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郎演唱会爆火,真相不简单
2024-12-22
文章转载自"北大纵横"
作者 | 十点签约作者4699字 阅读时间9分钟
近日,“刀郎演唱会门票已成尽孝‘硬通货’”成为热门话题,频频登上热搜。为给父母抢到刀郎演唱会的门票,年轻人不惜深夜做攻略。社交媒体上有关“给爸妈抢刀郎演唱会门票”的笔记,已经超过48万篇。而随着年轻人疯狂为父母抢票,刀郎的门票价格也迅速增值。12月1日的厦门场演唱会,原价480、680元价位的门票,被炒至6000元起步;1280元的内场票,甚至被炒至4万元一张。但仍有人,不惜豪掷千金,只为能让父母出现在刀郎演唱会的现场。没抢到门票的年轻人,捶胸顿足:“刀郎为什么不开很多很多演唱会,抢不到票气死了!”能否买到一张刀郎演唱会的门票,在现下已成为了年轻人孝顺与否的评判标准。而这一票难求的背后,是年轻人看到了父母情绪和精神上的需求,更是年轻人借助“刀郎演唱会”这一东风,给予父母的一种回馈和补偿。今年8月,刀郎在线上开启了“山歌响起的地方”演唱会,整场直播累计约6000万人次观看,点赞数超7亿,打破了此前由周杰伦保持的视频号直播纪录。据“音乐先声”观察,与刀郎在短视频和社交媒体上互动的粉丝,大多为中老年人。扬子晚报的报道也证实了这一点:刀郎演唱会南京站的观众画像中,60后、70后占比超过了半数。刀郎一出,“银发族”似受到了召唤,大量涌进直播间。更有歌迷不满足于线上隔着屏幕的互动,直接在线上催促刀郎,尽快筹备线下演唱会。千呼万唤中,刀郎的线下“山歌响起的地方·刀郎2023巡回演唱会”,轰轰烈烈的启程了……和刀郎同时代的人说,听了刀郎的歌,一下子打开了尘封的记忆,他的声音很沧桑,总能让我想起青春年华。原来,父母们有自己的“周杰伦”;演唱会,也并不是年轻人的专属特权。而能够让父母在现场近距离和偶像互动,成全父母的“追星梦”,和带着父母旅游一样,也成为了年轻人向父母尽孝的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和在互联网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不同,父母一辈是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走来。在那个信息不够发达,娱乐方式相对匮乏的年代,绝大多数人和偶像的互动,仅停留在了光碟和电视上。当互联网的大浪汹涌袭来时,后来人浪遏飞舟,成为新一代“弄潮儿”,而打拼了大半生的父辈们,则被遗留在岸上,成为了孤独的“看客”。前方的热闹里,他们融不进去;属于他们的热烈,也渐渐被尘封。但刀郎,一个在他们人生的黄金岁月里留下过歌声的音乐人,准备带着新旧作品开演唱会时,于父母而言,能够亲临现场,重闻偶像旧曲,不啻于时光倒流,青春重来。于年轻人而言,如果刀郎的演唱会可以让父母穿越时空、青春焕发,可以让被时代冷落的父母找到情绪的出口,可以让父母单调匮乏的晚年生活有所寄托,哪怕短暂,哪怕昂贵,也要抢到一张门票,为父母推开刀郎演唱会的大门。这不仅是年轻人乌鸦反哺似的一种回馈,也是为父母寻求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更是为父母没有享受到的时代红利,所做的一种弥补。加之一票难求,这样的稀缺性,让抢到门票的年轻人心生几分自豪感。多重因素加持下,刀郎演唱会门票的价值,已绝非数字可以衡量。而随着门票价格的水涨船高,没有伴舞、没有演出服、没有化妆、没有嘉宾的刀郎,在去年《罗刹海市》震撼问世后,再次汇聚了众多人的目光。比如,社交媒体上,刀郎以中国“真正的音乐人”的身份,出现在美国的《纽约时报》上;更有长相和刀郎相似的模仿者,在演唱会巡演到合肥时,假冒刀郎,和粉丝合影并互动……这些虚假消息和负面新闻,虽令人嗤之以鼻,但又从另一侧面映射出刀郎带来的空前影响力。