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位
空间入驻
小程序

AI都快成精了,为啥在公司里用起来还是那么“笨”?

2025-04-10
文章转载自"北大纵横"

作者 |  liangw79
来源 |  控制与激发

4525字 阅读时间7分钟

01

AI这把火,真是越烧越旺。从写代码、画画到写报告,感觉AI无所不能,智商简直爆表,有的甚至通过了图灵测试,让大家惊呼“AGI(通用人工智能)是不是要来了?

但是,当我们兴冲冲地想把这些高智商AI请进公司,让它帮我们干点正经活儿,尤其是处理那些有点技术含量、需要动脑子的业务时,是不是常常感觉……有点不对劲?甚至有点水土不服?

今天我们不聊那些高大上的技术名词,就来盘点一下在企业里应用AI时,常常遇到的五个让人挠头的反常识现象。你或者你的公司,是否也感同身受?

怪现象一:学霸干活儿像小白

AI考试门门通,问啥啥都懂,写个小作文、编个小段子那叫一个溜。可一让它上手处理公司的具体业务——比如分析个复杂的市场、给个关键项目的风险评估、或者制定个有深度的客户策略——它给出的东西,怎么感觉那么呢?要么是些正确的废话,要么是些不痛不痒的通用建议。蒙蒙外行还行,内行看了直摇头。

怪现象二:个人用得欢,组织没动静

放眼望去,不少同事可能已经在偷偷用各种AI小工具(你懂的)来写邮件、找资料、润色PPT了,用得不亦乐乎。但奇怪的是,公司层面好像很少有正规军出动,很少看到把AI系统性地嵌入到核心业务流程里,变成大家工作必备的制式装备。这个现象不止于传统企业,我了解的一些互联网头部企业,AI应用也是员工个人行为多,组织整体推进少,“自下而上”特征很明显。AI咋就成了个人效率的外挂,而不是组织能力的引擎呢?

怪现象三:总在外围打转

好不容易,公司下决心投了钱,上了个AI系统。结果发现,它干得最多的活儿,好像还是那些客服问答、信息分类、流程自动化的边角料。真正需要专业判断、经验积累的核心工作,比如产品设计评审、供应链决策、关键客户谈判策略,AI好像还是插不上手,只能在外围观摩AI这把牛刀,为啥总被用来杀鸡呢?

怪现象四:对公司的传家宝视而不见?

公司能在江湖立足,肯定都有自己的一套打法、一些秘籍、一些踩坑换来的经验教训,这可都是传家宝。但AI好像对这些内部情报不太感冒,给出的建议还是基于互联网上的大路货信息。它好像读不懂的成功案例,也理解不了那些只可意会的隐规则诀窍为啥AI这个外来的和尚,总念不好咱们自家的经呢?

怪现象五:老法师们看不上

按理说,那些经验丰富、处理复杂问题如家常便饭的老法师(资深员工、专家),应该是最能从AI高效处理信息中受益的。但现实往往是,他们对AI的辅助要么感觉也就那样,要么觉得AI给的建议太幼稚、甚至帮倒忙,最后干脆弃之不用。为啥这个号称要赋能AI,反而先被专家们嫌弃了呢?

这些怪现象是不是让你也一头雾水?感觉AI这东西,潜力无限,但真要落到公司的具体业务上,好像总有点使不上劲儿的感觉。所以有人说,目前AI的最佳使用场景,只能是那些“没用的事情”,比如文娱创作,画个图,写个小说啥的,反正出错了也无伤大雅。但做“有用的事情”,正经干活,AI还是不行。

那这到底是为啥呢?我们暂时先抛开AI这个主题,聊聊企业里,甚至生活里,各种知识或者说问题本身的属性。 弄明白了这个问题,前面那些困惑,答案可能就呼之欲出了。


02

你可能要问了,知识还有啥属性?不就是你知道我知道,或者写在书上、存在电脑里的东西吗?

