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梁启超的“惊人之语”,将我们身边常见的公园之美加以定义。
一百多年后,“公园20分钟”开始在城市年轻人中流行,他们把公园绿地当做“能量快充站”,赏景、散步、观鸟……
每天只要在公园待上短短20分钟,人的心情就会更愉悦、精神更集中、创造力也更蓬勃。
由海河传媒中心出品,都市频道制作的
40集人文生态纪录片《绿满津城》
将于9月23日18:20在天津卫视开播
绿满津城|播出信息
天津文庙(9月23日)
水西庄(9月24日)
人民公园(9月25日)
解放北园(9月26日)
北宁公园(9月27日)
中心公园(9月28日)
水上公园(9月30日)
二宫公园(10月1日)
睦南公园(10月2日)
杨连弟公园(10月3日)
神户园(10月4日)
天津盆景园(10月5日)
紫云公园(10月7日)
泰丰公园(10月8日)
南翠屏公园(10月9日)
梅江公园(10月10日)
天津文化中心(10月11日)
南普公园(10月12日)
水西公园(10月14日)
绿道公园(10月15日)
(节目顺序和内容以实际播出为准)
纪录片将以每集8分钟时间
带领观众穿越和感受
天津公园的一年四季
睦南公园
泰丰公园雪景
此次推出的是该纪录片的第一季20集,从明代1436年修建的文庙,到2023年刚刚完成的绿道公园,时间跨度近600年。
在这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河流中,在天津出现的一个个园林和公园,如同时间之链上的一颗颗明珠,点缀了津派园林风景。
20集节目
串起天津园林发展史
天津地处九河下梢,历史上溪流纵横,坑塘密布;明清以来,天津城市繁荣,私家园林盛极一时。宛平查氏所建的水西庄,景观之佳、收藏之富,可与扬州马氏的小玲珑山馆、杭州赵氏的小山堂和吴氏的瓶花斋相媲美。
天津开埠后,租界林立,街道两旁,多植树木,楼宇间布置起足具各国特色的花园,国人视为新奇。这些花园虽不外街心花园一类,然重要的是,"城市公共绿地"的概念,由此进入天津。
绿道公园
之后,天津的私家园林和公共园林不断发展兴盛。新中国成立后,修建了天津市区规模最大的公共园林:水上公园。
改革开放以来,为赋予广大群众休闲生活新时尚,相继修建了数十座大型公园。著名的南翠屏公园是中心城区最富特色的自然山水公园,采建筑渣土和淤泥堆积山体,绿化造景,宛若天成,充分发挥出公园的健身休闲和生态环保功能。
南翠屏公园傍晚
滨海新区泰丰公园建成于"绿色植物禁区"的盐碱滩上,以此惊艳了业界内外。
天津的自然生态之美,人居环境之美,人文行为之美,走在全国前列。
于传统文化中
照见城市之光
纪录片《绿满津城》于2023年9月份启动拍摄,在这一年中,摄制团队做了大量的工作,去风景园林学会做前期调研,跟园林专家、教授请教,实地走访了每一个公园,采取多种拍摄形式,跨越春夏秋冬,将公园的四季变化,收入镜头之中,充分展示每一座公园美不胜收的景色。
泰丰公园内流苏花竞放
史上的天津园林,有足以令世人赞叹的造园成就,古典园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折射了中国人的精神追求,是人们亲近自然的精神家园。
天津园林的历史隐含了天津城市的发展,天津城市品格的脉络,以及天津人包容开放的特质。近代公园的出现,更是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比如1951年建成开放的水上公园,是多少天津人的温馨儿时记忆。在改造公园的进程里,开山填海,挖湖开渠,变废为园,塑造了这座城市智慧、坚韧、努力向前、勇于挑战的精神品格,丰富了城市文化内涵,打造了花园式的生活场景,提高了天津市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生态文明,宜居环境,推窗见绿,出门见园,这些美好的愿景正踏踏实实地走进天津人的日常。
沽上园林
天津人的绿色精神动力
天津的公园历史和建设,与海河密切相关。
天津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罗澍伟说:“海河是‘沽上园林’文化的肇始,也是东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前沿。天津是大运河北端唯一一座依河傍海的城市,造园伊始,理水为先,把海河、运河等河流沿岸园林绿化成‘水绕城转,绿随水转’‘融江南秀雅,透北国浑厚’的风貌特色,以展现出河流的动感与活力,使两岸景观与城市文化、城市历史相得益彰。”
已初步建立起与天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良性生态系统,为全市人民提供绿色精神动力和智慧资源。
专家表示:“经过绿化艺术烘焙之后完成的《绿满津城》开始播映,必将对天津的园林建设,天津的城市绿化,起到温馨而有力的助推作用,让天津的城市之绿,成为一条流动于一年四季的独特风景线。”
你身边的公园是哪座?
你与天津公园有哪些故事?
锁定《绿满津城》
一起感受公园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