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位
空间入驻
小程序

别让固定思维,拖垮了你的人生

2021-12-28
文章转载自"插座APP"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插座APP


上升无望,遭遇职业瓶颈,最大的问题在于你的认知。改变思维方式,是走出瓶颈的最快方式,与其盲目内卷,不如搞清成功的内在逻辑。这篇文章5000字,预计花13分钟读完,走出自我束缚,实现阶层跳跃。



作者 九边

编辑 | Estella

来源 |《复杂世界的明白人》



起点不高分成几类,第一学历不高,第二家境和成长环境不具优势,第三就是没有独立判断,随大流,受限于固定思维。

 

今天主要针对这3点,一一展开分析,让你在盲目内卷之外,找准正确方向,搞清所谓成功者之所以成功的内在逻辑,走出自我束缚,实现阶层跳跃。

 

 

教育真正拉开的差距在哪?

 


从现在来看,教育有两重意义,第一重,教育本身是个认证机制。既然是认证机制,那么就要学一些平时用不着的东西,来筛选你某方面的能力。 


才智一般的人,勤奋也是一种优良品质,一样可以作为选拔标准。学历代表着起点。高考会对社会进行第一轮分层,水平接近的人趋向于待在一起。 

 

其实,很多人一步顶别人十年,并不是他的岗位需要的技能有多难,而是他所在行业本身是“财富突出部”,第一轮简历筛选就把绝大部分人给干掉了。 


毕竟在招聘人员看来,学历的本质是眼前这个应聘者过去十几年的一个总结证明,你说他是愿意看一张有形的总结证明,还是愿意相信看不到的品质?

 

教育还有一重意义,就是降低社会的“共识成本”。基本知识越多的两个人,坐在一起对有分歧的问题展开讨论,就不需要对一些基础性的东西进行解释。 


比如,别人和你聊《雪中悍刀行》,如果你没看过这本书,那就没法聊。再比如,你从没用过商业数学软件MATLAB,你都没法想象它的那些功能,也就没法跟那些搞科研的人聊。

 

知识层次接近的人,更容易最终达成共识。而且,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人的脑子越清楚,看事情就越容易看明白。


 长按扫码,分享朋友圈


有事双方一讨论,有道理的那方胜出,而不是胡搅蛮缠,彼此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


“达成共识”的最终目的不是聊天聊得爽,而是更好地协作。开展大型项目最大的问题就是沟通成本,因为几乎所有相关人员都得不断磨合,对一个目标形成共识,不然没法开展工作。


而教育,很多时候就是给大家提供一种共同的“知识地层”,让大家的大脑有条理、有基础,对一些基本原理有认同,进而实现协作,解决问题。

 

现代社会效率能大大提升,离不开义务教育直接否定了很多伪科学的功劳。


读过书的人把“万有引力”“进化”“热力学第二定律”当成常识,大家就没必要再去纠结这些基本原理对不对,可以直接在这些原理之上解决问题。这就好像你平时用电脑,很少关心操作系统怎么运行一样,更不会去关心底层驱动怎么运行。 教育就是给大家都装了个一样的操作系统。

 

说到这里,就得解释博士跟普通人的差距在哪儿。 


两者差的并不是知识量,尽管知识量本身差距很大,但真正差的是“研究的习惯”。 


碰到一个问题,普通人可能就是上百度查一下,了解个梗概,而受过系统训练的博士可能通过多种方式,比如查期刊论文、查英文资料等,深入地把这个问题研究透,把问题彻底弄清楚。 


一般人既没有博士们研究问题的那种心力,也不具备那么强大的深入研究问题的“工具库”。

 

“工具库”越来越比人本身更重要,现代人一天创造的财富可能比古代两千年创造的财富总和都多,不是因为人们进化出来两千只手,而是拥有越来越先进复杂的工具。工具本身超越了我们自己。 

 

不少一文不名的人通过发视频成了超级博主,这正是利用了互联网这个工具对自己的优势进行了放大。 


前段时间我看新闻,说两个学历非常低的年轻人参与了某重要电影的后期特效制作。这两个人就属于没有学历,但拥有厉害的工具,这工具为他们赋能了。

 

大家一定要记住一句话,别把关系弄错了:


你从互联网上学新东西、掌握新的技能,或者互联网帮助你实现自我,那么互联网就是你的工具;


如果你只是在互联网上玩乐,花了自己的时间和金钱,却只得到了精神的满足,那你是互联网的工具。在免费的江湖里,你就是产品。

 

所以,教育有这么几个目的:

 

1、获得文凭;

2、会使用几个先进复杂工具;

3、掌握参与协作的基本知识。

 

这三点都是不断“退而求其次”的——先要拿到文凭,如果拿不到厉害的文凭,那就拿个一般的;如果拿不到文凭,那就掌握几个先进复杂的工具;如果工具也掌握不了,那就做一个有基本常识的人。



家境和成长环境不具优势

还要去大城市吗?

