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之一,在大湾区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中,香港是大陆企业寻求海外市场、布局全球化战略的第一选择。同时,在经济下行周期,企业家必须审慎考虑许多问题:香港与内地经济的发展与趋势是怎样的?哪些行业值得投资?随着AI、新能源、绿色经济等新风口的出现,资本如何抉择?
近日,观点机构举办2024观点资本圆桌,邀请诸多投资机构、业内标杆,以重塑与互通为主题,探讨该如何在香港资本市场中顺应新时代、新趋势并追逐新的增长点。WeWork中国副总裁全斌受邀参与观点香港资本论坛,从企业办公解决方案提供平台的角度,分享过去一年看到的变化和洞察。
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有:华润资本副总经理、首席投资官张宗、戴德梁行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赵锦权、法国外贸银行亚太区高级经济学家吴卓殷、香江商学院行政总裁、执行院长徐会军、观点机构、博鳌房地产论坛创始人陈诗涛、惠誉评级亚太企业评级部高级董事金泰伦、德勤中国企业转型与重组服务全国领导合伙人何国梁、东亚银行首席投资策略师李振豪、ESR董事总经理,业务管理与投资(香港) 曾瑞华等。
以下为论坛摘录:
运营策略:
从增量市场到存量市场
全斌:在大中华区我们服务近10万名会员,从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政策带来的影响和变化是很显著的。今天我们看到内地和香港的互通互联相比以前会更加积极和密切,比如去年北京市把WeWork中国作为它们的投资北京全球合作伙伴,我们肩负着帮助北京市政府招商引资的功能和作用,北京市东城区第一个海外联络站也设在了WeWork在香港的社区,它看中的是香港的机会。
虽然根据大家的分析,办公市场现在还在下行过程中,包括空置率上升、租金下降,但是我们看到行业和区域已经有了一些变化:
比如过去大家更多的是谈增量市场,现在全都在谈存量市场,存量里面其实也有许多机会,比如过去一年WeWork中国非常强调用户的续约率,就是在考验用户的运营能力,另外对于存量用户我们还有一个重要的指标,是看扩租率,这个企业有没有机会再继续发展和成长,这其中也对我们的精细化管理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即使在经济下行周期,还是有许多企业有明确增长趋势的。比如人工智能、绿色经济、Web 3.0等领域,对传统地产开发商来说,可能未必会完全能够满足这些新兴经济的需求,但是我们极快地拥抱了这个机会:比如说现在国内做人工智能的一些头部品牌,都选择落地WeWork中国,比如说Web3.0,今年在香港举办了第二届嘉年华,在Web3.0的会议上,20家企业中有18就是我们WeWork中国的会员。
从城市和区域来看,香港是我们的各个城市中复苏最快的,到目前为止香港的入驻率是最高的,这也得益于通关之后的一些政策引领。
行业观察:
硬科技引领,出海是趋势
全斌:WeWork中国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新经济的晴雨表。去年我在观点的论坛上分享过,那时候美团要进入香港做外卖业务,他们在6个月前在WeWork中国设立了办公室招募人才,所以我们基本上会提前判断某个行业在某个地区发生什么事情。
在过去经济非常好的时候,会出现一些新经济、新风口,它是被资本驱动的,现在这一点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因为大家对钱怎么投更加审慎了。所以我们现在已经从资本驱动的创新转向真正的关注技术和产业革命带来的变化。
我们看到很多新消费领域的公司在过去一年基本消失了,但如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领域突飞猛进,大家在经历了经济下行之后,更加趋向于实在的技术型硬科技驱动的领域。
产业升级也是一个机会,比如说我们看到今天很热门的赛道新能源汽车,但这并不代表传统汽车没有机会,传统的汽车厂商,它会把传统部门还放在总部,把做数字化、无人驾驶和人工智能的部门放在WeWork中国社区,在过去一年,这一块的增长是非常快速的。
新经济产业链中有无限商机:包括ESG、芯片、半导体等等,围绕这些核心企业周边的上下游和供应链,在过去半年和今年上半年成长非常快,行业的发展最终还是要看供应链,它们帮助产业来提升,我们也看到这一块有很多的机会。
香港和内地的区别,内地更多是根据产业来发展,香港更像一个跳板助力企业在全球快速增长,比如为什么Web3.0在香港合规合法了,因为它有这个土壤,所以香港也肩负了中国企业出海的使命。
企业观察:
什么样的企业活得更好?
