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转载自"北大纵横"
tyle="visibility: hidden; opacity: 0; ">
来源 | 格隆(guru-lama)文 | 万连山
在美股财富爆发的同时,A股却正上演财富消失术。
6月才过半,股王茅台已蒸发超1343亿元。
时间拉长至5月8日,茅台已累计下跌13%,市值蒸发3000亿元。
持有茅台股票的人惨,囤茅台酒的人更惨。
据“今日酒价”数据,2024年飞天茅台(散)53度/500ml,17日的批发价已跌至2290元,比月初便宜了230块钱。
而且,有一句话是大家都懂的:越跌越没人买。
恐慌情绪中,茅台酒跌破2000大关,可能就是这个月的事。
此情此景,直接让“撸茅党”和黄牛们破防了。
这个月,有大量黄牛集体找参与百亿补贴的电商索要赔偿、开发票,声称“让电商砸黄牛的碗,那我们就砸他们的锅”。
更有甚者,不少黄牛正在大范围跑路,收款不发货的比比皆是。
说实话,这挺没道理。赚了是自己能,亏了就赖别人。
击鼓传花的游戏,凭什么就你不能输?
这年头,房价这种捆绑银行金融系统的价值体系都崩了,茅台这种纯民间资本炒作的价值体系能有多硬?
经济好的时候可以是锦上添花,经济不好的时候只会是落井下石了。
毫无疑问,靠炒茅致富的黄牛,最近必然会死一批。
他们无关紧要,关键是,茅台本身,能撑多久。
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召开,贵州省选送本省白酒,以“贵州公署酒”的名义参展。传说,当时赴展者急中生智,佯装失手,酒瓶掉在地上碎了,优雅细腻的酱香顿时弥漫了整个会场,成为博览会上的明星。这个故事,大涨国人士气,经常被茅台拿出来宣传,甚至印在了酒瓶上。先看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奖项等级:头等奖,大奖章;二等奖,荣誉奖;三等奖,金奖;四等奖,银奖;五等奖,铜奖;安慰奖,口头表扬。直隶高粱酒,河南高粱酒,山西高粱汾酒,广东果酒,张裕公司酒。姑且不论当时参展的“贵州公署酒”是不是茅台,即便是,它当年获得的也是四等奖银奖。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年张裕和汾酒非常不满茅台总拿这玩意说事,因为人家才是真正的头奖。早些年,茅台还曾吹嘘自己是开国第一宴的国宴用酒,因此自称“国酒茅台”。但实际上,当时贵州还属于国统区,开国宴摆了60多桌,用的是北京饭店储存的汾酒。1952年,中国专卖事业公司在北京召开第一届全国评酒会,共评出8大国家级名酒,包括1种黄酒、3种葡萄酒、4种白酒。这四种白酒,就是圈内常说的“老四大”,即汾酒、泸州老窖、茅台酒、西凤酒。此后,直到1989年最后一届中国评酒会,茅台一直蝉联名酒称号。尤其是1963年,茅台曾获金质奖,这也是茅台历史上的最高级别荣誉奖项。不过,对这个大奖,茅台很少提及,反而更喜欢拿巴拿马那个不入流的银奖说事。可能在它眼中,中国的金奖还比不上国外一个四等奖吧。1996年,茅台完成改制,2001年在上交所上市,真正进入自由市场。当时,五粮液的营收是茅台的3倍,市场认可度是最高的。随后的各种神操作,是早就茅台如今“金融属性”的重要原因。从2001年开始,茅台连续9次向国家申请“国酒”商标。先不管能不能申请下来,它直接就在中央台向全国人民讲述:茅台的历史、茅台的艰难、茅台和国家的关系。
