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位
空间入驻
小程序

如果一个人很缺钱,这个特征一定掩饰不住,一看就知道了

2023-12-14
文章转载自"MBA智库"


十点读书·肖肖  编辑/MBA智库琉琉


  

这两天在微博上看到一个视频:


一位母亲长期在外打工,很少有时间陪伴自己的儿子。


男孩思母心切,情绪崩溃地对着妈妈大喊:


“钱!钱!钱!整天就知道钱,钱有那么重要吗?”


一旁的母亲面对情绪失控的儿子,很心酸。


却只能保持沉默。



不工作就养不起孩子,但工作了又没时间陪孩子。


这种两难境地,想必也是每个中年人的痛处。


评论区很多人都说:


“孩子,等你长大之后就知道钱重不重要了。”



没有人不知道钱的重要性。


但“钱到底有多重要”,于很多人而言,却是在被生活“千锤百打”后,才逐渐感知深刻的。


所以,我们常常发现:


当父母们对钱“斤斤计较”时,年纪尚轻的孩子,却很难明白其中的辛酸。


年轻时,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而到了中年,“身不由己”的事就渐渐变多了。


所以下面这4件事,做父母的越早提醒孩子知道越好。


1

中年人最大的苦

基本都和钱有关


前段时间某音有个热议视频。


一位37岁的程序员小哥被公司裁员后,半年找不到新工作,只得转行摆摊卖鲜肉饼。


小哥摆摊的地点在成都的“硅谷”,周围有很多上班族。


曾经他也穿梭于这附近的写字楼,但如今,却只能在楼下摆摊。



这样的落差,让不少网友感到唏嘘。


小哥内心也有过挣扎。


但家里有老人和孩子,房贷、车费、生活保险样样都是钱。


思虑再三,小哥决定放下面子:


“到了靠钱说话的年纪,我喜不喜欢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件事儿做。”


人还年轻时,总把很多东西看的比钱重要:


快乐、自由、梦想……


但来到中年,被房贷、养老、养娃追着跑的日子,“快不快乐”“喜不喜欢”都成了奢侈品。


挺住,就意味着一切。


“生活不是为了钱,但想要的生活,样样都需要钱。”



而且,生存压力其实还不是最可怕的。


大不了降低些生活品质,日子有千百种的过法。


可一旦在没钱时,又遇上了病痛,那才叫人“剜心刺骨”。


知乎上有个话题:


#哪一刻让你觉得钱很重要#


最多人的回答是:


“当发现钱能救命时。”


有网友分享,自己出门打工十几年。


吃过工厂的大锅饭,睡过大街,啃过干硬的馒头,被租房的房东骗过,也因负债被暴力催收过。


但不管多难,他都抗住了。


直到后来父亲确诊肝癌晚期,他没钱给爸爸买药缓解疼痛,导致老人家走之前受了很多罪。


这才让他崩溃了。


“爸爸痛在身上,但我痛在心里。”


所以啊,那些说钱不重要的人,往往都没吃过缺钱的苦。


钱虽不是万能的,但生活中有90%的烦恼,都是可以靠钱解决的。



2

工作怎么选都是错的

熬就对了


这两年网上很流行一种论调:


“钱是靠赚的,不是靠省出来的。”


听着没问题,但回看我们自己的生活,又有几个人有多种赚钱的本事呢?


大部分人,还不是得守着自己的工资养家糊口吗?


像我大姨在老家是做按摩减肥的。


每次50块,快10年了也没涨过价。


因为这钱赚的辛苦,所以不少亲戚总给大姨提建议:


要不去弄个投资?或者做点别的小买卖?


但大姨都拒绝了:


“我没那么大本事,好好赚这点小钱就行。”


尽管赚的少,但因为不折腾,这些年大姨也攒了10几万,日子过的还算滋润。


之前曾有研究显示:


70后做一份工作平均4年才换,80后是3年半,90后则是一年半,而95后只有7个月。


人越年轻,做一份工作的时间就越短,自然就攒不下来钱。


同事的侄女最近刚入职一份新工作,才工作三天,就提了离职。


理由是:“工作氛围不好。”


年纪小时,总希望工作能尽善尽美:


要钱多事少离家近,要公司福利好,要领导不能PUA、要同事相处氛围和谐......


