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改命,先改思维方式
2024-12-30
文章转载自"北大纵横"
作者 | 十点签约作者2993字 阅读时间5分钟
你有没有发现,在生活中同样难度的一件事,不同的人应对方式却往往大相径庭?比如一道数学难题,有的同学看了一眼就觉得自己完全不会,立马想打退堂鼓;而另一些同学则会逐一分析每个条件,然后通过查阅资料或请教老师,最终把题做出来。
比如一项特别麻烦的工作任务,有的人一听就想立刻开溜;而有的人则信奉“凡事先干起来再说”,一边做,一边总结积累,一边迭代工作方法。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在《终身成长》一书中告诉我们:在书中,卡罗尔教授将人的思维分为“固定型”和“成长型”两类。固定型思维认为天资和能力是确定的,所以会讨厌新挑战,只喜欢做力所能及的事。成长型思维则认为天资和能力会不断发展,所以更看重过程而非结果,也更愿意尝试新挑战。当我们看完这本书就会发现,原来人和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思维方式上的差距。给一群四岁的孩子两幅拼图,他们可以选择拼两次简单的拼图,也可以选择拼一块简单的拼图后,再拼一块更难的拼图。
实验结果表明,那些相信自己个人能力是固定的孩子,全都选择了拼两次简单的拼图。卡罗尔惊讶地问其原因,他们的回答则大同小异:“生来就聪明的孩子是不会犯错误的。”也就是说,这些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孩子,为了确保自己能“百分百成功”,都很自然地选择了避免冒险。卡罗尔还发现,这些孩子并不是个例,很多拥有固定思维的成年人也会做出类似的选择。很多学生在入学时英语水平都很欠缺,需要尽快提高英语水平。但是当卡罗尔问“如果学校开设一门提高英语水平的课程,你是否会参加”时,那些拥有固定型思维的同学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不参加”。为了在短时间内看上去显得不那么“笨”,这些同学宁愿拿自己在大学里的前程去冒险,也不愿意踏出学习的舒适区。而在生活中,固定思维其实也早已渗透到我们日常的方方面面:你看,固定思维最大的特点,就是要么特别容易自我设限或自我满足,要么总在给自己和他人贴各种固定标签;一旦在生活中遭受打击与挫折,拥有固定思维的人就会很自然地选择责怪他人,或者通过逃避来避免别人的评判和否定。而这样封闭消极的思维方式,会很容易让他们丧失朋友的帮助和贵人的扶持,也更容易与机遇和好运擦肩而过。他们习惯了逃避和退缩,习惯了拒绝冒险,也习惯了呆在自己的舒适区;却没发现,正是这种僵化的固定思维,在拖垮自己的人生。成长思维会让人积极应对各种挫折和困难,它带给我们的能量,常常远超我们的想象。演员克里斯托弗·里夫因为饰演电影《超人》的男主角而被大众所熟知。然而在1995年时,命运却对克里斯托弗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在一次骑马时,他意外坠马,脖子被摔断,脊椎和大脑之间的联系被切断,导致颈部以下完全瘫痪,所有的顶级医生都表示无力回天。然而,克里斯托弗却完全不接受这个事实,他随后就开启了一系列复健训练计划,包括通过电击刺激瘫痪的部位来激活感知能力。他的主治医生告诉他,他的这些行为都是徒劳,他如果不能接受现实,对自我的心理调整就会特别艰难。但是克里斯托弗却坚信自己可以恢复,他日复一日地坚持着自己漫长而痛苦的“魔鬼训练”,五年以后,奇迹真的出现了。克里斯托弗渐渐恢复了知觉,一开始只有手,后来是胳膊和腿,最后是整个躯干。他不仅缔造了自己生命的传奇,还改变了整个科学界对神经系统的认知。
生活中很多的“不可能”,只不过是因为我们被固定思维禁锢了自己的“无限可能”。就如生物学家达尔文和大文豪托尔斯泰,都曾经被认为是最普通的孩子;而著名高尔夫球运动员本·霍根在童年时肢体完全不协调;究其成长思维的本质,其实无非就这三个字——不设限。而真正的不设限,就在于能够认清现实也敢于打破现实,能够接纳局限也勇于突破局限。打破现实的禁锢,就能发现更广阔的天地,突破自身的局限,就能融入更辽阔的世界。当你真正修炼出强大的成长思维,也就开启了一段崭新的人生旅程。在她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她是学校里拼写最厉害的孩子,但是当校长邀请她参加市级比赛时,她很干脆地拒绝了。
在九年级的时候,她的法语很好,她的老师也想让她去参加一个市级比赛,卡罗拉再一次果断拒绝了。因为她压根就不愿意冒这个从成功到失败的风险,不愿意从一个胜利者变成一个失败者。多年以后,卡罗尔教授在研究成长思维时回顾自己的这段经历,她才发现,原来自己也曾有过如此顽固的固定思维模式。因为固定思维与成长思维的巨大差异,常常会让我们想当然地觉得,拥有固定思维和成长思维的人,应该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群。但卡罗尔教授却在书中告诉我们,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内在,都隐藏着一部分固定思维。这些固定思维会因为不同的人而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不同的场景被触发。你看,修炼成长型思维,其实原本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人生课题。那在生活中,我们到底该怎样去养成自己的成长型思维呢?1.接受。对自己的固定思维保持接纳状态,通常会更容易改变它。2.观察。要准确感知在什么场景和情况下,我们内在的固定型思维会被瞬间激发。3.命名。给自己的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起个名字,以此来提醒自己这不是你想要成为的人。4.教育。尝试着和自己的固定思维对话,教育它、帮助它蜕变成为成长思维。5.目标。设立一个成长型思维的目标,然后去寻找一切方法,将你的计划付诸实践并获得成功。但是当我们转变了思路,用对了方法,坚定了信念,相信时间自会给我们一个圆满的答案。当我们将自己的固定思维“驯化”为成长思维后,就会惊喜地发现:在生活工作中,它是我们不断保持自我精进的能量源泉;在婚姻关系里,它是我们和伴侣一起持续进化的巨大推力;在亲子教育中,它会带着我们和孩子共同成长,不断进步。你看,所谓的成长,无非就是一次次的自我打破、自我重塑、自我进化。成长,就是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的鸿沟,你掉进去了,叫挫折,爬出来了,就叫成长。
成长的道路,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它不是崎岖不平,就是荆棘密布。但只要我们拥有了成长思维,也就拥有了披荆斩棘的利剑,也就拥有了持续进化的源动力。
各位读者朋友,公众号改了推送规则,如果您还希望第一时间收到我们推送的文章,请记得给北大纵横公众号设置星标。
点击左下方公众号“北大纵横”→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