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位
空间入驻
小程序

哪些人不会离职?领导早就知道了!

2025-04-28
文章转载自"北大纵横"

作者 |  桃之窈窈
来源 |  智联招聘

1807字 阅读时间4分钟

真正的离开都是不声不响,不吵不闹。桑淮本以为自己要离职的想法捂得严实,没想到,他刚一递上辞呈,领导就头也不抬的回应一句:

“好的,你可以去找人力办手续了,今天就可以离开。”

其实,很多时候,员工要离职,领导早就做好了预期管理。

三类不离职员工,算盘瞒不过领导

职场老鸟们都有一套识别离职征兆的雷达,而那些"永远不会离职"的员工,领导们更是心知肚明。

1.舒适区“定居者”

常言道:“温水里的青蛙最安稳。”管理学中将这种现象归纳为:当员工在某个岗位达到技能娴熟、人际关系稳定、工作内容熟悉的状态后,产生的强烈的滞留倾向。

也就是说这类人清楚自己的能力边界,也接受相应的薪资水平,就像一只在温水中泡惯的青蛙,既跳不动也不想跳。

根据数据统计,这类员工在职场上平均在职时间在7.3年左右,是普通员工的3倍。这类员工,在公司发展好时,公司尚能包容,一旦出现问题,便会“首当其冲”被裁员优化。

2.价值认同者

《职场生态白皮书中》刊载过这样一个数据:对企业使命有强烈认同,离职率比普通员工低42%。同时,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也佐证了这个现象,他认为薪资只是保健因素,真正激励员工的是成就、认可、工作本身等激励因素。

田利拒绝了竞品公司三倍薪资的高薪诱惑,就是因为在跟老板进行涨薪谈判时,被情怀忽悠:“你还记得当时我们创办这家教育科技公司的初心吗?你还记得那些需要公益项目扶持孩子的眼睛吗?”

这类人在老板眼中往往最好拿捏,只要提供情绪价值就能使之边续命边干,干到抑郁,甚至都不需要太多的真金白银。

3.成长受限者

这类人往往不是不想走,是走不了。这类人不是忠诚,而是没有选择的资本。

陈忠文硬着头皮去谈涨薪,没想到被领导三言两语就挡了回来:“老陈啊,你也知道现在大环境不好。你家二胎刚出生,房贷还没还完吧?咱们这虽然工资不是最高,但稳定啊!"

一盘自己的处境:专科学历,只会过时的PHP技术,跳槽时的话连笔试都过不了。哪怕现在看着00后同事拿着比他高的薪资,即便薪资倒挂他也只能默默咽下不甘。

别流露离职意愿,要让离职不动声色

在职场中有一项重要的生存技巧就是要学会完美地隐藏离职意愿,不被领导察觉。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当代职场“精神离职”“骑驴找马”已经成为一种流行,但若这种心思被领导洞察,会影响你在这间公司最后时光的生存质量。

1.快到手的赔偿金,鸡飞还蛋打

有个网友分享了自己痛失40万赔偿金的经历。看着昔日战友一个个被辞退,却获得短暂自由的时候,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但不知道他的这个盘算是如何被领导知晓的,一份唾手可得的赔偿金突然变得可望不可即,公司跟他打起了持久战,万般刁难,就是不谈辞退,最后不得已,他自己主动提了离职。

2.职业声誉受损伤,简历留败笔

在HR的圈子里,10年内3份工作,5年内1-2份工作被认为是“稳定性”的平均值。频繁跳槽会被用人单位判定为危险人物,降低录用几率。

所以说,即便有离职的想法,也要保持表面稳定。想好下一步的规划,再落子无悔,避免冲动离职。

3.遭遇提前边缘化,身心受折磨

易晓米因为领导许诺自己的晋升承诺拖了三年未兑现,而流露出一些不满。通过谈及同行业平均晋升期,来提醒领导考虑给自己升职。

没想到换来的是调岗、降薪、被边缘化三部曲。同时也遭遇了来自公司不配合入职前背调的威胁。在离开前又增添了一段特别不美好的记忆。

学会反侦察策略,完美掩饰真实意图

职场如棋局,过早亮出底牌只会让自己陷入被动。掌握反侦察策略,不被领导提前洞悉心思,既能保障自身权益,又能为职业过渡创造最优条件。

在离职前,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想法进行一些“橡皮擦擦除”。

一是绩效稳定性保持。即使内心已经决定离开,也要维持甚至略微提升工作质量,能有效消除怀疑。

二是选择性参与社交活动。出席重要会议和团建,但减少非必要的闲聊和小圈子活动。

三是数字足迹管理。使用私人设备和网络更新简历,设置网页浏览权限,避免在公司网络搜索竞争对手信息。

职场发展一定要记得流水不争先,而争滔滔不绝。离职不离职并不是个问题,解题的关键在于要掌握主动权。

任何时候都不要冲动离职,也不要不带缓冲期的裸奔!

图片


文中观点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各位读者朋友,公众号改了推送规则,如果您还希望第一时间收到我们推送的文章,请记得给北大纵横公众号设置星标。图片

点击左下方公众号“北大纵横”→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