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25字 阅读时间7分钟
01
AI这把火,真是越烧越旺。从写代码、画画到写报告,感觉AI无所不能,智商简直爆表,有的甚至通过了图灵测试,让大家惊呼“AGI(通用人工智能)是不是要来了?”
但是,当我们兴冲冲地想把这些高智商的AI请进公司,让它帮我们干点正经活儿,尤其是处理那些有点技术含量、需要动脑子的业务时,是不是常常感觉……有点不对劲?甚至有点水土不服?
今天我们不聊那些高大上的技术名词,就来盘点一下在企业里应用AI时,常常遇到的五个让人挠头的“反常识”现象。你或者你的公司,是否也感同身受?
怪现象一:学霸干活儿像小白?
这AI考试门门通,问啥啥都懂,写个小作文、编个小段子那叫一个溜。可一让它上手处理公司的具体业务——比如分析个复杂的市场、给个关键项目的风险评估、或者制定个有深度的客户策略——它给出的东西,怎么感觉那么“飘”呢?要么是些正确的废话,要么是些不痛不痒的通用建议。蒙蒙外行还行,内行看了直摇头。
怪现象二:个人用得欢,组织没动静?
放眼望去,不少同事可能已经在偷偷用各种AI小工具(你懂的)来写邮件、找资料、润色PPT了,用得不亦乐乎。但奇怪的是,公司层面好像很少有“正规军”出动,很少看到把AI系统性地嵌入到核心业务流程里,变成大家工作必备的制式装备。这个现象不止于传统企业,我了解的一些互联网头部企业,AI应用也是员工个人行为多,组织整体推进少,“自下而上”特征很明显。AI咋就成了个人效率的外挂,而不是组织能力的引擎呢?
怪现象三:总在外围打转?
好不容易,公司下决心投了钱,上了个AI系统。结果发现,它干得最多的活儿,好像还是那些客服问答、信息分类、流程自动化的“边角料”。真正需要专业判断、经验积累的核心工作,比如产品设计评审、供应链决策、关键客户谈判策略,AI好像还是插不上手,只能在外围观摩。AI这把牛刀,为啥总被用来杀鸡呢?
怪现象四:对公司的“传家宝”视而不见?
公司能在江湖立足,肯定都有自己的一套打法、一些秘籍、一些踩坑换来的经验教训,这可都是传家宝。但AI好像对这些内部情报不太感冒,给出的建议还是基于互联网上的大路货信息。它好像读不懂的成功案例,也理解不了那些只可意会的隐规则和诀窍。为啥AI这个外来的和尚,总念不好咱们自家的经呢?
怪现象五:老法师们看不上?
按理说,那些经验丰富、处理复杂问题如家常便饭的老法师(资深员工、专家),应该是最能从AI高效处理信息中受益的。但现实往往是,他们对AI的辅助要么感觉“也就那样”,要么觉得AI给的建议太幼稚、甚至帮倒忙,最后干脆弃之不用。为啥这个号称要赋能的AI,反而先被专家们嫌弃了呢?
这些怪现象是不是让你也一头雾水?感觉AI这东西,潜力无限,但真要落到公司的具体业务上,好像总有点“使不上劲儿”的感觉。所以有人说,目前AI的最佳使用场景,只能是那些“没用的事情”,比如文娱创作,画个图,写个小说啥的,反正出错了也无伤大雅。但做“有用的事情”,正经干活,AI还是不行。
那这到底是为啥呢?我们暂时先抛开AI这个主题,聊聊企业里,甚至生活里,各种“知识”或者说“问题”本身的属性。 弄明白了这个问题,前面那些困惑,答案可能就呼之欲出了。
02
你可能要问了,“知识”还有啥属性?不就是你知道我知道,或者写在书上、存在电脑里的东西吗?
还真不完全是。我们可以粗略地把遇到的问题或者需要处理的知识分成三类:
1. 第一类:“良构”知识 (Well-structured) - 照着做就行
良构知识是那种目标特别清楚、步骤特别明白、对错一目了然的事儿。好比照着菜谱做番茄炒蛋,或者跟着宜家说明书装柜子,再或者在工厂流水线上拧螺丝。有明确的SOP(标准作业程序),一步一步照着做,基本上错不了。
这种知识,写下来容易,教起来也简单,甚至用现在不那么智能的电脑系统或者自动化设备,很多都能搞定。良构,就是结构良好,一板一眼。
企业是怎么总结良构知识,员工又是怎么学习和应用的?主要是靠建章立制,设计一堆SOP,然后培训宣贯。后来有了各类信息化系统的加持,这类知识更是被固化下来了,员工不执行都不行,否则流程推不动啊。
2. 第二类:“劣构”知识 (Ill-structured) - 只能靠“悟”
这是另一个极端。目标模糊不清,甚至互相矛盾;没什么固定套路和标准答案;充满了未知和不确定性。比如,“如何过上幸福的一生?”“如何赢得一场战争?”“如何进行颠覆式创新?”