只要刀郎愿意,他完全可以成为 “行走的流量”,他也曾说:“我不想用音乐来养自己,我想自己赚钱,养活音乐”。但趁他的“火”,打歌迷的“劫”,这样的事情又是刀郎极度抵触的。8月份线上开唱时,演唱会开通了打赏功能,但每人最高只能打赏10元。他小心翼翼地开演唱会,不宣发,不打榜,更不狂割流量。他很担心,这次突如其来的大“火”,会像20年前那样,在一场大雪中,带着毁天灭地的烈焰而来……2002年,这是刀郎跟随妻子来到新疆的第7个年头。他在一个不到10平米的小房子里,和几个朋友开了工作室,靠写广告音乐来赚钱。那时候,工作室接到的最大单子,就是写给麦趣尔蛋糕的广告词。某天深夜,刀郎从工作室出来时,外面的世界已雪白一片。朋友在旁边说了一句:“这是2002年的第一场雪”。这句话闪现出了一点灵光,拂过刀郎的心头,他总觉得这场雪背后该有一个动听的故事。于是,他转身返回工作室,连夜写下了《2002年的第一场雪》。但因为对音乐极致的追求,这首歌被刀郎反复检修,直到2004年,这场下了两年的“雪”,终于落地成谣。唱片时代,刀郎和他的小团队几经拜托,才有一个公司老板愿意出面。这个老板几经辗转,将这本专辑托付给了一个唱片公司的朋友,这张专辑才被发行。从新疆的大巴车,到商场、火车,再到西南的十几个城市,这首歌甚至翻身越岭,最后席卷至北京。但比起当时R&B、电子音乐、韩流等主流音乐,《2002年的第一场雪》、《冲动的惩罚》、《谢谢你》等音乐,曲风中带着独属于异域的悲怆苍凉的特质,歌词又直白坦率,加之刀郎浑厚沧桑又沙哑的嗓音,三股力量合体,使得刀郎的音乐像是从边塞土壤里长出来一样。但这样接地气的作品,被当时的乐坛打上了落俗的标签。有人说:“这座被誉为‘流行音乐风向标’的城市,不会接纳刀郎。而只要北京不接纳,刀郎和他的歌就不算国内流行乐。”谁知,当公司挨家挨户将专辑推销到零售商店后,几乎每一家零售商店在不到1小时的时间里,卖出了20多张唱片。很快,《2002年的第一场雪》就有了卖出了270万张正版唱片的销量。而当时位居巅峰时期的刘欢和刘德华的单碟总销量,也不超过30万。从音像厅到大型商场,从酒吧到网吧,从KTV到理发店,都能听到刀郎的雪和《情人》。如此热销下,《2002年的第一场雪》又搭上了彩铃这趟时代的顺风车。2005年的CCTV-MTV音乐盛典,根据彩铃购买次数排名,刀郎以压倒性的胜利,获得最佳彩铃歌曲奖。在彩铃的助播下,刀郎的歌曲传唱度越来越高,加之唱片销量又无人与之匹敌,刀郎很快成为了主流乐坛的一枝独秀。但这支“独秀”,在京圈音乐人看来却是“旁逸斜出”。那英说,刀郎的歌不具备审美;汪峰总结,刀郎的成功全是拜媒体所赐,是炒作下呈现的虚假繁荣;乐评人郝舫表示,如果我在饭馆听到刀郎的歌,会要求老板关小一些,怪腔怪调的……刀郎甚至出现在北京举办的“抵制网络歌曲恶俗之风”座谈会的批评名单上,高晓松也愤怒地将刀郎的大火形容为“士大夫阶层”的失败。而和内地音乐人截然不同的是,港台老派音乐人对刀郎推崇备至。谭咏麟说他是“十年难遇的奇才”,罗大佑赞美他的嗓子“生来就是唱歌的”,李宗盛表示愿意为他制作专辑。为梅艳芳、莫文蔚、陈奕迅创作过歌曲的陈小霞,第一次听到《冲动的惩罚》时,“感受到的不是低俗,而是态度上的诚恳”。很多人从中窥见到了刀郎身上的商业价值,于是在利益的驱使下,就有主办方在未经刀郎同意的情况下,以他为噱头,招商卖票。不知情的刀郎,丝毫不留情面地拒绝了这样的演出。主办方无法向慕名前来粉丝交代,遂倒打一耙,说刀郎耍大牌。负面新闻越来越多,刀郎发现,出名似乎也不是什么太好的事情。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够让更多的人知道,但是我真不希望这个人,被大家知道。
