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转载自"插座APP"

你是否存在“受害者心理”?你是否陷入过“受害者天堂”?这篇文章3300字,预计9分钟读完,拆掉思维的墙,看清人生真相,做聪明的努力,为自己负全责。
有一年年底,我独自一人,从北京开车到广州,一路近3000公里,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人和人的差别究竟在哪?人和人之间为什么会有差别?我想到了一个词:拆掉思维的栅栏。后来,我在机场看到了《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心有戚戚。我一般不看成功学的书,事实上我也不认为这是一本成功学的书,因为作者的思考给了我很多启发。
内心真正强大的人
才会获得安全感
你认为做不到,你就真的做不到;你觉得自己可以更强大,你就真的会变得更强大。你有没有想过,真正限制我们的,是我们思维里看不见的墙,而这堵墙很大一部分来自内心的不安全感。我认为安全感的本质不是你真的安全,而是你不害怕危险,敢于面对困难。记得有人问过我:“上市后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说,最大的收获可能就是内心的所谓安全感,面对这个世界时,内心的想法没有了那么多限制。每个人都在追逐安全感,这很正常,但很多人成了安全感的奴隶。什么是安全感的奴隶?就是害怕改变,保持现状,听信他人。追求安全感是人的本能,但安全感的获得必须通过内心真正的强大。安全感是给予,不是索取。恐惧越多,索取越多,不安全感反而递增。正是因为很多人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恐惧,当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我们很多人才不自觉地变成受害者,这就叫“受害者心理”。遇到困难的时候,你总会觉得世界不公平,充满了各种问题。这本书的作者把这种模式称为“受害者天堂”。什么叫受害者天堂?就是受害者最愿意去的地方。大家聚集在那儿,彼此安抚,觉得人生果真如此。▲ 长按扫码,分享朋友圈

“受害者”总是推卸责任
从不考虑是自己的问题
如果一个孩子没学好,父母问起来,受害者就会说,不是我不好好学,是老师讲得不好;如果一个任务没完成,上司质问时,受害者就会说,不是我的问题,是客户太变态。不是我的问题,是别人不好;不是我的问题,是我小时候没这个条件;不是我的问题,是这个社会太浮躁。在受害者天堂,大家从来没犯过什么错,美德都是他的,错误都是别人和社会的。当然,他们也没做成过任何事情。受害者也不需要成就什么,他们只要不断地倾诉和编故事就好了。但问题在于,这个故事一开始很真实,后来慢慢就开始夸大,然后自己也慢慢相信了——他生活在一个老板变态、老婆不可爱、老师不好的世界里。很多同事向我抱怨自己有多难,其实那些所谓的“难”,在我面前根本就不算什么。我们创业的时候多难呢?那个时候,因为要赶工作,我连爷爷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下了汽车后,我都不敢回去,坐在路边哭了好久。就在那种情况下,我每天还要打电话催促大家干活。但是,每当我说到这儿时,他们还有一招,他们会说,你是老板,所以应该的啊。这就是蛋和鸡的问题。难道我从第一天开始就是老板吗?这又是个万能的破解法。总之,在受害者天堂,一个人做不好事情,绝对不是个人能力的问题,而是这个事情有问题。受害者天堂的第二个法则就更进一步了,叫安心做坏事。在职场中,很多人每天不努力工作,也可以心安理得,为什么?因为他们觉得,这个公司太烂了,这个老板太变态,太不理解我们,所以我这样就很好了。美国有一项研究,在辛辛监狱中,几乎没有哪个罪犯会承认自己是坏人。他们会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辩护,他们都坚信自己不应该被关进监狱。当部门经理的时候,我会告诉组里的人,跟着我很苦,要是觉得不舒服就换一个机会,但只要你留在这里一天,就要对得起自己的每一天。别说对得起这家公司,首先得对得起自己,还有什么比自己的时间更宝贵的呢?所谓的为公司干,不就是为自己努力吗?如果这个都想不通,还心安理得,就别一起干了,否则,不如自己找一个更舒服的环境。事实上,这个世界根本没有让你舒服得一塌糊涂的环境,必须自己变得强大,才能勇敢地面对这个世界。▲ 长按扫码,分享朋友圈