还真不完全是。我们可以粗略地把遇到的问题或者需要处理的知识分成三类:

1. 第一类:良构知识 (Well-structured) - 照着做就行

良构知识是那种目标特别清楚、步骤特别明白、对错一目了然的事儿。好比照着菜谱做番茄炒蛋,或者跟着宜家说明书装柜子,再或者在工厂流水线上拧螺丝。有明确的SOP(标准作业程序),一步一步照着做,基本上错不了。

这种知识,写下来容易,教起来也简单,甚至用现在不那么智能的电脑系统或者自动化设备,很多都能搞定。良构,就是结构良好,一板一眼。

企业是怎么总结良构知识,员工又是怎么学习和应用的?主要是靠建章立制,设计一堆SOP,然后培训宣贯。后来有了各类信息化系统的加持,这类知识更是被固化下来了,员工不执行都不行,否则流程推不动啊。

2. 第二类:劣构知识 (Ill-structured) - 只能靠

这是另一个极端。目标模糊不清,甚至互相矛盾;没什么固定套路和标准答案;充满了未知和不确定性。比如,如何过上幸福的一生?”“如何赢得一场战争?”“如何进行颠覆式创新?

这种问题,很大程度上依赖直觉、感悟、价值观、人生经验,甚至运气。很难用语言完全讲清楚,更别说写成标准流程了。这种知识很大程度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AI来了估计也得抓瞎,或者只能给点哲学层面的启发。劣构,就是结构很差,几乎没结构。

员工是怎么学习劣构知识的?组织层面能做的主要是推行师徒制,员工个人层面只能靠“悟”。口传加心授,在游泳中学游泳,在打架中学打架,慢慢积累经验。学习速度慢是慢了点,但没法子,劣构知识不可言说嘛。


3. 第三类:半结构化知识 (Semi-structured) - 最常见也最头疼的中间地带

好了,重点来了!我们在公司里遇到的大部分有点挑战性的工作,其实既没有那么良构,也没有那么劣构,而是落在一个半结构化的区间。这类知识有些啥特点呢?

  • 目标大概清楚,但细节得随机应变: 比如,搞定这个重要客户拿下订单”,目标明确,但具体怎么谈,得看客户反应。
  • 有点“套路”,但又不能全靠“套路”: 可能有基本的原则或流程框架,但实际操作中总有各种情况需要你灵活判断、动态调整和酌情处理。比如你是采购人员,下周要开展一场与供应商的重要的谈判,该怎么准备和实施?谈判这种任务,要说它一点套路也没有吧(纯劣构),好像不能这么说。但你说咱就按照一个标准化流程去操作(纯良构)?那更不行。
  • 信息不全,得靠分析: 你能拿到一些数据和信息,但往往不够完整,需要你去挖掘、去分析、去判断信息的真伪和重要性。比如销售人员要做销售预测,但客户不把自己排产计划给你,或者给你的数据常常不靠谱怎么办?这就需要你根据各类信息去拼凑,去“猜”:比如客户产品在下游市场的销售数据、历史同时间段的销售数据,物流伙伴和其他供应商的信息,客户产能建设和人员招聘的信息……
  • 没标准答案,有好坏之分: 解决方案不止一个,没有绝对的,但有相对的不好,需要权衡利弊做决策。比如给产品定价、做设计评审、处理客户投诉、进行商务谈判等等。

瞧,这类知识有套路,但不能完全照搬套路;有规则,但又得灵活变通;有数据,但又得加上经验判断。 这就是半结构化知识的精髓,也是企业里最有价值、最难复制的那部分知识。

看到这里你一定在想,企业员工应该如何学习和应用处理“半结构化知识”?事实上,多数企业并没有发展出适用的方法。有些是把将半结构化知识简单视作“纯良构知识”:大事小事都弄出一堆规则、表单、流程,而且要求“留痕”。美其名曰“先僵化再固化后优化”,实际结果是严重伤害经营效率,一抓就死。

还有的企业干脆放弃,把半结构化当做“纯劣构知识”处理:“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没有严格规定,员工做事情就随心随性吧。出了风险老板骂一顿“怎么这么笨!”,然后…… 就没有然后了。

如何沉淀、学习、应用半结构化知识,在前AI时代已然是企业经营管理和知识型员工能力发展的重要课题。遗憾的是,多数企业在这片广阔的知识领域上,有效的管理方法接近空白。


