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原来这才是筛选公司的信息差”上热搜。热搜背后,也是诸多求职者求职的经验之谈。
公司的好坏,决定你的职场之路是否顺畅,甚至决定你的原生职场,所以一定要学会甄别。
企业与求职者之间,横亘着巨大的“信息差”鸿沟。选对公司,事半功倍;踩中“天坑”,身心俱疲。
核查企业基本面,交叉验证
我们甄选公司时,首先要核查公司的基本面。
公司的基本面,包括成立时间等,其实都能体现公司的情况。新成立的企业发展不稳定,并且团队较新,存在一定的风险。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需要重点关注的维度,比如一些法律风险、经营风险、变更情况等,也都能体现公司的情况。若存在诉讼记录等,就有企业违约的风险;若存在经营风险,公司财务状况或者是经营必然会出现问题;若公司频繁进行变更,经营状况也不稳定。
我们通过知识产权等情况,则可以看出公司的企业实力和技术水平。
在选择公司之前,可以通过多个平台进行多方面核查、交叉验证,比如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还有一些三方企业信息平台等。
反向背调,社交平台挖掘爆料
甄别公司好坏,一定要进行反向背调。我们可以通过职场社交平台、行业社群,看在职或者是离职员工的真实吐槽、爆料等。
通过反向背调,可以了解薪资福利、加班文化、领导风格、工作氛围等。
@欣怡说自己通过了一家公司的简历筛查,接到了面试邀约。当她在职场社区平台搜索这家企业时,却发现,不仅管理比较落后,领导风格也是专制型的。
于是,她没有把这家公司放到自己的选择中,而是当作继续验证的备选公司,后来经过慎重筛选,入职了一家整体比较优质的企业。
另外,也可以通过智联的企业榜单识别企业的好坏,进入优质公司榜单的企业一定是经过甄选的,比如智联的靠谱企业榜单,有最佳雇主榜、专精特新榜、城市明星榜等。
招聘流程取证,排雷天坑企业
有些岗位名称含“高薪”“轻松”等诱导词,这一类企业一般都不靠谱。
不仅信息不真实,还利用夸张的宣传吸引投递和面试,结果到了之后可能直接不用面试就让入职,有的甚至让求职者缴纳保证金、培训费等。
还有的企业JD描述与面试内容不符,比如运营岗诱导转销售岗等。投递和面试的都是岗位A,结果通知面试通过岗位B,说A岗位的人员配齐,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企业要注意避坑。
@茜茜前一段时间遇到的企业要求签署保密协议但无具体业务说明,茜茜说签了这份协议就像是签了卖身契。
另外,通过招聘流程也可以考察企业的具体情况,有的招聘流程简洁高效,问题精准匹配度高,而有的企业则各种测评,但是与岗位无关。
之前看到一个新闻求职者去企业面试遇到面试官开会等了三个小时,这一类不懂提前规划招聘流程的企业可以直接排除。
面试过程观察,反向筛选面试官
我们经常说,面试官是公司的门面,面试官如何决定了企业的管理情况。
有的面试官尽职尽责,面试过程也令人舒适,但是有的面试官咄咄逼人,不仅不专业还频繁施压,甚至询问涉及隐私的问题。
@karo遇到的面试官太过于奇葩,因为自己提到的无法长时间加班就被无限打压,还被告诫说:“连班都加不了,还找什么工作”。
karo说自己也表达了如有紧急工作需要处理也可以临时加班,却是这样的结果。
之前,一位求职者分享称,自己在某互联网公司面试未通过,但HR主动提供了详细的简历优化建议,包括项目经历描述、技能突出重点等。很多网友都在喊要去这家公司面试。
所以,通过面试过程的体验,也能筛查出公司的情况。面试官的品质体现了公司的管理水平。
警惕天花乱坠的薪资福利
很多公司的薪资福利说得天花乱坠,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到手工资全靠提成。
@lele找工作时看到有公司福利齐全,看似薪资很高,但是一问才知道,实际底薪不高,而是要靠不可能完成的考核才能拿到提成。
所以,一定要警惕多重补贴叠加,比如房补、餐补、通讯补贴、全勤奖等,不一定是整体的福利待遇高,而是用这些花里胡哨的项目来掩盖实际薪资。
网友说遇到的很多公司都是把福利待遇说得很好,入职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
在其他条件差不多的情况下,对比薪资是必要的。我们要学会拆解薪资结构,最终换算成到手工资,甚至直接换算成时薪来对比。
选对公司就是选对起点,平台的选择一定要优中选优,警惕入坑!
从企业基本面核查到反向背调,从招聘流程取证到面试观察,每一步都是避开“天坑”的关键。
职场信息差,让甄别公司成为一门必修课,而掌握这些方法,才能让你在职场中少走弯路,真正找到与自己契合的优质平台。
文中观点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