但被社会“毒打”多了才知道:


“既要又要,真的是痴心妄想!”


别说我们普通人了,就连那些新闻上的“社会精英”们,也很难有一份完全称心如意的工作。


之前有个阿里的员工吐槽。


35岁的自己被大厂裁员后,只能找到小厂的工作。


原本觉得“工资少点没关系,还能落点清闲”。


结果自降40%薪资入职后才发现:


小厂比大厂更卷!


不仅没有时间,钱还更少了!



无独有偶。


有个拼多多的员工在985毕业后进入拼多多工作。


一年总包能有120w,但全年无休。


如今他又到了阿里,总包腰斩,只有65w,但可以双休。


你看,对于精英人士也是一样的,要钱就没休息,要休息就没钱。



其实,某种程度上,找工作就跟找伴侣一样,看久了都有毛病。


甭管是暴风雨肆虐也要坚持送外卖的小哥,还是吹着空调拿着高薪但全年无休的大厂员工。


哪有完美的工作呢?


很多人都没意识到:


我们的工资除了包含劳动所得,本身就是有一部分的“委屈费”。


工作的意义从不在于舒服。


而是给我们安身立命的资本,让我们有养娃,付得起爸妈医药费的底气,更让我们不必承受夜半惊醒的恐慌。


当然,我并不是说大家一定不能辞职。


如果遇到擅长PUA的领导,或者工作本身已经严重影响到我们的身体健康。


辞职是值得考虑的。


但请记得:


工作中90%的问题都无法靠辞职解决。


所以做决定之前,一定要想清楚。


毕竟在现在的环境下,有一份工作、一笔稳定的收入并不容易。


3

把钱花对

比少花钱更重要


作为普通人,若没有“开源”的本事,自然要有“节流”的觉悟。


但在省钱这件事上,似乎也有踩不完的坑。


先问下大家。


双十一刚过去不久,你们都囤货了吗?


囤货,大概已经成为大多数人最顺手的省钱妙招。


但十点君就曾在网上看过不少因囤货“踩雷”的故事。


有网友趁双十一便宜,给娃屯了一年的衣服。


结果到穿的时候反而忘记买过啥衣服,要么从没穿过,要么又买了同个类型的衣服。


“双十一省的那点钱,因为重复消费又给败光了。”



还有网友趁打折囤了一堆水果。


怕吃不完就天天吃,结果不仅把自己吃反胃了,没吃完的水果还坏了。


“其实不凑打折的热闹,吃多少买多少,钱也能省下的。”



还有网友囤了一堆护肤品,本以为稳赚不赔,结果等到保质期过了也没用完,只得扔了。


“商家的折扣是划算,但我就一张脸,真用不了这么多护肤品。”



类似的故事想必在你我的生活中也不少见。


归根结底一句话:


为省钱而囤货,往往最后都以亏钱收尾。


买家永远不如卖家精!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多人踩而不自知的省钱大坑:


大钱从不花,小钱花不断。


同学在广州上班,月入过万。


他物欲低又单身,每个月除了房租饭钱,基本不需要其他开销。


按理来说,他可以存下不少钱。


但最近他总抱怨:


“钱不知道为什么,莫名其妙就没了。”



仔细盘问才知道:


他爱追剧,但不同平台有不同的剧。


有会员,才能不看2分钟的广告。


每次他都大手一挥开会员。


除了视频,还有音乐会员、查资料的会员、生鲜购物会员、京东会员、淘宝会员……


“每个平台才十几块,钱不多。”


但这一个月算下来几百块就没了。


除此之外,时不时和朋友出去吃顿好的、能坐地铁却随手打车、为凑满减活动强行凑单……


这些单看都是小钱,但加在一起“工资就没了”。


别以为这是专属年轻人的败家。


类似的事情,在中年人身上也不少见。


有些人舍不得买几百块的好衣服,但会买一堆几十块的便宜货。


结果没穿两天,就缩水、褪色、开线,衣服和钱都没了;


有些人贪小便宜买了一堆破铜烂铁,结果用不了两次就被遗忘在角落里吃灰。


“花的每笔钱好像都有用,又好像都没用。”


经济学上有个概念叫:拿铁效应。


特指“很多可有可无的习惯性支出,看似是小钱,但日积月累便会成为沉重的负担。”



例如,如果我们每天一杯咖啡(15元),连喝30年,会花掉16w。


这笔钱,都够来买台小车了!