 


很多人觉得,自己的家境一般,成长环境普通,那么去大城市无疑就是炮灰,何苦走一遭。但实际上,他们可能并不知道好的环境具体意味着什么。

 

人生需要杠杆,自身运气和国运就是那根杠杆,国运好理解,国运上升期很多人啥都没干就跟着上来了,咱们重点说机遇。

 

如果只靠个人能力,发财非常难。发财要靠机遇,大城市机遇多。尽管我自己还没发财,不过我这些年亲眼看到了周围很多财富神话的诞生,我自己也经历了几件不错的事,都是机遇占了很大的比例。

 

这里倒不是说人可以什么都不干,等着天上掉馅饼,恰好相反,努力和进取是给我们“保底”的。也就是说,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努力不一定有好结果,但是不努力连个差的结果都保不住。


如果想更进一步,那就需要一些复杂的操作,比如需要有人拉扯你,或者你不小心步入一个新兴行业,或者不小心接触到了什么厉害的玩意儿。


世界这么大,任何东西都会有一部分人接触到,如果那玩意儿爆发了,最早接触它的人也发了。比如2010年那会儿,只有发展得不好的人才会去做手机端的APP,因为智能手机刚出现,势头还不明显,如果当时就入行,那就恰好赶上了这波大潮,折腾到现在,想发展得很差都比较难。

 

再或者,人生需要一些加速通道,经历过这些年互联网大潮的小伙伴都有感触。


本来不温不火的一些人,后来不小心去了什么地方,那地方正好疯狂扩张,很快就从小兵升成了领导,然后升到了项目主管,而在正常情况下,慢慢往上升,达到这个职位可能需要四五年。


几年前,我当时所在的公司正发展得风生水起,这时候让我离职自然是不可能的,但那时候有些人在公司发展不下去,于是跳槽去了初创公司,而现在这些人都快实现财务自由了。

 

从长期来看,只要环境足够多样性,优势和劣势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而且你的工作成果很多时候是和社会认同相关的。


比如,之前有幅画被认为是莫奈的作品,于是被卖出了天价,被大收藏家收藏,进了展览馆。但是后来这幅画很快被人鉴定出并非莫奈的作品,而是有人在莫奈那个时代的画布上画的,所以在鉴定画布的时候,专家们一致认为这幅画是莫奈那个时代的。


既然被证伪,这幅画也就成了垃圾,没人要了。


同理,前段时间有个出版社的朋友和我说,大刘(刘慈欣)的《三体》火了后,他们出版社也跟着赚了一笔,因为他们早就把大刘的一部分作品签下了,之前苦于大刘没火,那么好的作品都没卖出去几本,现在大刘火了,这些作品也跟着火了。

 

举这俩例子有啥用意呢?


同一件作品,在不同的场景下命运完全不一样。现在我们这些努力成果,换个环境,或者换个评价体系,就能卖出完全不一样的价钱。


而大城市,就提供这样一种多元的交易环境,换工作、换环境都容易得多。你的价值才能从多个角度被评审,很可能会被评审出一些奇怪的东西。比如你在大城市接触的人多,万一碰上赏识你的人,或碰上适合发挥你天赋的工作呢。

 

在小地方,这种机会可能就太少了,因为你接触的人往往层级也不是太高,他想拉你也拉不上去,而且小地方自带天花板。


按理说,每个人都有些奇怪的技能,只是大部分人一直没机会挖掘出来,而大城市里聚集的人越多,场景越多,发掘个人技能的机会也就越多。


你擅长的一些奇怪东西,你自己可能都没注意到它们的价值,如果待在小地方,你擅长的那些可能这辈子就被埋没了。

 

最后再说一点,进步本身就是对自己下黑手,如果没有压力,没人能下决心伤害自己。个人也一样,感受到危机,感受到差距,才会积极地进行自我改造,改掉各种奇怪的毛病,戒掉自怨自艾。


大城市整体是逼着你前进,你稍微慢点都会受惩罚,这在小地方非常难以想象。这方面,大城市自带危机感和差距感,非常适合自虐,年轻的老爷们儿,适合去大城市接受一番洗礼,这样在后半生才能坦然面对生活的重击。


其实“痛苦”这玩意儿很多时候是一种“预期”,比如部队新兵经历了新兵营,此后承受痛苦的能力就明显提升了,并不是他们真的脱胎换骨了,而是经历了那些刻骨铭心的训练,他们承受痛苦的“阈值”大幅上升了。

 

