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丛非从
编辑 | 小杰
来源 | 丛非从(ID: congnotcong)
不带敌意的拒绝
你可以对我有要求,这是你的权利,但是否接受你的要求,则是我的自由。
你可以对我有评价和指责,这是你的权利,但是否认同你说的话,则是我的选择。
有的人觉得“被要求”是在侵犯界限,实际上“被要求”只是别人发出了一个希望你配合的愿望而已。
如果你不想,你有绝对的权利选择不去那么做。
当你不去配合别人的要求,那不是你错了,更不是他错了,而是因为你不喜欢。
你可以尊重对方的要求,同时选择不必去做。
有的人对“被指责”很难耐受,别人说自己这差那差的时候,就觉得被否定和要求了。
实际上别人说什么只是在发表自己的观点。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听到大量的观点,这些观点包括对天气、他人和你各种观点都有。
你要不要同意,完全可以有自己的判断。
当你分得清别人的自由和你的权利,你就可以带着尊重和允许,然后在喜欢的时候接受,在不喜欢的时候拒绝。
而一个人之所以在“被要求”的时候带着愤怒,是因为他拒绝困难,内在有一个“你怎么可以让我这么为难”的渴求。
有的伴侣在做家务、付出的时候,会暗含了要求对方“你也要用同样的方式对我”。
有的员工在为公司兢兢业业的时候,也在期待公司给予自己足够的重视。
这些条件,本质上来说就是诱惑和需要:
你只有满足我的条件,我才愿意对你好;我对你好,你就必须要满足我的条件。
真正的爱是不需要回报的。
良好的关系是:“我爱你,你也爱我”,而不是“因为我爱你,所以你要爱我”。
所以心智成熟里的爱就是,我想爱你,所以爱你。
而不是我需要你的时候,才去爱你。
是我不想爱你的时候,就及时停止,而不是强迫自己继续付出。
如果那一刻你体验到了自己匮乏,你不确定对方对你的态度。
你可以停止付出,先照顾自己,而不是通过照顾对方的方式换来照顾自己。
后者是一种交换,有损失率。
为何不直接用来照顾自己呢?
在带有诱惑的深情里,人们总觉得:
▲ 长按扫码,分享朋友圈
通过我对你好的方式来隐晦地获得你的爱,这是“需要”被修饰后的表达方式。
然而,被付出的人常常识别不出来付出者这是在表达需要,所以就会忽略掉付出者的需要。
付出者继而转向于失望、抱怨、愤怒,攻击他付出的人。
攻击是表达需要的另一种方式。
我指责你,告诉你你哪错了,这样你就可以改成让我舒服的样子了,同时我也可以维持住我的高姿态。
除此之外,讨好也是表达需要的方式,讨好者会认为“我照顾好你的感受,你就会对我好了”。
努力也是表达需要的方式,“只要我表现得好,你就会对我好”、“只要我变优秀了,你就会对我好了”。
可表达需要最直接的方式,不是语言吗?
用语言直接说:
我很需要你关心我,因为此刻我很失落;
我很需要你安慰我,因为此刻我很脆弱;
我很需要你陪伴我,因为我此刻很孤独。
心智不成熟的人内在会有羞耻感,不允许自己直面自己的“需要”。
“需要”会让他们体验到自己不喜欢的脆弱、低自尊,所以他们要用防御的方式来表达需要。
他们内在的逻辑就是:
“我是不配有自己的需要的”;“我的脆弱是没有人在乎的”。
▲ 长按扫码,分享朋友圈
不带歉疚的离开
同时你也要相信,对方是有能力照顾好自己的。
受伤,不代表没有能力应对。
你需要允许对方有受伤的感觉,因为他在意你,所以不想你离开。
但他受伤,不代表他不会照顾自己。
就像有的妈妈看不得孩子哭泣,因为她无法面对孩子的脆弱。
可哭泣,恰好是孩子在消化自己受伤的一种方式。
你们都有足够的能力照顾自己。
我尊重自己,同时也尊重你,我相信我们两个都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好自己的人。
界限,是对彼此最大的尊重。
而心智不成熟,则是希望别人为自己负责,这是陷入婴儿的状态——我想要个妈妈。
2、高自尊
我不想做的时候选择拒绝你,我这个人依然是好的。
我疲惫的时候选择不付出,我这个人依然是好的。
我脆弱的时候选择需要你,我这个人依然是好的。
我选择先照顾自己的时候离开你,我这个人依然是好的。
我优先于照顾了自己,但这不代表我是坏的、自私的、无情的人。
我依然知道我是个很好的人。
3、看到选择
我知道我在做出自己的选择,我也可以不这么选择继续委屈自己。
我可以选择保持原来的样子继续付出和忍让,但这都是我的选择,我也可以有新的选择。
跟以前不同的是,我以前觉得不得不这么做,现在我知道我可以不这么做或继续这么做。
无论我怎么选,我都可以也必然要为自己负责。
当你掌握了这3个核心感觉,你就能做到前4个表现。
当你有那4个表现的时候越来越多,我们就可以知道你做了很多心灵成长的努力,真正有了效果。
那么我们就可以恭喜你:你又长大了一些。
图片来源: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插座APP立场。
本文来源:丛非从(ID: congnotcong)。作者:丛非从。一个好玩、深邃又实用的心理咨询师。著有《原来,懂比爱更重要》、《萨提亚模式与自我成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