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界大佬高盛,这次也栽了跟头?
今天咱们来吃个瓜,聊聊投资圈的一件大事——高盛旗下的Petershill Partners宣布要退市了!没错,就是那个号称“私募股权行业幕后推手”的明星机构。
上市短短四年,股价一路下跌,最终管理层无奈承认:退市或许是最好的选择。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连高盛这样的顶级玩家都玩不转公开市场?今天,就带大家一探究竟!
先来科普一下,Petershill Partners可不是普通的私募股权机构。它成立于2007年,原本是高盛内部的私募股权投资部门。2021年,它被拆分为独立公司,并在伦敦交易所华丽上市。
上市之初,Petershill Partners的市值曾超过50亿美元,风光无限。但好景不长,之后的四年里,股价持续下跌,最终走上了退市之路。
这里有个关键点: Petershill Partners的业务模式非常特别——它不直接投资企业,而是投资其他私募股权基金管理公司(GP)。简单说,它是“GP的GP”,专门挖掘有潜力的黑马VC/PE机构。
Petershill Partners的玩法相当独特:它不去当LP(有限合伙人),而是直接投资于GP公司本身,从被投GP的成长中获利。
为什么这么干? 高盛当初的设想是:VC/PE公司虽然帮别人融资,但自己发展时却缺乏资金支持。Petershill Partners就是来填补这个空白的。
它的投资逻辑很清晰:
寻找高增长潜力的细分领域
投资专注于这些领域的专家型PE
提供资本和战略支持,充当增长催化剂
但问题来了: 这种模式在二级市场似乎不太受欢迎。在全球PE行业面临“退出荒”的背景下,Petershill Partners受到的是双重打击——既面临自身退出难,还要承受投资组合GP退出难的压力。
虽然股价表现不佳,但Petershill Partners的投资业绩其实相当亮眼。过去十年,全球PE市场上很多冉冉升起的新星,背后都有它的身影。
来看看它投资的部分黑马机构:
General Catalyst - 专注于科技和消费领域的美国VC,以赋能型投资著称,是Airbnb、Snapchat的早期投资者
Clearlake Capital - 美国新一代PE中的佼佼者,不久前晋升为“mega-fund”,也是切尔西俱乐部的幕后第一大股东
Frazier Healthcare Partners - 专注于医疗健康的专业型PE,提供从早期到Buyout的全周期投资
Arlington Capital Partners - 擅长国防、航天等领域的专业型PE,是少数拿到美国国防部特别批准的PE公司之一
Accel-KKR - 专注于软件投资的专业型PE,由知名风投Accel Partners和私募巨头KKR共同创立
投资效果如何? 相当惊人!以General Catalyst为例:
2018年获得投资时,正在募资7亿美元的旗舰基金
四年后,已成长为与红杉、A16Z齐名的顶级VC
最新一期旗舰基金规模达80亿美元
同样,Clearlake Capital在被投资后几乎每期基金规模都能翻倍,2024年的第八期基金目标规模达150亿美元,成功跻身“mega-fund”行列。
这些成功的投资让Petershill Partners收益颇丰。今年初,它以7.26亿美元出售持有的General Catalyst大部分股权,估计回报率超过四倍!
经过十多年深耕,到2021年时,Petershill Partners已经持有19家优秀另类资产管理公司的股权,这些公司的总资产管理规模达1870亿美元。它俨然成为全球私募股权行业的“隐形大佬”。
2021年,趁着全球IPO热潮,Petershill Partners决定上市。
官方说法是: 创建“永久性资本池”,摆脱传统私募基金有固定存续期的限制,从年复一年的募资压力中解脱出来。
2021年10月,Petershill Partners在伦敦交易所成功上市:
发行价对应市值超过50亿美元
通过IPO融资12亿美元
高盛管理的两只基金成为大股东,合计持股75%
按照高盛原计划,将在五年内逐步减持至25%,相当于完成基金退出。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
上市后没多久,市场风云突变。Petershill Partners的股价很快下跌,2021年末就跌破了发行价,2022年又跌破了资产净值。
这就很尴尬了:
高盛不仅无法按计划减持,反而要增持护盘
目前持股比例已升至80%
尽管业绩不错,但股价就是起不来
来看看基本面数据:
投资组合GP的总资产管理规模几乎翻倍,2025年达3510亿美元
股息持续增长,从2022财年每股14.5美分增至2024财年15.5美分
成功退出后还发放特别股息,如2025年4月每股14.0美分
上市以来累计分红近10亿美元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 最主要的原因是投资者对私募股权资产账面价值的不信任。
在近年全球二级交易市场上,基金份额和项目老股“打骨折”抛售的情况比比皆是。投资者担心账面价值有水分,因此要求“风险折扣”。
这种担心并非空穴来风:2022财年,由于利率上升,Petershill Partners报告了8.07亿美元的未实现公允价值亏损。
最终,Petershill Partners在公告中承认:“自2022年以来,宏观经济、市场、地缘政治和行业特定因素带来的重大不利因素,削弱了公开市场投资者对另类资产管理领域的兴趣。”
退市方案显示:
高盛将以45亿美元总估值将其私有化
较公告前收盘价溢价35%
但仍低于上市时市值和净资产
这算是个双赢结局:
少数股东立即获得35%收益
高盛以低于净资产的价格收购,未来可能获得账面利润
Petershill Partners回归非上市状态,继续原有业务
Petershill Partners的案例再次证明,私募股权与公开市场之间存在难以跨越的鸿沟。就连高盛这样的顶级操盘手,也难逃“上市即巅峰,随后一路下跌”的魔咒。
给我们的启示:
私募资产的估值在公开市场上面临更大不确定性
投资者对非流动性资产要求更高风险溢价
即使是顶级机构,也难以预测市场情绪变化
话说回来,Petershill Partners的业务本质并没有问题,它依然是那个眼光独到的黑马PE捕手。只是,有些生意可能更适合在私募世界里默默赚钱,而不是在公开市场上“裸泳”。
各位投资界的朋友们,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