我至今仍有印象,小时候每天新闻联播开始前5秒钟,总会准时响起“国酒茅台,为您报时”。这短短八个字,至少影响了3代人的思维,威力无比巨大。就逼格上,茅台一下就和其它酒区别开了:汾酒是山西的,泸州老窖、五粮液是四川的,而茅台是全中国的。2004年,五粮液收入仍是茅台的两倍多,但利润已经不如了。2008年,飞天茅台出厂价涨至439元,超越418元的五粮液。2013年,茅台销售额冲到309亿,五粮液下滑至247亿。2021年,茅台营收破千亿,市值3万亿,与五粮液早已不在一个量级。毋庸置疑,在合理范围内,茅台永远是一只好股票,是一家好公司,也是一瓶好酒。不然它也无法蝉联每一家中国名酒称号,产品力是有保证的。贵州省,有整个西南地区最大的煤矿企业,还有大量外输赚广东人钱的电力企业,以及诸多药企……3865万贵州人民的努力,在茅台高大上的故事里,显得毫无存在感。印象中最早也是在2013年,就开始有新闻报导有人在地下室囤满了茅台。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从2014年开始,茅台突然放弃实行了多年的品牌+渠道销售模式,加速推进自营、商超、电商等渠道建设。只有得到茅台的专卖店和经销商资格,才能拿到货源,再也无法大量出现在市面上。出厂价是出厂价,指导价是指导价,市场的成交价由经销商自己把控。物以稀为贵。经销商眼看有利可图,摇身一变从卖家成了买家,进一步减少市场供应。更关键的是2016年,930政策发布,大量爆炒房地产的热钱突然没了去处。许多人看着茅台价格水涨船高,有投资价值,直接就把钱投进去,加剧茅台价格上涨。尽管,同样是在2016年,“国酒茅台”商标被驳回。连续多年的民间炒作,加上茅台自身推波助澜,它早就脱离了消费品的范畴。2012-2015年,因为限制三公消费,茅台的终端价一路从1900跌倒了900。照道理来讲,至暗的2015年几乎是没人囤酒的,企业甚至还得给经销商补贴,弥补他们的亏损。2015年,茅台的销量是2万吨,这应该是最接近真实的茅台消费量,假设后面8年的消耗量都是2万吨。而2016-2023年,茅台酒累计销售了27万吨,这8年囤积下来的茅台酒,大约是11万吨。但是,茅台酒每年还在产出,而且每年的销量都远大于社会的实际消费量(喝掉)。归根结底,茅台所谓的需求,并不是实际消费的需求,而是囤酒的人的需求。但只要有人继续屯,它的规模只会越来越庞大,也就越来越不稀有。它的顶点,即便不是曾经的最高点2476,也终有一天会到来。假如共识碎了,假如茅台的金融属性会崩盘,大概是什么时候?一个体面的小老板邀请你参观酒窖,他指着一瓶不知道哪年的茅台道:知道这瓶酒值多少钱吗?小老板很得意:上万!而且你在市面上根本买不到,我这里却有几百瓶!小老板小心翼翼关上门后,反复吹嘘自己哪年多少钱收藏了什么酒,至今赚了多少倍云云。只要共识在,市面上有人愿意出价,饭碗都能当古董卖;共识岌岌可危,即便它名义上仍然很值钱,但除了拿去盛饭,并没有别的用处。就像个风烛残年的老头,从保险柜里取出集邮册,既得意又感伤的告诉你:这枚邮票曾经比北京最值钱的学区房还值钱。见此,你只会鄙夷:既然这么值钱,当初你怎么不套现?如今靠炒茅台发家致富的一批人,同样无法预知,茅台的稀缺性究竟什么时候会消失、共识何时破灭,自己究竟该何时离场。不可否认地说,即便茅台的金融属性消退,它依然是一款好酒,退路似乎很大。但是,除了金融属性,茅台本身酒的价值,也并不安全。前两年,茅台董事长曾说,“年轻人不喝茅台酒,那是他们还没长大,20 多岁还在玩,小孩子不懂事,不晓得需要好酒喝。”不论扯什么理由,你都无法否认,年轻人对高度白酒的认可度越来越低。喝酒本来只是为了开心,非要搞得像比赛,比谁更能喝,真就是上了酒桌也要卷。而不是绑架民族文化,让人去适应一个老旧的、迟早被淘汰的市场。人们对物质攀比意兴阑珊,普遍认为消费代表着更多的枷锁。其实如果没有全民的攀比之风,消费品炒作的土壤,是很贫瘠的。越来越多人从消费主义幻境中清醒,昔日繁华的618和双11突然变得明显低调,低欲望的路上的人们越走越多。越来越多普通人,只想躺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静静看人上人装杯……文中观点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各位读者朋友,公众号改了推送规则,如果您还希望第一时间收到我们推送的文章,请记得给北大纵横公众号设置星标。
点击左下方公众号“北大纵横”→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