 长按扫码,分享朋友圈


 

没有独立判断、随大流
永远落后一步

 


针对这一点,我主要讲两点,第一是不要总做容易的选择,第二是凡是别总以为要准备好了再做。

 

我一直对一夜暴富充满了期待,为了这个目标,这些年干了不少事,主要就是炒股。


在炒股之前,我干了一件很多人都会干的事,就是去玩模拟炒股。不玩不知道,一玩发现自己是个股神,玩期货差点财务自由了,如果不是虚拟筹码的话。于是我立刻就坐不住了,兴冲冲地投入到股市当中,结果迎来了惨痛的教训。

 

很多年后,我跟一个做私募的哥们儿聊起这个,他说炒股赚钱这事之所以难,不仅仅是因为这玩意儿跟写代码、做医生一样需要一定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因为这玩意儿其实是在跟自己斗争。


面对一件事,每个人都能蹦出一堆想法,最后某个想法胜出,然后被执行。


问题是,绝大部分人总是选择那个容易的想法去执行,同时还给自己找理由,让自己相信“容易的选项”才是更合理的。而“容易的选项”和“从众心理”在股市里是最危险的。

 

如果你是长期持有的话,暴跌什么的对你根本没啥影响,比如这几天看着跌得猛,其实也才跌了20%。要知道,明星基金的收益率,都要比上一年涨一倍还多。你惨主要是因为入场太晚,不是经过深思熟虑进来的,而是跟着大家涌进来的,所以就很危险。

 

生活中到处都是这种情况。面对新事物,绝大部分人的选择都是“再等等看”。但其实,初期入场难度是最低的;面对便宜的股票和房产,绝大部分人看不上,等到它涨到贵得不行再买,一买就成接盘侠。


碰上挑战忍不住想退缩,多年后回过头来,才发现人生的关键点,都是那些挑战。

 

 长按扫码,分享朋友圈


前段时间我看到一个说法,说持有房产涨10倍的人非常多,持有股票涨10倍的人却非常少,主要原因是很多人平时没那么多精力去查自己家房子值多少钱,而且把房子卖掉套现也比较麻烦。股票就不一样了,随时可以查,随时可以卖,最后的结果就成了轻易拿不住。

 

所以说,人类的幸福并不相通,痛苦却是一样的。


想法千奇百怪,到了落实阶段,绝大多数人选择了容易的选项。选择了容易,往往快乐是一时的,代价却是持续的。


这就好像在游戏里,你选择了低难度,刷怪确实是容易了,但掉落的经验也少,经验值一直上不去,于是级别也上不去,这样就打不了更大的怪,然后级别就更上不去,最后就彻底卡住了。

 

其次就是别等准备好了再开始。


我们从小被灌输“准备好了再开始”,但在有些国家的精英教育中有个原则,叫“先做,再想”,或者叫“实习生定律”。


大家回想下,是不是感觉大学四年学的东西都不如实习几个月学到的多?当然了,这里不是否定大学教育,而是说实习期的学习模式非常好。


在实习期间,你直接上手干活,一边干一边学,学了就能用。这一点对于码农们来说好处尤其多,学得最快的就是大学刚毕业那3年,很多东西根本没准备好,直接就冲上去了。

 

公司和个人都是一样的,特斯拉就是一边投产一边研究接下来怎么进一步迭代优化,所以他的电动车就跟哺乳动物似的,一直在进化。

 

很多时候,如果提前充分认识到了困难,那很多事情根本没法开展,大部分人会被直接吓退,甚至很多成功的创业者也表示,当初一腔热血,根本没意识到后来有那么多麻烦,如果一开始就知道那么艰难,就不会开始了。

 

10年前工业界很不看好新能源车,因为电池成本太高,造出来的车太贵,根本没法推广,那时候大家更看好氢能源。


事实上在接下来的10年间,随着各个主流电池厂商的不断努力,再加上电动车卖得多,大量科研经费被投入到电池应用上,电动车的电池成本在10年间降低了近90%,现在越来越便宜,如今电动车成了主流,氢能源反倒提得越来越少。


所以,有啥想法可以先低成本地做起来,一点点迭代,一边做一边学,不一定要用最漂亮的方式解决碰到的问题,哪怕用最笨的方式解决了,也比没解决强。


事前想得太多,很容易最后也没成行。以小见大,以大见小,逻辑都差不多,事情比知识重要,有事就先做事,如果一直不开始,时间久了就忘了自己的初心。

 

图片来源: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插座APP立场。





作者:九边,全平台千万级粉丝自媒体人,某世界500强企业高管,爆款畅销书《向上生长》作者,“关注成长”的分享博主。本文摘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复杂世界的明白人》。


点击“在看”,改变思维方式,成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