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位
空间入驻
小程序

与其纠结该不该加班,不如想清楚你在为谁打工

2021-09-03
文章转载自"插座APP"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插座APP


我们究竟该不该加班?相信很多人会有不同的答案。其实“加班”并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主要取决于“你到底想要什么”。如果“加班”是你实现目标的必要手段,那你自然也就有答案了。这篇文章3400字,预估9分钟读完,相信对你有启发。



作者 Lachel
编辑 | 宇琪
来源 L先生说(ID:lxianshengmiao)


前阵子,有篇文章,叫做《对员工宽容的公司,都死掉了》,转得很火。

可能有些朋友已经看过了,这里还是简单介绍下大意:

企业要做大,就要有狼性,提倡加班、奋斗,提倡同甘共苦。宽容者死,不宽容者生。

文章出来之后,朋友圈里有不少创业者转发,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

也陆陆续续有朋友问我:怎么看?

年轻人究竟应不应该加班?

我想先讲讲自己的经历。


如何获得更多工作经验?

答案:有效加班



去年,朋友圈流传着一个段子。

标题叫做:如何用1年的时间,获得3年的工作经验?点开,就两个大字:加班。

很多人觉得搞笑,但是,这的确说中了我的经历。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还不错的数字营销公司做创意。第一天上班就被镇住了:规定的下班时间是7点,到了7点没人动,直到9点才陆陆续续有人下班。

刚入职一个月,有一次,加班到10点多,把客户要的方案做完,发给AE,匆忙收拾东西下班。

当时住得比较远,地铁快停运了,于是打车回去,差不多要20分钟。

快到楼下,手机震了一下,AE说:客户又变了,辛苦你改一下,改完就好了。

我在车里沉默了半晌,对司机说:师傅,麻烦您开回去,到刚才上车的地方。

这很可怕吗?一点也不。因为,在后面的日子里,这种情况,简直就是常态。

尤其在比稿的时候,连续一个星期熬夜到3点,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所以,那几年,几乎都没怎么出门——周末能睡觉就不错了,谁愿意出门啊。

后来,跳槽到互联网,进了一家创业公司。不但没有改观,反而更可怕。

做数字营销时,虽然工作量大,但好歹手上只有两个客户,事情还比较顺,慢慢的就适应了。但在这家公司,手头上同时跟着3-5个项目是常事。

你要不断地在项目之间来回切换,记住所有的细节和条缕。

这不但会榨干时间,还会榨干你的脑力。

所以,那段时间,自学了大量项目管理的的知识和实践,就是为了能够管好团队和多线项目。

直到现在,我的生活作息都很不健康,我基本很少在2点前睡觉,一般都要到3点。为什么?就是一直以来的习惯造成的。

但是,也因为大量的加班,我积累到的经验,经手过的项目,比起别人,要多一半以上。

在这些项目经验中,获得的思考、洞察和试错的机会,更是难以替代的宝贵财富。

如果说我跟同龄人相比,稍微有一点优势的话,都归功于这种高速运转的工作状态。

所以,和一些线上认识的朋友见面时,他们都会有点吃惊。因为我看起来,比他们想象的,要年轻一点。

他们会问我:你是如何拥有那么多的经验,写出那些文章的?

每每这种时候,我就会告诉他们:加班加出来的。

▲ 长按扫码,分享朋友圈



想清楚“你想要什么?”
才是判断“该不该加班”的标准


我说了这么多,是想表达什么呢?是想告诉你“加班很好,你应该加班”吗?

当然不是。

因为“应不应该加班”这个问题本身,就是没有意义的。

这个问题,不应该去问任何人,而应该问自己。

“应不应该加班”并不重要,“能否高效完成工作”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呢?

是你希望从这份工作中得到什么东西。这才是你判断“要不要加班”的唯一标准。

人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就是清醒的自我认识。但这却也是最困难的。

我前面讲的经历,都是在说加班的好处——但这些好处是怎么来的呢?是因为加班吗?

