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转载自"插座APP"

电视剧《天道》富含人生哲理,揭示了普通人逆袭的底层逻辑,剧中的许多台词也同样发人深省。这篇文章2900字,预计花7分钟读完,世上没有所谓的救世主,能够救我们的,永远是我们自己。
作者 | 张公子
编辑 | 嘉嘉
来源 | MBA智库(ID:mbalib)
自上映以来,一直被人津津乐道,豆瓣评分也高达9.2分。该剧内容丰富,涵盖题材广泛,文化、人性、警匪、创业等等,重点探讨了强势文化、生存法则、觉悟等诸多问题,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时隔多年,依旧深入人心。“认识这个人就是开了一扇窗户,就能看到不一样的东西,听到不一样的声音,能让你思考、觉悟,这已经够了。”看这部剧,也能让你听到不一样的声音、思考、觉悟,甚至彻底改变自身的命运。
强势文化造就强者
心理学家乔丹·彼得森在《人生十二法则》讲述了关于龙虾的现象。强大的龙虾通常在争斗中战胜对手,获得优质的地盘作为自己的巢穴。在繁衍方面,雌性龙虾会主动散发“催情剂”引诱强势的雄性龙虾,从而使得它们获得了更多的性资源和交配权,繁衍出更多的后代。其实,不光是动物世界,人类社会的本质也是强者为王。因为害怕沦落为别人的盘中餐,所以我们要奋斗,要拼命努力,才能成为强势的一方。“透视社会依次有三个层面:技术、制度和文化。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任何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那种文化属性的产物。本质上而言,一个人的强弱是他践行的文化属性决定的。如果践行的是以“肖亚文”为代表的强势文化,凭借自身的实力说话,敢于拼搏,懂得借势抓住机会,最后可能成为逆袭的强者。如果践行的是以“刘冰”为代表的弱势文化,只想等、靠、要,坐享其成,不想依靠自身奋斗,机会来了也不学习,总想破格获取,那么最后将沦落为弱者。▲ 长按扫码,分享朋友圈

“能”和“忍”
是一个人的生存空间
竞争的本质是优胜劣汰,它就像鲶鱼给这个社会注入活力,但也带来了残酷的一面:忍是一条线,能是一条线,两者间的距离,就是生存机会。两败俱伤,你比别人多活一口气,你就是赢家。”“能”和“忍”就是一个人在竞争中获得优势的法宝,也是一个人生存的上下限。3、绩效水平低员工,尤其业绩无法达成与其高薪形成正比的员工。4、低价值员工(低价值人力资本、低晋升潜能)也是裁员的重点考虑对象。可以看到,“能”和“忍”的能力,在暗中决定了职业者的生存空间。高价值员工通常都是最后被裁,本质上是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因为他“能”的上限高,生存空间更大。因为情绪会传染的,会影响整个团队的事情。本质上而言,是忍的功夫不够,玻璃心,有一点委屈就想撂挑子不干。“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在任何竞争性的领域,想要做成事,不仅要有能力,还得有能“忍受委屈”的能力。任正非42岁,负债累累才开始创业;褚时健74岁高龄,抱病之躯,在哀牢山种橙创业。这些卓有成就的大人物,不仅“能”的上限非常高,“忍”的功夫同样强大。社会运转有自己的规则,每张规则都是一张网,过滤掉不愿意或是没有能力跟上脚步的人。▲ 长按扫码,分享朋友圈

能做到的
才是你的认知
你对事情的理解,就是你在这件事情上的竞争力。你对这个事情的认知越深刻,你就越有竞争力。”我们都知道认知的重要性,也很想提升自己的认知,但怎么知道自己的认知提升了?“只要不是我觉到、悟到的,你给不了我,给了我也拿不住。只有我自己觉到、悟到的,我才有可能做到,我能做到的才是我的。”简单说,就是学习别人的知识经验并结合实践,对别人的认知有自己的理解,这样的认知才是自己的认知。如果仅仅是浅层次地学习,那只是在重复别人经验,脑袋成为别人的跑马场而已。但现实中,恰恰很多这样的人,一学就会,一做就废。因为他们只是在学,把别人分享的认知当作“知识信息”来学,错把记住了,当作学会了。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亨利·罗迪格在《认知天性》中说:“不花力气的学习,就像在沙子上写字,今天写上,明天字就消失了。”光说不练本质上也是弱势文化,因为他们寄希望于通过简单的学习方法论,而不愿意弄脏双手自己摸索。
▲ 长按扫码,分享朋友圈

写在最后
电视剧《天道》从文化属性的角度,透视办事的客观规律,揭示普通人翻身逆袭的底层逻辑。一个人浸润、学习、接受、吸纳什么样的文化,将决定他未来的样子。如果你每天关注的都是娱乐新闻、搞笑段子,刷短视频,玩游戏,这些没营养的内容,饱食终日。经年累月,多半会变成丧失思考能力的废人,浑浑噩噩度过一生,到头来还抱怨社会。如果你每天把注意聚焦在目标上,养成看经典书籍、优质文章,勤于深度思考,在长时间的积累之下,大概率会有个不错的人生。《人类简史》中讲,文化灌输就像蜜蜂的喂食一样,食用营养丰富的蜂王浆,受精卵就会发育为蜂王;食用普通蜂蜜则会成为工蜂,负责采集食物、哺育幼虫、泌蜡造脾、泌浆清巢、保巢攻敌等工作。想要怎么样的人生,就要给自己灌输什么样的文化,这才是改变命运的格言。这世界没有什么所谓的救世主,能够拯救我们的,永远是我们自己。▲ 长按扫码,分享朋友圈
“我们不要有谁来救救我们的想法。这是一种奴才思维。永远不要等着谁来救我们。每个人应该自己救自己,从小救起来。”图片来源: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插座APP立场。
本文来源于MBA智库(ID:mbalib)。MBA智库——管理者专业学习成长平台,兼具热点与干货,顶尖管理知识、进阶职场指南。APP、头条号、微博@MBA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