内容?


他们只会羡慕别人的成功,却从来不羡慕别人的努力罢了。

▲ 长按扫码,分享朋友圈



除:把目标除分成无数小段



在面对遥远、复杂、宏观的目标时,畏惧和退缩是正常反应。

很多人就是因为不知从何下手,就很快放弃,并把原因归根于——自己的能力太弱,根本不可能完成这个目标。

但其实原因不在于目标,而在于步骤。

这就跟吃蛋糕是一个道理,你说蛋糕太大了,你吃不完。

但是如果分成10次,每次只吃一块呢?


目标远大不是问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目标够不够大?


关键是建立宏伟目标之后,要化繁为简,把这个目标分割成N块,然后再逐步完成。


举个例子,比如你要考麻省理工大学:


了解麻省理工大学、开始学习外语,让自己达到入学水平、提高自己的成绩、准备入学费用。

 

如果再详细还可以将每一个小点继续拆分,比如:提高自己的成绩可以拆分成建立一个错题本,每周写几套卷子等等。


其实,每一个巨大的成功后面,都是由无数个小成功堆积起来的。


看似无法解决的困难,通过不断的拆解,就可以让自己每一次进步都变得清晰可见。


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能对自己形成正反馈,更能让自己的动力源源不断,从而可以更加顺利的完成最终目标。

 

著名演员阿米尔·汗就说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话:


“如果你想做成某件很难的事情,你只看最终结果的话,会觉得这太难了,肯定完成不了。

这就像登一座高山一样,如果你一直看着山顶,你会觉得你永远爬不上去。

所以这里有个诀窍,不要看最终的目的地,永远只看下一步,告诉自己下一步要到哪里,集中注意力到下一步就行。”

▲ 长按扫码,分享朋友圈



等:延迟满足感



当代年轻人最大的状态,就是浅尝辄止。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急于求成,总是想让结果以最快速度显现在自己眼前。

刚健身1天,就要上秤看看自己瘦了几斤。读一本书,就要去写一本书。刚投资1天股票,就要看看收益多少。

但事实是,越是那些马上就能收到反馈和刺激的事情,越是容易毁掉一个人,比如:刷抖音、王者荣耀、网贷。

而那些真正可以使一个人获得提升的东西,都需要漫长的周期,短时间内根本就看不到什么效果,比如:读书、健身、学英语。


而能够成功的人,能力并不一定比失败者强悍多少,所谓的强悍,不过是在黎明到来之前,忍者困倦,多等了一会儿。


以上,就是我这一路走过来,想要分享给大家的一些自己的感悟。

 

也希望大家可以在一开始把我准备的思维导图保存在手机当中,当你想要提升自己的时候,多拿出来看一看,相信可以在你前进的路上,给你一点启发。

 

如果你感觉这些可以帮助到你的话,不妨在文章底部点一个“赞”,点一个“在看”,鼓励一下我。


我等待你做出成绩之后,和我报喜的那一天。


图片来源: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插座学院立场。



作者简介:Toly,本文来源于公众号:Toly(ID:toly98)。



点击“在看”,从现在开始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