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转载自"插座APP"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插座学院

你认为自己不够自律吗?很多时候,你是真的努力,还是为了努力而努力?这篇文章4800字,预计13分钟读完,走出自律误区,迎接人生新阶段。
作者 | 铁木君
编辑 | 小杰
来源 | 铁木君(ID:tetemu)
身边很多人,都有这种思维:人一旦想放松 = 不自律 = 堕落了。很多朋友甚至我自己,在没意识到这一点前,每天都活在自律的痛苦里。直到识破了这场自我骗局,才发现原来自律没有那么难;而很多时候你所认为的“堕落”,并没有你想的那么严重。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每天至少跑30分钟,不管公里数。最初的几天,我能做到次次跑5km,每次跑完都成就感满满。我逼着自己继续,但是接下来每次出门前,我都是拖拖拉拉的。跑步距离一次比一次短,速度也越来越慢,最后几乎和老大爷散步没什么区别。
不知不觉中,出门变成了一种应付,只是为了满足我空洞的成就感。能不能锻炼身体,已经不重要了,能不能完成“连续打卡”,才是我更在乎的事情。最后,除了“连续打卡”带来的微弱喜悦,跑步甚至已经让我感到痛苦。每次跑步前,真实的我和理想的我,都会展开一场自问自答的激烈拉锯。如你所料,死死挣扎半个月之后,我放弃了伟大的跑步事业。选择不折腾多睡一会儿,醒了就横躺在床上,舒服地玩手机。我知道跑步的好处,但是内心又在抗拒跑步带来的痛苦。我一个月没有再穿上那双黑色跑鞋,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一句话:
避免堕落的第一步:
停止超水平努力
最开始,因为身体的实际状态,我初期最适合的节奏,应该是30分钟跑4公里。
我却把那几次5公里,当成了我的平均水平去要求自己。
为了保证每次都上5公里,我只能不断地逼自己,结果对跑步越来越抗拒。
就像“一天高效学8小时,连续不中断,就能取得好成绩”;很多人听到这个就会两眼发光,大喊哇塞,听起来真牛逼,想也不想的开始尝试。
而最开始饱满的状态,他们也确实能做到8小时连着学好几天,让成就感瞬间拉满。
但是当状态逐渐减弱,有部分人还硬逼自己达到这个高水准,不良的影响就出现了。误把状态最好的结果,当成每次必达的目标,让自己超负荷持续努力。这种错误带来的甜头,会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迷失了自己。连续学习带来的满足感,在初期会是一种动力,但一旦把这种动力变成压力,长远来看并不会是一件好事。持续努力是件好事,但是持续逼自己超水平努力,就会容易失控。很多高三学生,在高考结束后,报复性的熬夜,打游戏,就是如此。在持续的压力下,突然释放的他们感到迷茫、焦虑,恐惧,只能用游戏来麻痹自己,对自己进行心理补偿。所以,比起逼自己超水平努力,找到适合你的节奏,游刃有余带来的从容,会让你的成长更优质。▲ 长按扫码,分享朋友圈

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里,讲到自己写作时,给自己的规定:
每天写10页,即使心里还想继续写下去,也照样在10页左右打住;10页,不管如何,每天写10页,不多不少。这就是村上春树的秘诀。
33岁开始职业写作的村上春树,能保持如此高的创作效率,就在于他很好地把握了自己的输出节奏,让他能持续良好的输出写作。而我的跑步大业,看似每天都是30分钟,却完全没有任何节奏可言。想跑就跑的快一点,远一些。不想跑,就拖拖拖拉拉,老大爷散步,应付完30分钟。既没有好好的休息,也没有好好的跑步。这就是节奏的缺失。所以之后,我给自己的目标是一周就跑3次,每次30分钟4公里,不多也不少。因为我知道,没有节奏的努力,在爆发期可以轻易满足自己的“成就欲”,但是无法做到持续努力。事实证明,我的调整是没有错的,每周3跑,反而让我跑的更高效。其实像很多人减肥,突然间开始节食,不仅不会长期保持苗条,反而会有反弹的危险,也是这个原因。这一点其实并不难,只需要你记录每天的学习时间,画一张节奏图就可以。1、记录你每天/每周的学习时间(锻炼次数/写作字数……同理)断崖式下跌:比如你今天学习了10小时,但是可能因为强度太高,第二天连1小时学习都没有;或者你这周连续学了7天,下周突然只认真学了3天,这些大幅度的波动,都是我们要避免的。
5、避免断崖,保持在稳定区域
很多人都遇到过这种学神吧。看起来每天划水摸鱼,但是学习就是特别好。他们看起来也不自律,似乎也是在堕落,但是成绩就是特别好。
该学的时候好好学,该浪的时候好好浪,在自己的节奏里,乘风破浪。
▲ 长按扫码,分享朋友圈

