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晨9点,在城市写字楼里,有一群特别的“上班族”。他们刷卡进门,打开电脑,一坐就是一天。奇怪的是,他们不仅没有工资可拿,反而要每天“倒贴钱”租工位。这看似荒诞的“花钱上班”,背后藏着许多年轻人不愿说破的体面与焦虑。
想象一下
每天清晨,提着电脑包,准时踏入光鲜的写字楼,刷卡、落座、开机... 一切和真正的上班族别无二致。唯一的区别?这份“工作”,是他们自己掏钱买的。
这不是科幻小说情节,而是正在北上广深等共享办公空间里悄然发生的真实场景——“自费上班族”。他们支付着日租或月租,在共享工位上维持着规律的上班作息,却并非任何公司的正式员工。这看似矛盾的行为,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下年轻人关于职业、身份和未来的复杂心绪。
01
谁在花钱买工位?
这些共享空间里的“编外员工”,大致可以分为几类:
1、中场休息的过渡者:
刚离职的白领:可能是被裁员,也可能主动离开,需要一个缓冲地带整理简历、准备面试,避免在家焦虑或面对家人压力。
勇敢的转型者:决心换个赛道,但新方向还不明朗,需要一个安静、有氛围的地方学习新技能、规划下一步。
预演职场的毕业生: 像大四的小岳,他把共享工位当作进入社会的“实习基地”,每天早出晚归,干劲十足。
2、在家憋得慌的奋斗者:
自由职业者、微创业者,受不了家里的沙发诱惑和干扰,需要专业环境保持专注和效率。
3、需要一点人气儿的独行者:
纯粹为了对抗孤独,找个有“人味儿”的地方,避免与社会脱节。
02
为什么倒贴钱也要“上班”?
如果仅仅是为了装样子,这成本未免有点高。细听他们的心声,你会发现这租金买到的,远不止一个工位:
耳根清净: “失业在家,每天被家人问‘今天去哪了?’压力山大!花几十块租半天,拍个工位照发家庭群,瞬间世界和平!”
自律保持: “咖啡馆太吵还贵,图书馆抢座像打仗。这里花50块,空调WiFi安静环境全搞定!说是‘假装上班’,其实效率比真上班时还高!”
社交能量: “在家待了仨月,快抑郁了。来这儿至少能跟邻桌拼个外卖、聊聊求职信息。保持‘上班’的感觉,才不会真的躺废啊!”
身份确认: 坐在“办公室”里,打开电脑,那个“职业的我”仿佛又回来了。这个空间,是确认自我职业身份的临时锚点。
表面“假装上班”,本质是暂时缓解就业焦虑和身份迷茫。
花几十块钱租个工位,用小小的仪式感,在职业空窗期稳住自己,等待下一个机会。它像一座临时搭建的桥,让迷茫的人不至于坠入焦虑的深渊,而是慢慢走向下一站。
03
超越“假装”:如何让空间成为真实跳板?
当“假装上班”的热度褪去,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共享办公空间究竟能为奋斗者带来什么?
它不仅是迷茫时的避风港,更是梦想起航的港湾;不单是过渡期的体面选择,更是价值创造的孵化平台。
在杭州创富港的一个工位上,刚毕业的小林用实习补贴租了个位置。原本只是想"假装上班"应付家人,却意外开启了创业之路——尝试经营宠物用品网店。接到几单生意后,他决定不再找工作,从"假上班"正式踏上了"真创业"的旅程。
在创富港,我们相信:真正的空间价值,在于为每个奋斗者提供破茧成蝶的可能。这里不仅是办公场所,更是你高效率、低成本探索人生无限可能的起点。
-THE END-
创富港共享办公咨询
预约看房,点击手机号一键拨打
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添加客服小姐姐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