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土乡野,成了中年人的精神避难所
2025-01-08
文章转载自"北大纵横"
作者 | 十点签约作者
来源 | 十点读书
这位沉寂了1200多天的“田园博主”一复更,立马让无数网友欢呼雀跃。李子柒的作品乡野风十足,很容易让人想起自己的故乡。在当下这个步履匆匆的时代,“故乡”二字仿佛逐渐变得疏远而模糊。在作者印象里,母亲热情开朗,和街坊邻居们都能打成一片。那就是每逢下地种田时,母亲就会像换了一个人,变得异常“冷漠”。 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母亲是耳朵出了问题,怎么突然就不理人了。这些他人眼里微不足道的动物,母亲觉得都是值得尊重的存在。如果让它们知道自己在大张旗鼓地播种,谷物可能还等不及生长就会被啃食一空。旧时作者和邻居家的菜园子经常失窃,对门的伯母和婶婶都会骂,唯独母亲不骂。母亲说,在菜园子是不能骂人的,那些恶话毒誓从口里骂出来,落到土里,会变成虫子咬菜。种菜豆子,母亲烧了草皮山灰与大粪一起搅拌,用手抓,一蔸一蔸撒播,母亲见状立刻一巴掌拍过来,直言,你怎么可以对庄稼这么不敬?(不能戴手套)说来也怪,隔壁邻居的菜经常被啃坏,母亲种的菜却常常完好无损,长势喜人。如今,母亲已经80多岁了,原在城里住过几年,但城市的喧嚣浮华却怎么也留不住她。每每攒下鸡蛋,母亲都会自豪地说:“没有用一粒饲料,都是谷米与草”。作者叫娘留着自己吃,但是母亲抵死不肯,说你费脑要吃点好的,孙女在省城,大城市更吃不到好鸡蛋。于是母亲常把土鸡蛋分成两篮子,管孩子一代还要管孙子一代。同事间,我们或许能遇到志同道合的伙伴,但那份无私的付出和毫无保留的关爱,却很难寻觅。朋友间,虽然可以分享欢乐和悲伤,但那种血浓于水的情感,却无法替代。夫妻间,虽然有着最亲密的关系,但生活的琐碎和现实的压力,往往让彼此之间的关爱变得不那么时时熨帖。很多时候,父母是一种庇护,成年之后我们离开故土的孤独感,其实是和父母分离的惆怅。向故土回望,总能看到父母站在故乡的门槛上,用期盼的目光送我们远行。临近春节作者回到老家,每家每户门前,都是干干净净的。年夜饭这天,父亲格外勤快,一个人闻鸡起灶,摆弄年夜饭,然后把孩子们一一叫醒。作者就这样,响应父亲声声唤,着新装,换新貌,喝老酒,吃年饭。第二日打开窗子,新年第一缕阳光,紫气东来;年夜饭进肚与太阳光进屋在同一时刻,仪式感满满。三炷香四个愿,三鞠躬礼成,把木香插在神龛上,算是拜年完毕。然后再噼里啪啦放一串鞭炮,把碗筷摆上桌、把酒满上、鸡鱼肉端上,烤一炉红彤彤的大火。在无数华夏儿女心中,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也是雷打不动的“回乡时刻”。那条曾经陪伴作者走过无数个清晨的上学路,如今已经消失在高铁的建设中。在时荣桥附近,有一所“大同高等小学堂”(现新邵二中),是湖南最早的几所新式学校之一。当年稚气未脱的孩子们,就这样,走过时荣桥,走入小学堂,最后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时荣桥,是一座行人过路的桥,也是一座乡村渡人之桥。长大后再回到乡下,作者举头四望,看到时门垄里有几只白色鸟贴田而飞。旧事物,不仅是回忆里的年轻岁月,也是故乡的变迁和永恒。那些变化与不变的,映入眼里,钻入心里,最后随着游子的脚步,踏遍天涯海角。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吃上一口母亲做的炸豆腐,算是打半个牙祭。除了豆腐,青椒炒猪肉也是一道心头好,做法并不复杂——身为一位地道的湖南同胞,作者对正宗湘味儿有独到的评判标准。真正牛的青椒炒猪肉,香味儿是可以过江的,而且久久不散。但凡吃过正宗的,你可能对其他的“青椒炒猪肉”就提不起劲儿了。随着日子推进,老姜和辣椒的辣味会沁入萝卜条中,让萝卜条变得极其开胃爽脆。饭后,还可以来上一碗热腾腾的丝瓜汤,再与亲人朋友大笑唠嗑。很多人以为所谓美好的生活,是龙虾海参鲍鱼,高汤云腿象拔蚌,其实并不是。在城市里,很多小伙伴过着996的生活,时常无法好好地为自己做一顿饭。总是一下班,就打开各种外卖软件,一通挑选,然后再把各种重油重咸的外卖塞入口中。慢慢地,吃饭成了一个日常生活的流程,失去了热气腾腾的感觉。故土的味道,将唤起我们对生活的热情,对美好的向往。食物从来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存在,它是一份情感的寄托。当下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感到疲惫不堪,与人,与物,之间也仿佛隔着一层难以逾越的鸿沟。也许正是在这种巨大的疏离感里,抑郁、焦虑、各种精神疾病开始找上我们。无论你走得多远、飞得多高,当你回首时,总能看见灯火阑珊处,有人在默默守候。
各位读者朋友,公众号改了推送规则,如果您还希望第一时间收到我们推送的文章,请记得给北大纵横公众号设置星标。
点击左下方公众号“北大纵横”→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