可是偏偏,他能在路边,看到印着自己照片和名字的杂志,甚至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听见:“2002年的第一场雪……”当一首歌你从早上起来就听,一直听到晚上,在哪里都能听到。在所有不合时宜的时间地点和心情下,那些外放歌曲的人,强迫你听你特烦的音乐。
加之外界的风声始终停不下来,刀郎“有一种被扒光了给人看的感觉”。除了奥运会、赈灾演出等公益类活动,他不再出任何专辑,也拒绝出现在任何舞台上演唱。刀郎消失的这些年里,小沈阳翻唱了刀郎半小时内完成的公益歌曲《爱是你我》;谭咏麟专程跑到新疆,邀请刀郎写歌,还将他广为流传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翻唱为粤语版的《讲不出来的告别》;2010年,已经多年不听流行歌曲的罗大佑,听闻刀郎要在下一年举办“谢谢你全国巡回演唱会”时喜出望外:听刀郎!他可以把唱歌,唱得像讲话一样,但是旋律还在……
用马东的话来说:“你人不在江湖,但江湖上全是你的传说。”不料想,“传说”一归来,就成为了无人可代替的传奇。去年,《罗刹海市》在无宣传、无预告、无打榜的情况下,一上线,就位列榜单第一,短视频平台播出仅一周,播放量就已突破25亿。《罗刹海市》是蒲松龄《聊斋志异》里的讽刺名篇,小说讲述了一位名叫马骥的中国商人,翻越两万六千里山河,来到罗刹国经商。但当地人颠倒美丑,排斥长相俊美的马骥。为了生存下去,马骥投其所好,涂黑了脸。黑脸后的马骥,不但被当地人悦纳,还 因“貌美”被国王封了官。那个直白地唱着“是你的红唇粘住我的一切”的刀郎,不仅用词典雅,还在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细读中学会了隐喻和暗讽。外界觉得,“马户”“又鸟”在现实生活中有具体的指代对象,遂将《罗刹海市》解读为,是刀郎对当初被同行排斥的一场复仇。能对号入座者,说明他就是小说和歌曲中讽刺的人,对号入座的人越多,说明讽刺的意义越大。
他的歌迷也说:“刀哥就是单纯做音乐,别把人想那么复杂,报啥仇呢,做自己而已。”其实,刀郎到底要表达什么,已在歌词的结尾明明白白地给出了答案:前半生,刀郎的音乐向生活靠拢,他觉得“只要能传遍大街小巷,被无数人传唱,大家怎么听都听不腻”,这首歌就完成了它的使命。后半生,他转型为“音乐界鲁迅”,带着泛着刀光剑影的曲词,针砭时弊。他依旧以自己的方式,探索音乐的出路,也在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定义音乐的价值和意义。至于火还是不火,刀郎并不关心。外界的礼赞抑或质疑,也不会成为他改变初衷的理由。犹记得17岁那年,刀郎还是内江市一家歌厅的服务生。他和歌厅乐队的主唱,组了一个乐队,名为“手术刀”。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是希望可以像罗大佑那样,让自己的音乐成为“解剖社会的手术刀”。30多年后,《罗刹海市》终于达成了他17岁时的心愿,并成为一把“手术刀”,既直击时代要害,亦映射社会百态。网友甚至说:“这首《罗刹海市》抨击社会不公的深刻思想,是要像《让子弹飞》那般配享太庙,进行申遗的!”讽刺的是,全民传唱的《罗刹海市》,被高知分子认可的“神曲”,竟不能入围2024年度亚洲流行音乐大奖的名单。不过没关系,作为一个“简单、单纯、执着、热爱音乐的人”,刀郎的音乐使命从来都不是为了拿奖,尤其“对于商业至上的音乐圈和娱乐圈”,他只想冷眼旁观。
各位读者朋友,公众号改了推送规则,如果您还希望第一时间收到我们推送的文章,请记得给北大纵横公众号设置星标。
点击左下方公众号“北大纵横”→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