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死要面子,到底是什么意思?我想,你应该能举出很多很多的例子。但在我看来,英文世界里有这么一句话,是描述得最为准确的。He has a big ego.ego,也就是“自我”。有的人说,一个人难道不应该有自我,不应该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吗?当然要有。这种自我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一个人的世界观,是一个人对事物的看法和判断,也是一个人理解世界的方式。但是,ego,其实还有一个更加特殊的意思:以自我为中心。这种ego,会让一个人在遇到事情的时候,第一时间就产生保护自己的想法。会让一个人逐渐产生越来越强大的自信,和越来越闭环的自洽。也会像一堵高墙一样,把一个人和别人,和世界,隔绝开来。还是有点太抽象了。这样,我举个我自己的例子,你可能会更有感觉。我很早就认识ego这个单词。但如果真要说我是什么时候开始理解这个单词的,那可能已经是30岁之后的事情了。为什么这么说?在我写《刘润·商业洞察力30讲》的时候,我已经完成了两季《刘润·5分钟商学院》共计600多讲的内容。按说,我也应该能算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写作者。而且,我对自己文字的要求很高。非常非常高。我最终交付出来的东西,是在案例、起承转合、情绪、层层递进、长短句搭配、标点符号、分段,甚至在到底用“推”还是用“敲”上都花了大心思的。所以,我写东西特别慢。写完之后要改,改完之后要删,删完之后还要改。4000多字的初稿,要精细研磨成2000多字的文章,才能交给编辑团队。结果你猜怎么着?编辑团队给了我一个非常友好的反馈:“这篇文章太棒了,非常完美,但如果一定要我鸡蛋挑骨头的话,如下99点,请修改。”请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如果是30岁之前的我,可能当场就怒了。我的天啊,你在说什么?你看懂我埋设的伏笔了吗?你知道我这么措辞的情绪拿捏了吗?你知道我在 5 条逻辑线中间取舍后选择这条的 30 个原因吗?你知道这个案例背后的背后,还有心照不宣的解读吗?所以,30岁之前的我会说,请不要动我的文字。可是,我这么说,真的是因为我觉得自己的文字是完美的吗?其实,不是的。至少并不全是。那个推动着我怒火中烧的,其实就是我心中的ego。我不能接受别人说我错了。我更不能接受我自己认为自己错了。我更更更不接受我花了这么多时间写出来的东西还被人认为是错的。这是对我能力的质疑,是对我智商的怀疑。你是谁?你凭什么这么说?你写得很好吗?但是,30岁之后,起码现在,我真的完完全全没有了这种情绪。我似乎可以飘在半空中,看着一个名叫“刘润”的人在读编辑给他的反馈。而半空中的我,是完全没有任何情绪的。对我来说,这个名叫“刘润”的人,是“他”,不是我。我就可以心平气和地听一听编辑的反馈,推测提出这些反馈时编辑是怎么想的。我看着他们在会议室里聊得热火朝天、火冒三丈的时候,甚至会忍不住笑出声来。然后,作为一名旁观者,我就可以告诉刘润,这些反馈里,有些还是值得听一听的,很有道理,建议马上改。有些反馈,只是因为每个编辑都有自己的习惯,改不改都行。刘润说,那我到底改不改?我会微笑着告诉刘润,改吧,改吧。就算改不改都可以,只是习惯问题,但是你改了,就能激励编辑,让他觉得自己的建议有价值、被接纳了。虽然你花了更多的时间,但是你会收到更多的好建议,把课程变得更好。就这样,编辑针对《刘润·商业洞察力30讲》提出的反馈,前前后后多达2.3万个字。在这2.3万个字中,没有复制粘贴,没有引用,都是编辑们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反馈。30讲。我不得不死磕自己,滚动写作修改。第1版、第2版......一直改到第5版。前前后后,我花了7-8个月里的几乎所有不出差的时间,才写完30讲。这比5商半年150节课的用时都长了。但最后,我再看“刘润”的文字的时候。第5版......第1版......嗯。确实是有天壤之别。我的同事们在整理公众号文章的时候,我也有类似的感觉。他们整理的文字,最终可能会经过修改才能发布。这个时候,很多同事立刻就不干了。这些“不干了”的背后,当然是有自己的道理的。只不过很多时候,这个道理仅仅只是:你触犯到我心中的那个“自我”了。这就是ego,就是自我,就是所谓的面子。它会让人产生无所不能,无坚不摧,绝对完美的,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