在我跑步的后半段时期,每天出门的目的,只是为了不让自己的打卡中断。
看着打卡日历上,连续的绿色小勾,我痛苦且欣慰。
这些小勾证明了我没有堕落,证明了我是个自律向上的人。
就这样自己骗自己,我又坚持了一段时间。
即便跑步越来越慢,质量越来越低,但这些连续的小绿勾,成了我最完美的借口:
至少我“连续”打卡N天了!我没断,我没断,我没断。内心的抗拒、身体的疲惫,这时已经透支了我对跑步的兴趣。当你做某件事,为了完成而完成时,这件事就开始变味了。因为,你已经从主动变成了被动,自我掌控带来的幸福,已经消失的一干二净。明明已经坚持不下去,为了“不中断”而努力的人,已经不是在朝前走,而是为了避免恐惧,在苦苦硬撑。尤其是现在很多学校,实行一周上6天,休息1天,有些甚至连上两周,休息半天。对于很多人来说,只是在不断透支自己的积极性,收益甚微。在这条密封,没有通气口的跑道里,只会剩下压抑,让你的压力不断堆积。不要把自己逼得太死。生病了,就好好休息;学累了,就好好玩。约朋友看个电影,逛下街,或者看看课外书,偶尔玩上几小时手机,只要把握好度,释放压力,反而有利于整体持续性努力。人生就像多米诺骨牌,你不必为中断而焦虑,只要你恢复状态,继续推动下一块牌,问题依旧会一个接一个被你推倒。
记住,中断不是逃避,是为了更好的继续。
▲ 长按扫码,分享朋友圈

分析具体问题
别总是审判自己
这句话的本意,是用来鼓励那些消极的人,但现在反而更多的被用作批判,尤其是审判自己的时候。
你的事成了没,没成?那肯定是你的决心还不够!是你还不够努力!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一个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家长的第一反应肯定就是,你这个孩子,学习肯定不努力,没用心。
但有时候,我们已经在努力,甚至已经过度努力了。结果,还是被扣上了不努力的帽子。我成绩不好,是不是我还不够用功?我这么幼稚,是不是我的生活还不够惨?我想休息了,是不是我堕落了?我不想锻炼了,是不是我不自律了?把什么问题,都归咎到自己身上,是自古的谦虚美德;但是一过度,就是一个非常负面的分析模式。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自媒体,现在能靠着所谓的“自律学”,成功割到了一波又一波的韭菜。不是说自律不好,恰恰是因为自律这件事太过于完美,反而让做不到的人,把锅都背在了自己身上。你完美的女神不爱你,我们多数人第一想法肯定就是,我是不是哪里不够好。但为什么不能是,女神哪里有问题呢?回到自律,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这么一件事,一个人本来就醒的早,所以能每天做到早起。而有些人醒不过来,还要逼着自己早起,最后还怪自己意志力不足。这不是很扯淡吗?同理,别人能一直学,并不一定是自律,只是他更适合一直学的模式。而最适合你的节奏可能是学5天,休息两天,或是学两星期休息1天,给自己扣上“堕落”的帽子,除了带来焦虑,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想要真正的改变自己,先放过自己,再对具体问题,给出具体分析和解决方法。如果总是出现,意志力、毅力、自控力等比较抽象、假大空的词,就说明你可能又不由自主的开始审判自己,需要重新调整一下思考的方向。举几个例子,如果你现在觉得自己不想学了,可以从不想学的具体现象去解决问题。想玩手机,就去解决放下手机的方法,像远离手机、用app锁住手机都是很不错,且简单的方法。
学习兴趣变低了,就可以去先学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然后再保持这种状态,回去学你兴趣比较低的内容。
累了,就中断一下,让自己好好放松,再接着学习。
一味审判自己,怪自己堕落了,意志力不足,不仅会让你的心态越来越消极,也会让事情越来越糟糕。
▲ 长按扫码,分享朋友圈

上面说了这么多,但说到底,“间歇性堕落”其实是一种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就像“间歇性努力”一样,它们不过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欺骗。
在人生中,总会听到一些人略带遗憾和你说:你当时要是更努力点,学习再积极点,平时再少玩点,现在肯定能取得更好的成绩。但与其遗憾这种“有可能”的存在,在我已经知道“节奏性努力”一定会让我变得更好的时候,我为什么要自责呢?接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如果在前期不要命的奋力冲刺,只为了让自己安心,结果透支了对后半段生活的激情,以及身体的健康,说实话,这种交换实在不划算。跑步、学习、工作、爱情、人生,都是一段需要有节奏、持续,才能取得更好结果的事情。从那以后,每当我开始出现“堕落恐惧”时,都会问问自己:这一刻的松懈,能否决定我的一生?事实上,第二天我依旧会兴致勃勃的翻开书本,穿上黑色的跑鞋,重回人生这条跑道上,继续朝前奔跑。那一刻,是快乐的,是在成长的,对于整个人生来说,它是连续的,这其实就足够了。当个体对不可控事件产生无助感,并将失败归因于自身而非外部因素时,不仅会导致无助感和抑郁的动机和认知缺陷,而且还伴有自尊的下降。最重要的是,如果那些非抑郁的个体具有这种归因方式,那么,他们在未来遭遇不幸事件后患上抑郁发作的几率会更高。所以,正视我们的“间歇性堕落”,其实是在正视我们的人生。这就像开车去自驾探险。我们总要停下来吃饭加油,看看风景,才能走得更远。
点个“在看”,让我们正视间歇性堕落,做到持续性努力吧。图片来源: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插座学院立场。
本文作者铁木君,95后连续创业者,两家文化传媒公司创始人,冰河铁马团队投资人,一个血液会沸腾的写作者。本文来源铁木君(ID:tetemu)。点击“在看”,走出自律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