受害者都有一个共同嗜好,就是比惨。大家聚在一起分享各种凄惨故事,最后演变成凄惨故事会。这种凄惨故事会,不只存在于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整个社会都变了样。比如,每个电台都有一档节目或好几档节目,在讲述谁比谁惨。在这种节目里,老婆必须出轨,男友一定不忠,儿子肯定不孝顺,收视率还相当高。因为看过这些节目的人都会找到安慰,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惨的事情。每个人都在别人的受害者故事中获得不少廉价的快乐和虚无的安慰。在受害者天堂,如果你失恋了,你的女伴会聚集过来陪你喝酒,说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难道她们都试过了?);如果你上午被老板骂了一顿,你会很快地被吸收进公司的受害小队,他们中午聚餐的主要任务就是一起讨论老板有多变态(我也不知道自己被讨论过多少回了);如果小孩子不小心摔倒在地,哇哇大哭,家长不会责怪小孩没走好,而是会打地板说“地板错错错”,最后小孩子开心地笑了。我们在这样一个天堂里,居然浸泡其中,慢慢习惯,然后沉浸,开始分享。受害者天堂帮助“受害者”轻松获得同情和帮助,就像一个人生病之后,就觉得可能有人会看望他一样。他们在这个舒适的受害者天堂,陷入了无尽的情感黑洞。首先要承认一个残酷的现实——这个社会就是不那么公平,但这并不影响你在社会上快乐地工作。▲ 长按扫码,分享朋友圈
不管什么情况,你都可以负全责。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做得更好,甚至可以做一种心理假设。如果把所有经历过的事情重新倒推一遍,所有条件都不改变,只有自己改变,你能否得到一个更好的结果呢?如果答案是Yes(是的),那么你就开始进入掌控者的角色;如果你的答案是No(不是),那你认为自己以前已经做得足够好了,所有的不好都是别人的问题。回想跟徐鸣创业的时候,我们两个人经常把自己锁在办公室里相互检讨,不断反省哪件事情没做好,哪件事情还可以更好,会不会有更好的选择。我以前认为这是个简单的问题,后来跟很多人交流,发现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因为很少有人愿意去面对否定的自己,那个过程很痛苦,需要不断抛弃过去的自己。这让我想起柳传志写给杨元庆的那封信,当你是一个“火鸡”的时候,别人不会认为你比他大,这时候,你可以反思一下,我真的做得足够好吗?这个世界就是这么不公平。你做得只是好一点,别人是不认的;你必须做成一只鸵鸟,比鸡大得多的鸵鸟,到那个时候,所有人才会说你好。如果你觉得世界不公平,可能本质上还是你不够强大,你还没有做得足够好。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大,与其说是智商的差异,不如说是思维的差异。我们生活在一个处处不公平的世界,我们无法改变这个世界的规则,无法改变自己的过去,但至少可以改变我们面对这个世界的心态,改变自己对于过去的看法,用一种新的思维模式,重新面对这个世界。如果你愿意,你总是可以掌控点什么。谁没有痛苦,谁没有纠结呢?除非你的受害者模式让你深深陷入抱怨与自怜之中。只要你愿意用一种掌控者的心态去重新面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你就会感受到幸福。图片来源: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插座APP立场。
傅盛,猎豹移动董事长兼CEO。文章摘自古典《拆掉思维里的墙》。古典,三百万册畅销书《拆掉思维里的墙》作者,罗辑思维“得到”专栏《超级个体》主理人。中国职业规划与个人发展专家,新精英生涯公司创始人。点击“在看”,成为掌控者,获得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