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位
空间入驻
小程序

K签证,会让印度青年来中国抢工作?

2025-10-16
文章转载自"北大纵横"

作者 |  猫猫
来源 |  雷叔写故事
2053字 阅读时间4分钟


01

前几天的微博热搜第一名,“K字签证”。


这本来是个吸引人才的签证,是中国成为科技强国的必经之路。结果现在硬生生被解读成了“要引入印度人”。


让人不知道说啥才好。



究竟怎么回事呢?先给不了解情况的朋友简单介绍一下来龙去脉。


K字签证,是我们国家近期新增的一种签证类型。


只有外籍青年科技人才,才能申请它。


成功获得K字签证的外国人,可以在中国从事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活动,也可以进行创业、商务等活动。相较于现有的12类普通签证,它能在入境次数、有效期、停留期等方面为持证人提供更多便利。



刚看到这条新闻的时候,网友们都说这政策不错。


毕竟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多来些外国友人投资创业拉动GDP,绝对是好事


然而,印度《第一邮报》的一篇报道很快让国内舆论反转了。


他们的女主播在播报K签新闻的时候,做了一些不准确的报道。


告诉印度人说,中国的这种签证很灵活,允许多次入境和长时间停留;



申请人不需要中国雇主或者实体公司担保,还可以在中国参加商业活动;



最后,她呼吁屏幕前的“人才们”赶紧行动起来,“打包去中国”。



就是这段话,引起了国内网友的警觉。


大家觉得,她这是在向印度大学生喊话,呼吁印度人放下H-1B情结,用K签进中国,然后占领中国的就业市场。


毕竟QS排名里,印度某些工科院校和中科大不相上下。印度年轻人找中介买个文凭,把自己打造成所谓的“青年科学家”,然后钻空子来中国也不是不可能。



大家觉得,现在国内就业市场已经很卷了,咱自己培养的大学生都难找工作。


要是印度学生涌进来抢饭碗,那大环境怕是要比恒河水更耐人寻味了。



还有人翻出一篇信源不明的旧闻,暗示印度男性会组团跑来中国“吃绝户”



说着说着,更激进的质疑出现了:



然后,评论里不出意外地出现了抓间谍、抓特务的呼声:



类似的言论还有很多。


但这些质疑真的站得住脚吗?


02

首先,并不是什么臭鱼烂虾都能申请到K签的,官方表示会有严格的审核和选拔标准。


最关键的是,印度高知阶层会一股脑地涌入中国吗


这种可能性不太大。


因为绝大多数能移民的印度知识精英都会说英语,不会说中文。


这种语言习惯使得他们更倾向于去欧美、澳洲、中东发展,而不是去人生地不熟、语言又不通的中国。


而且过去这些年,印度媒体长期抹黑中国,这让不少知识精英都对中国怀有负面的刻板印象。他们不相信“龙象共舞”,也不愿意为中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另外,收入也是很关键的一个因素。


统计显示,2024年,印度H-1B持有者在美国的年薪中位数是9.5万美元。


其中,近12%的人收入低于7.5万美元,47%的人收入在7.5万至10万美元之间,另有约40%的人收入超过10万美元。


以亚马逊为例,去年亚马逊招募的印度籍员工的平均年薪是89461美元。这批印度人里,大概有四分之一的人年薪在100000美元到225000美元之间。


事实上,印度人一直是美国最有钱的族裔,几乎没有之一。


更别说印度现在经济增长迅猛,机会也很多。


那你说印度的“人才”,凭啥要跑来中国抢你工作呢?中国现在工作很好找吗?


他们去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欧洲不香吗?


03

一些网友认为:


“老外们只要有本科学历就能得到K签,来中国就业。”



这完全是曲解了政策。


此前主管部门明确指出:

“外交部将会同有关方面制定配套办法,明确申请K字签证的具体条件和要求……做好K字签证签发和境内延期、换发、补发,以及外国青年科技人才入境后停居留管理等工作。”


从这段表述就可以看出,外籍人士想拿中国的K签,不是带张洋学历来就行的,您得符合我们国家的“具体条件和要求”。


看到这里,大家肯定又会生出一个新的困惑:


我们国家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一直用的是R签,干嘛多此一举再设个K签?



其实最大的可能性,是方便那些海外的华人华侨回国创业就业。


比如一些已经移民的人想回来,或者一些在海外出生的人想来中国工作。


另外,R签确实有一些与现实脱节的地方。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一位学者就撰文提到过:


“现行R 字签证依赖人工审核,审批程序冗长;且未能与国内需求相结合,同时各地‘高层次人才’认定标准不同,导致 R 字签证存在地方执行不一致、市场导向性不足、缺乏灵活性等问题。”


这位学者认为,如今各国都在用灵活快速的签证政策吸纳信息技术、生物医药、AI等领域的高层次人才。


这种背景下,中国也有必要调整R签政策,让它更便宜行事,这样才能“抢”到人才,更好地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产业升级。


另一位长期深耕《出入境法》的教授也在10多年前就提建议说,中国应当转变那种恐惧外国人入境居留的观念,通过立法吸引外籍优秀人才和外商投资。


他当时就特别提出,希望国家设立K签,并且附以优待,以此吸引全球英才。



可以确定的一点是,K签出现之前,相关领域的智囊进行过长期的研究、论证。


整套政策并不是一些网友说的“拍脑袋决定”。


当然,专家们最后拿出的具体方案是什么目前还不知道,只能等待后续官宣。


文中观点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各位读者朋友,公众号改了推送规则,如果您还希望第一时间收到我们推送的文章,请记得给北大纵横公众号设置星标。图片

点击左下方公众号“北大纵横”→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