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转载自"插座APP"

比起一味奔命,那些懂得经营自己的人,才能最终跑赢。在25-55岁这最宝贵的30年里,将精力放在真正具有长远价值的事情上。这篇文章2700字,预计7分钟读完,相信你会有启发。
作者 | 樊登读书 · 六月安夏
编辑 | 木木
来源 | 樊登读书(ID:readingclub_btfx)
为了多赚一点,熬得晕头转向,但工资总不见涨;为了早日升职,事事任劳任怨,却偏得不到提拔。人生的赛场上,很多人铆足劲地往前跑,然而常常却是“白忙”一场。《穷爸爸富爸爸》一书曾将这种“死循环”,形象地比喻为“老鼠赛跑陷阱”:
▲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为了够到眼前的奶酪,老鼠蹬着小毛腿拼命跑。可到头来,仍困在原地打转。尤其在25-55岁的黄金阶段,体力和精力都高度充盈,我们更该抓住机会,好好经营自己。
知乎上有这样一则提问:为什么我每天都忙来忙去,但好像没什么成长?很大概率上,你只是被生活、工作推着走,自然难有长进。可直到被工作“榨干”后,才发现自己早就丧失了成长的能力,只能眼睁睁看着机会溜走。有次她为了混点奖金,主动加入了一个周期长达半年的项目组,担任高强度工作。早晨7点出门,随便对付两口就到公司开早会;中午1小时吃饭休息,晚10点下班,期间连上厕所都要小跑来回。锁没锁门记不住,今天周几不知道,即便刚起床脑袋也一团浆糊;颈椎、腰椎老毛病开始复发,感冒次数也明显增多。更让她沮丧的是,因为太忙,她只能机械化地完成手头任务,最终除去赚了点奖金,什么都没学到。与她同期进来的另一个同事,却靠着深耕专业,抢到了部门唯一的晋升名额,工资涨了一大截。《为什么精英都是时间控》一书中,提到一个“忙杀”的概念:它是说人如果太忙,很容易身心俱疲,从而被“杀死”。人生的蓄能阶段,牺牲自己的成长去换取眼前的一点得失,永远是最亏本的买卖。
早到之人不服:“我要更早出门,并且比他晚回,这样就能超过他。”他忍不住请教:“我每天早出晚归,为什么砍的柴总比你少?”拿出你一半的时间,来磨斧头,看路况,分析树木生长规律。做到这些,即便你眼下慢,以后也能快起来。有位企业家曾这样告诫刚毕业的年轻人:“入一行,先别惦记着能赚钱,先让自己值钱。”但凡能赚钱的人,都经历过为自己镀金,让自己升值的阶段。A为了不间断赚钱,继续工作,不再为自身成长投资;B报培训班,考证,买书,花钱结识人脉,日益精进。而B五年时间升到经理,之后跳槽、创业,年薪近70万,并拥有股票分红。生活中,人们很容易像A一样,被当下的利益吸引,结果失去了长远的发展机会。但也有人选择了B的做法,甩开得失,潜心蓄力,在日后赚了个盆满钵满。做赚钱的事,早晚会有不值钱的时候;做值钱的事,早晚会有赚钱的时候。当一个人能沉下心磨炼自己,那他离赚钱,也就不远了。
有人说:这是一个“无限责任时代”。每个人都是自己这家“无限责任公司”的CEO,承担全部风险和回报。只有像经营企业一样经营自己,构建人脉,塑造能力,打造口碑,才能在这个世界永远有一席之地。当一个人的人脉圈层次够高,就可以从中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资源甚至资金。而且,与优秀的伙伴同行,也能使我们时常自省,不断提升认知格局,让一分耕耘,裂变为数倍收获。好好搭建自己的关系网。人脉有多强,竞争力就有多强。富兰克林曾说:“倾囊求知,无人能夺。投资知识,得益最多。”在工作中精进专业能力,在生活中锻炼社交能力,在学习中深化思考能力。正如翟东升教授讲的:“财富的源头是人,而发展的本质,是人的能力的提升。”有位投资家在演讲时提问:“假设你可以买入一位同学余生10%的收入,你会选谁?”虽然有挚友、学霸在场,但最终,大家不约而同选择了自己认为口碑最好的人。当今社会,一个人的价值衡量标准,已经从“工作几年”,渐渐变成“有多少人认可你”。仅仅努力还不够,树立起靠谱的个人形象,才得到更多信任和机会。做一个让人放心的人: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拥有良好的个人品牌,便掌握了这个时代最稀缺的资本。两人在森林里遇到狗熊。一人拔腿就跑,以为可以将同伴甩在身后垫背。而后一个人却不动声色地赶超上来,稳稳当当到达了安全地带。比起一味奔命,那些懂得经营自己的人,才能最终跑赢。在25-55岁这最宝贵的30年里,将精力放在真正具有长远价值的事情上。不要着急,更无需过于纠结眼下的盈亏。毕竟人生,不止短短两三年。图片来源: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插座APP立场。
作者:六月安夏。用文字记录思考。努力将平凡的日子,过得热气腾腾。来源:文章来源于樊登读书(ID:readingclub_btfx),读书点亮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