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深圳楼市(shenzhenloushi)文 | 老朱
作为一个半深二代的80后,在我个人看来,深圳现在的购房者有两种人,一种是拼了老命买刚需首套的社畜,一种是多一套不嫌多,少一套无痛痒的社会天花板。
然而我却不在这两者任何一方当中,或者说我是在早年时候就已经完成了家庭刚需,而又在前几年满足了个人刚需的这么一类人。在我身边,和我类似的人占绝大多数,我们的父母都是早年来深的创业者,我们的孩子最小的也都能出门打酱油了。我们是一类人的代表,就是中年中产中规中矩。
我经历过房产市场迅速飙升的那些年。2000年与2002年,我们家踩在房价上涨的前一步购入了两套福田中心区的房子。而在之后的十几年,随着楼市的火热,两套房子都在疯狂升值,从02年7000左右一平,到20年的10万+。
在我看来,我们家庭的财富增长,似乎已经超越了无数人一辈子的财富,一套房子从不到一百万,涨到了一千万。回想在我东北老家的房子,最多也就是从几百一平涨到了2000一平,在深的打工人甚至只要存上个一两年的工资,就可以全款在我那个绿水青山环绕的故乡买上一套自己的大窝。
大城市的优越,就好像磁铁一样,紧紧的吸附住了我们这些社会的螺丝钉,即便是我们这些螺丝钉在久而无用的情况下,仿佛被磁铁吸住,都比那些在角落里的都要显得更优越一些,尤其是在家庭资产通过房子的升值而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时,更是让我在出门的时候,即便是骑着自行车,头都要抬得比别人高一些。
不过头抬得再高,也是需要接地气的。
我家刚买房子不久,每个周末晚上,都会和几个要好的朋友去家附近的烧烤摊喝上两口。当时烧烤摊的老板和我们年纪相仿,可能比我们大上几岁,暂且叫他老烤吧。老烤这个家伙十分会做生意,东西好吃啤酒冰凉,以至于把周围的烧烤摊都拼走了,就他一个霸占了整个小区的烧烤。
当时物价也便宜,我们得知他每个月赚的其实并不如那些高档写字楼上班的白领,便纷纷给他出主意,说什么的都有,我也是提建议的人之一。年少轻狂,总是嘴比情商快,如果是现在的我,一定不会让一个街头边卖烧烤边躲城管的人去买房子,然而那时候我却炫耀地提了我们家买了房子,你也可以。
也不知道是因为我的轻浮,还是因为老烤的智慧,在几个月后,我们照旧在他的烧烤摊消遣的时候,老烤和我们说,他办了一堆信用卡,用这些卡,付了首付。我们听完异常吃惊,虽说当时房价对比现在,那就是九牛一毛,但是也是一笔巨大的费用。
几个月之后,已经看不到老烤了。后来听说,他抵押了房子,原本我以为是他窟窿太大,抵房生计,结果是人家抵押房子,一套变两套,两套变四套。
当时我们又感叹,又唏嘘,又不解,当然最多的是嘲笑,都在想等老烤资不抵债的时候,再回来摆摊子,然而,直到现在,我在熟悉的摊位,再也没见过他。
老烤也算是一代神话了,虽然我不知道他现在如何,有没有被这两年的房产萎靡所折磨,但是我知道,他几乎是一夜之间便实现了别人一辈子都很难实现的阶层跨越,甚至是两个阶层。
我们家也是有房子的人,我们有没有实现老烤那样的跨越或者说进步呢?答案是:没有。要问为什么,也是两个字的回答:刚需。
我们看到房价激增的时候,看到自己固定资产增值的时候,是能高兴,但也仅仅是高兴一点罢了,这波十多年的楼市大涨,对于我们家实际来说,就是两个字:无感。没有钱再去买房子,即便有钱,也没有胆量买。那时候我的父辈,就是中年,中产,中规中矩。
时光飞逝岁月穿梭,直到我也有了孩子,也需要购房解决自己小家庭刚需的时候,这房价还没穿梭回来,依然在一路上涨。
但我算是幸运的,变卖了家里早年给买的唯一一套老破小后换了套大三房,也算是赶上了末班车,对于有住房和学位双重需求的我,已经不是宁为鸡首不为凤尾了。哪怕是鸡尾巴,都能啃出香味,在周围房价都10万+的情况,选择了当时在区域内房价最低之一的小区(现在也是...),也是得益于收入水平直线上涨,才付得起即便是鸡屁股也并不便宜的房贷。