虽然总有人说:“不买立省100%!”


但谁都有个购物欲,一味压抑也挺反人性的。


所以啊,把钱花对,比单纯少花钱更重要。


4

花之有道

才是可持续的省钱之道


曾看到一个网友,分享了她妈妈“月入3000元,但攒出2套房”的经历。


阿姨今年55岁,在30岁出头时就从国企下岗,又和丈夫离婚。


自此,她开始了自己抠门的一生。


阿姨的日常非常节省,每月开销都控制在700元以内:


早餐只吃一个红薯,午餐和晚餐基本全素;


护肤品用超市最便宜的;


衣服都捡女儿不要的......


尽管抠门,但该花钱时从不手软。


离婚后,阿姨先借钱买了一套福利房,用几年把债还清。


之后她把福利房出租,自己租了间老破小,赚租金差价。


然后靠着租金和工资攒了几年的钱,趁房价暴涨前,又入手一套一室一厅的老破小。


阿姨45岁退休,退休金只有不到3000元。


但她靠着打零工+退休金+租金,几年下来又攒了10w元,把老破小装修了自己住。


如今阿姨每月收入稳定在六七千元。


最近网友要结婚了,她还为女儿准备了10w元的嫁妆。


“不得不说,我妈真太厉害了!”


“该省省,该花花”,这位阿姨算是做到极致了!


但话说回来,我并不是提倡每个人都去效仿。


有的人喜欢房子带来的安全感,有些人则享受四处旅行的自由。


有些人喜欢极简生活的神清气爽,有些人则追逐购物的酣畅淋漓。


满足感的来源不是样样俱全,而是得偿所愿。


所以最重要的是:


了解自己的需求,才能真正把钱花在刀刃上。


这里,我为大家提供几个通用省钱小技巧,希望能帮助到你们:


a、囤货前,一定要先了解清楚自己的需求,和货品的期限。


例如,你每三个月才剪一次头发,1年只需要4次理发,就没必要办“1年10次的理发会员卡”。


单看活动,虽然赚了。


但不管是强迫自己去剪10次头发,还是只用掉4次理发机会。


仔细算来,我们都亏了。


b、养成记账的习惯。


虽是老生常谈,但真的好用!


记账的重点在于:知道自己的钱去哪了。


如今我们都习惯了电子支付,花钱时压根没感觉!


记账能直观体现我们钱的流向。


随手打一次车10几块没感觉,一个月算下来打了几百块的车,必然肉疼!


肉疼之后,下个月就知道在哪儿省钱了。


我一向觉得:


钱无论多少,永远是不够花的。


毕竟欲望无限。


所以,规划自己赚到的钱,感知自己花出去的钱。


省下无所谓的钱,花掉必须花的钱。


才是生活的可持续之道。


点个【在看】,祝愿所有人都能拥有物质精神的双富足!


你平常是怎么赚钱、花钱和省钱的?有自己的技巧或故事吗,欢迎来评论区和大家分享。


-THE END-

 作者:肖肖。心里有人烟,笔下才有眷恋本文来源于十点读书(ID:duhaoshu)。文章来源十点读书(ID:duhaoshu),超3000万人订阅的国民读书大号。MBA智库(mbalib)经授权发布本文,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

拜托星标MBA智库才能每天看到文章哦!





MBA智库好文精选:

 “我20多岁,没坐过高铁也不会点咖啡”:央视报道的这个网红,越多越好!
 12年前,那个卖肾买苹果手机的17岁年轻人,现在怎么样了?
 看完《天道》,才明白人生最好的过法:不逞强,懂示弱,少争辩
 “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定律”:真正的高手,都有这种底层思维

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