不是。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从数字营销出来之后,考虑转行的那阵子,有过一段时间,在思考后面的职业规划。

为什么后来选择了互联网?就是因为,我发现,自己喜欢的是高节奏、高效率、快速响应和行动的工作模式——因此,我不可能去传统企业,因为它们在我看来,太慢了。

所以,加班也好,学习也好,乃至成长、自我提升——这些东西,本来就不需要去坚持,因为它们本来就是我所倾向的东西。

也就是说,加班不是一种外界的压力,而是我达成目标的一种方式。这就是我想表达的。

不要去考虑“要不要加班”,而应该去考虑“我想要什么”,然后,再看看“加班”这个方法,在不在达成目标的必经之路上。

▲ 长按扫码,分享朋友圈



真正能给予一个人动力的

是达成目标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有个朋友跟我聊过一个故事。

他们公司的CEO,曾经到硅谷学习过,回来后,在公司里推行过一段时间的“弹性工作制”。

不追求绩效,不打卡,不加班,员工自行提交目标,并对工作负责。

我问他:后来怎么样了。他说:倒是没有死,只不过过了半年,老板又悄悄改回了原来的模式,该怎么办还是怎么办。

这种现象非常常见。为什么许多国外的企业,能够做到“灵活”、“弹性”、“人性化”,但国内的企业,却不得不用高压的政策和制度,推着员工前进,强迫员工加班?

是因为国内员工的素质不如国外吗?当然不是。

本质上,是因为这些企业管理者,忽略了极其重要的一点:认同。

组建团队做项目,最最重要的,不是能力,也不是经验,而是看员工对团队的目标是否认同,是否愿意为项目贡献力量。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目标。

可能是升职加薪,可能是提高自己的能力,可能是跟更多的人打交道,可能是专注于感兴趣的事情,可能是做出“影响许多人”的产品……诸如此类。

真正能够给予一个人动力的,绝不是物质奖励,而是达成目标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所以,只有当个人目标,跟团队目标,调整到同一个方向时,整个团队才是有效的。

在这种情况下,团队甚至会怎么样呢?会主动地去加班。

这不是虚构。我的前公司,就是一个绝好的例子。

我们的工作状态是什么样的?周末,会有人主动在群里问:今天谁去公司?一起吧。

没有人要求,没有任何奖惩。甚至,他们干完了活,会主动跟我说:我的事情干完了,有没有别的可以做?

为什么他们会这么主动?因为,宅在家里也没事干,还不如去公司多干点活。

他们的原话是:“看着大家的心血一点一滴在实现,特别有成就感。”

这是怎么做到的?不是因为奖金,也不是强迫,而是因为,大家认同这个目标。

对他们来说,工作不仅仅是工作,它有着更丰富的意义。

在一定程度上,它就是事业,也是生活。

但是,很多老板,不会去思考这一点——或者说懒得去思考。

他们采取的是什么措施呢?威逼利诱,强迫员工加班。

这是最简单的做法。它不需要考虑人性,不需要一个个地沟通,付出的成本最低。

但同时,这也是最偷懒、最低效的做法。

更好的模式是什么呢?是要把员工和下属,当成伙伴,大家一起为一个目标努力,而不是当成工具。

无论你是执行者还是管理者,这都是必须具备的意识。

▲ 长按扫码,分享朋友圈



写在最后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究竟应不应该加班?

我想分两部分来讲。

如果你是员工,不妨这样做:

1、写下你的个人目标;

2、把它分解成3-5项核心能力。亦即,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你必须具备的能力;

3、每天记录工作日志,在每一项能力后面,写下你所积累到的经验;

4、定期检查、复核,观察自己在这几项核心能力上面,有没有突破性的进步。

如果答案是肯定,亦即你的工作跟目标一致,那么我想,对你来说,不存在“加班”的困扰——因为你正在做的,就是自己所愿意做的事情。

如果答案是否定,那么,可能你的工作,跟规划并不一致。

那么,你需要做的,就是考虑:如何尽可能缩短工作时间,节省出自己的时间,去做真正有价值的事情。

如果你是管理者,请思考下面的问题:

1、我的下属们,是在“帮我”做事情,还是在“一起”做事情?

2、如果没有回报,他们还愿不愿意继续做下去?

3、我能够带他们,是因为行政权力,还是因为他们信任我?

弄清楚这些,“应不应该让下属加班”这个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最后,总结一下:

根本不存在“加班”这个概念,也没有所谓的“平衡工作和生活”,因为对真正游刃有余的人来说,工作并不是谋生的手段,它就是生活本身。

图片来源: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插座APP立场。




作者:Lachel,互联网经理人,高校管理达人,知乎24万赞答主,Linkedln/36氪/插座学院特约作者。文章来源:L先生说(ID:lxianshengmiao)Lachel,专注心理学、认知科学和心智成长。每周四原创更新,与你一起探索事物本质。




点击“在看”,为你的目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