这种问题,很大程度上依赖直觉、感悟、价值观、人生经验,甚至运气。很难用语言完全讲清楚,更别说写成标准流程了。这种知识很大程度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AI来了估计也得抓瞎,或者只能给点哲学层面的启发。劣构,就是结构很差,几乎没结构。
员工是怎么学习劣构知识的?组织层面能做的主要是推行师徒制,员工个人层面只能靠“悟”。口传加心授,在游泳中学游泳,在打架中学打架,慢慢积累经验。学习速度慢是慢了点,但没法子,劣构知识不可言说嘛。
3. 第三类:“半结构化”知识 (Semi-structured) - 最常见也最头疼的“中间地带”
好了,重点来了!我们在公司里遇到的大部分有点挑战性的工作,其实既没有那么良构,也没有那么劣构,而是落在一个“半结构化”的区间。这类知识有些啥特点呢?
瞧,这类知识有套路,但不能完全照搬套路;有规则,但又得灵活变通;有数据,但又得加上经验判断。 这就是半结构化知识的精髓,也是企业里最有价值、最难复制的那部分知识。
看到这里你一定在想,企业员工应该如何学习和应用处理“半结构化知识”?事实上,多数企业并没有发展出适用的方法。有些是把将半结构化知识简单视作“纯良构知识”:大事小事都弄出一堆规则、表单、流程,而且要求“留痕”。美其名曰“先僵化再固化后优化”,实际结果是严重伤害经营效率,一抓就死。
还有的企业干脆放弃,把半结构化当做“纯劣构知识”处理:“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没有严格规定,员工做事情就随心随性吧。出了风险老板骂一顿“怎么这么笨!”,然后…… 就没有然后了。
如何沉淀、学习、应用半结构化知识,在前AI时代已然是企业经营管理和知识型员工能力发展的重要课题。遗憾的是,多数企业在这片广阔的知识领域上,有效的管理方法接近空白。
03
回到前文的主题。正是企业在系统性管理半结构化知识上的缺位,导致AI在实际应用中频频碰壁。
首先,通用AI模型天然缺乏对特定企业“微环境”的感知力。 它们通过学习海量数据掌握了语言和世界常识,但对于一家公司独特的业务逻辑、不成文的行业规则、关键决策时需要权衡的隐性要素、甚至特定岗位的工作诀窍——这些构成企业实际运行的丰富上下文——AI几乎是一无所知的。如果企业没有将这些半结构化知识框架(比如,某个岗位的核心决策依据是什么?评估风险要看哪几个关键维度?哪些流程节点有特殊的考量?)清晰地梳理并告知AI,AI就如同一个初来乍到的实习生,虽然聪明,却难以真正理解业务的细微之处和深层逻辑,它给出的建议或方案自然容易显得空泛、不接地气。
其次,AI难以从原始信息中自行“悟道”,有效学习宝贵的领域经验。 半结构化知识的真正价值,往往沉淀在那些经过实战检验的专家经验和隐性诀窍中。可惜的是,这些宝贵的知识通常散落在各处,并未被系统地记录和结构化。AI模型即便能阅读公司所有的文档、邮件和报告,也很难从中自动、准确地提炼出那些深藏其间、高度情境化的“真知灼见”。这就好比给AI一堆未经挑选和处理的食材,它很难自动烹饪出蕴含大厨心血的招牌菜。缺乏经过“精加工”、结构化的半结构化知识作为输入,AI的深度学习能力就如同无米之炊,难以掌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知识。
进而,这也限制了AI参与那些需要“规则”与“判断”相结合的核心业务。 解决半结构化问题,恰恰需要将可形式化的规则流程与依赖经验的灵活判断巧妙结合。但如果企业内部对于哪里按规矩办,哪里需相机行事的界限本身就是模糊的,没有清晰的界定和结构化表达,那么AI就很难找到自己合适的角色定位。它要么试图用僵化的规则去应对所有变化,要么因为无法处理模糊判断而被挡在核心业务流程之外。人机协作的最佳结合点难以找到,接口模糊不清,AI自然难以向需要深度专业能力的企业核心环节渗透。
最后,这种能力上的局限,使得AI难以真正赢得资深专家的青睐,提供他们所需的高阶辅助。专家之所以成为专家,正是因为他们擅长运用“心法”和“招式”来驾驭复杂的半结构化局面。通用AI提供的基础信息或通用建议,对他们而言往往缺乏增量价值。AI若想成为专家的得力助手,就必须能够理解他们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框架,在关键时刻提供精准、深度、甚至能启发思考的专业支持(比如,快速完成专家指定的复杂数据分析、校验专家容易忽略的风险点、或者生成有参考价值的备选方案)。而要实现这种深层次的“懂行”与默契配合,前提必然是企业已经将专家们运用的那些半结构化知识,进行了足够深入的显性化和结构化工作。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半结构化知识,我们不妨学习除经营管理领域外,人类其它专业领域的高手们是怎么学习和应用这些“既规范,又灵活”的知识的。下一篇,来聊聊一个古老又智慧的概念——“围棋定式”。
文中观点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