买房时也总是在感叹,如果早一点,如果聪明点,轻狂点,是不是还能吃一波房价的红利而不至于在这个时候被迫上车。
但人算不如天算,天算不如房价的起飞线,四五年前700万购入的房子,在短短的两年内,已经到了900万了。那时候感叹的是还好上车了,仿佛每个月两三万的房贷,都显得要轻松惬意些。那时候我也能充分但不完全的感受到了我爸当时买房后看到房价上涨的快乐。
我又回想到老烤,心里不免五味杂陈,不知道他手上还有没有房子卖,再次实现资产增值变现,反正我是不能卖。
人算不如天算,天算不如房价的起飞线。然而这个起飞更像是被人扔出去的,在23年初,已然变成了抛物线。我们家算上我的房子,平均每一套市值蒸发了200万。
一个普通小家庭,资产在股市蒸发几百万,估计是活不了了。一个普通小企业,业务蒸发了几百万,估计也要破产了。但对于我们这种祖辈刚需父辈刚需儿孙辈也刚需的家庭,房价蒸发了几百万对于我们的影响是:无感。
就和房价上涨时候一样,那时候是高兴但是没有任何影响,现在是低落,但是也没有任何影响,似乎中年中产中规中矩的我,并没有因为房价的高低而对生活产生任何改变。
不过唯一的不变就是变化,这一点都没错。在我这,虽然房子没变,但是心态越也算是一个转折吧。一切源于孩子。
我有两个孩子,分别小学五年级和二年级,当年在买房时,就想着能够在深圳中心区给孩子一个良好的交际圈,毕竟我的朋友们都是从小到大的同学,所以并没有过多考虑就上了车。直到去年才发现,孩子不仅要上小学,原来还要上初中...
怎么说呢,我家初中学位异常垃圾,我有了换房的想法。所谓改善需求,有地段改善,有学位改善,也有面积改善,我们家算是学位改善需求。毕竟在深圳这个中考录取率不高的城市,能让孩子接受优质的教育,那就算是赢在了起跑线。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也想着养儿防...报效祖国,所以换房也提上了日程。
我们并不想买个老破小学区房然后租房住,还是希望能够在市区买到好学区同时住的也舒服(不能小于3房2卫)。我们稍微能勉强迎难而上的,可能就是1000万左右的学区房了,然而付出的代价就是,从现在住的130平“奢侈”三房,要换成90平的刚需三房,从两万多的房贷,要变成四万多的房贷,从百来万的存款,变成0存款。
试问,生活质量从A一下下降到及格线,我们到底能不能接受?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不过最终都会因为一句话无奈的笑着结束这个话题:为啥要生孩子?
确实是两难的抉择,尤其是听到有一些人能通过关系和资源,花上几个平米的钱,就能上到心仪的学校,也是让我们这些中规中矩的中年人意难平。同样的需求,不同的能力,只能逼着孩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也不知道是不是犯了因为自己能力有限要把希望寄托于下一代的错,还是单纯的想在迷路的森林中朝一个方向跑,想着在饿死之前跑出去,最后我们的决定,还是维持现状,不变。
这可能是房子带给我们唯一的困惑了吧。培养下一代,无非也是想着能让下一代有朝一日实现阶层跨越,但我们为了下一代跨阶层,这一代就降阶层,是不是有些本末倒置了呢?
或许,房子也并不一定全是因为孩子吧。前几年还能时常听说,周围人偶有购房置换,然而到了现在,2024时过半年,还没听说有我身边哪个朋友置换成了的。我想,也都是中年中产中气不足吧。
深圳房价飞奔后又急退,不知道什么时候还能飞奔。我和身边的大多数朋友们,不置身事内,不庸人自扰,不忧国忧民,冷眼旁观,并不是我们不想参与其中,而是我们已经没有能力或者说没有动力再去乘风破浪了,只能被迫茕茕孑立,孑然一身。
孩子越来越大,父母越来越老,我们这一代中年中产越来越胆小,年轻时没吃上房价的红利(在我有买房能力的年纪),年中时没有抗衡房价的实力,想必年老时也不会因为房价而劳心劳力,忽然想起我表哥的一句话:它弱任它弱,日子总要过,它强任它强,我就不买房。
文中观点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