全斌:WeWork中国服务的企业覆盖各个阶段,包括世界500强和快速增长的初创企业,但是最近今年明显感觉到初创的企业没有以前那么多,因为现在初创公司都很难。但留下来的初创公司体量和它本身增长的速度会更快,因为它在风口上,它由过去单纯靠资本助推,转变为真正靠技术、靠核心去增长。
我是中关村论坛专家评委,今年的中关村前沿科技大赛路演就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介绍团队这一页跟以往有很大的区别,以往非常看中团队的豪华配置比如名校标签等,但今天非常的务实和专注在团队的技术背景和专利,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他们关注自己的技术背景、研发技术实力,这样的企业是特别容易受到行业和政府资本青睐的。
在地区上也是不一样的,北京简单来说就是科技+,上海是在承接着吸引外资的力量,深圳是肩负着本土创新的功能,香港就是海外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和基地,所以城市之间的策略也是有很明显的区分和显现的。
未来已来:
香港和内地互联将带来更多机会
全斌:首先来看不确定性是唯一的确定性,现在大家对未来都看不准,任何人都很难像过去那样有信心。所以时间节点我们要稍微切割一下,我们总在跟过去相比,那就没有什么希望,我们应该从现在的时点往后看,它的趋势能不能尽快触底反弹,才能更好地做一些决策。
往往决定一个城市或者行业的机会,取决于几个方面,一是资本、二是政策,三是背后的人才,我们认为:
第一、内地市场还是巨大的,它的人口体量很大,这个市场不可忽视,只是目前有一些不确定性,随着一些更好消息的释放,相信这一块会越来越好。
第二、是从城市布局来看,一线城市还是更重要的,不管是人才还是政策,它本身的资源还是比较集中的,机会会更多。所以从公司角度来说,我们还是重点在北京、上海、深圳、香港进行投资。
第三、从南北来看,不同的城市本身的土壤不一样,它的产业分化也会很明显。现在各个城市的招商条例和方向是有区分的,不同的行业在选择自己的土壤中还是要注意的,现在我们看到北京、上海、深圳都有一些变化和调整。
第四、香港的趋势现在是在拥抱内地市场,这是毫无疑问的,过去海外的全球市场很重要,但是它在更加拥抱内地的市场,而内地市场也更加支持香港。
结论来说,国家对于经济的重视和内地巨大的市场潜力还是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下沉不同的城市会有不同的策略,香港会加强和内地的互通互联,内地的企业和城市也会寻求走向海外和全球化的机会,正好跟香港是一个比较好的结合。如果能把这些策略按照计划落实,未来的机会还是很大的。
国家对经济的重视,大陆与港台区域所蕴藏的巨大市场潜力,依旧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香港会加强和内地的互通互联,内地的企业和城市也会寻求走向海外和全球化的机会,推动企业更上一层高地。
展望未来,无论是香港的企业还是内地的企业,都需要更灵活便利地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作为以全球化视野服务中国的办公空间服务引领者,WeWork中国不断用创新的办公理念、灵活的空间设计以及优质的社区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撑,为创新型企业打造交流和协作平台。
上海-上海广场社区
北京-三里屯11号社区
深圳-华润置地大厦社区
香港-利园一期社区
目前WeWork中国已在全国12座城市建立了近80家社区,吸引了超过7000家会员企业,拥有超70000名会员。同时WeWork中国也持续拓展业务,根据企业的痛点与时俱进迭代产品,助力企业扎根中国,比如可以在全国12城灵活办公的Pass随心座,可以帮助企业发展跨城业务,抓住风口和机遇。
如果您的企业希望更好地开拓业务,不妨来WeWork中国社区,让灵活、开放的WeWork中国社区助力企业打破边界、成就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