03

回到前文的主题。正是企业在系统性管理半结构化知识上的缺位,导致AI在实际应用中频频碰壁。

  • 首先,通用AI模型天然缺乏对特定企业“微环境”的感知力。 它们通过学习海量数据掌握了语言和世界常识,但对于一家公司独特的业务逻辑、不成文的行业规则、关键决策时需要权衡的隐性要素、甚至特定岗位的工作诀窍——这些构成企业实际运行的丰富上下文——AI几乎是一无所知的。如果企业没有将这些半结构化知识框架(比如,某个岗位的核心决策依据是什么?评估风险要看哪几个关键维度?哪些流程节点有特殊的考量?)清晰地梳理并告知AI,AI就如同一个初来乍到的实习生,虽然聪明,却难以真正理解业务的细微之处和深层逻辑,它给出的建议或方案自然容易显得空泛、不接地气。

  • 其次,AI难以从原始信息中自行“悟道”,有效学习宝贵的领域经验。 半结构化知识的真正价值,往往沉淀在那些经过实战检验的专家经验和隐性诀窍中。可惜的是,这些宝贵的知识通常散落在各处,并未被系统地记录和结构化。AI模型即便能阅读公司所有的文档、邮件和报告,也很难从中自动、准确地提炼出那些深藏其间、高度情境化的“真知灼见”。这就好比给AI一堆未经挑选和处理的食材,它很难自动烹饪出蕴含大厨心血的招牌菜。缺乏经过“精加工”、结构化的半结构化知识作为输入,AI的深度学习能力就如同无米之炊,难以掌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知识。

  • 进而,这也限制了AI参与那些需要“规则”与“判断”相结合的核心业务。 解决半结构化问题,恰恰需要将可形式化的规则流程与依赖经验的灵活判断巧妙结合。但如果企业内部对于哪里按规矩办,哪里需相机行事的界限本身就是模糊的,没有清晰的界定和结构化表达,那么AI就很难找到自己合适的角色定位。它要么试图用僵化的规则去应对所有变化,要么因为无法处理模糊判断而被挡在核心业务流程之外。人机协作的最佳结合点难以找到,接口模糊不清,AI自然难以向需要深度专业能力的企业核心环节渗透。

  • 最后,这种能力上的局限,使得AI难以真正赢得资深专家的青睐,提供他们所需的高阶辅助。专家之所以成为专家,正是因为他们擅长运用“心法”和“招式”来驾驭复杂的半结构化局面。通用AI提供的基础信息或通用建议,对他们而言往往缺乏增量价值。AI若想成为专家的得力助手,就必须能够理解他们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框架,在关键时刻提供精准、深度、甚至能启发思考的专业支持(比如,快速完成专家指定的复杂数据分析、校验专家容易忽略的风险点、或者生成有参考价值的备选方案)。而要实现这种深层次的“懂行”与默契配合,前提必然是企业已经将专家们运用的那些半结构化知识,进行了足够深入的显性化和结构化工作。


“如何有效处理半结构化知识/问题”是一个经典的管理难题,相关的理论探讨和技术尝试由来已久。但是,当前AI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为这个问题带来了全新的维度、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更加紧迫的挑战。 我有一个强烈的感觉,“半结构化知识”这个概念,是理解当前AI应用困境的一把关键钥匙。AI应用在企业中遇到的种种困境,并非AI技术本身的问题,而更多是企业自身知识管理——特别是对高价值的半结构化知识的管理——未能跟上AI时代步伐的体现。缺乏对半结构化知识的系统性识别、萃取、结构化和显性化,AI这匹千里马就缺少了在企业特定赛道上驰骋所需的“缰绳”和“导航图”如何有效地沉淀、传承和应用这些半结构化知识,并让AI也能参与其中,就成了接下来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半结构化知识领域,才是AI应用的主战场。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半结构化知识,我们不妨学习除经营管理领域外,人类其它专业领域的高手们是怎么学习和应用这些“既规范,又灵活”的知识的。下一篇,来聊聊一个古老又智慧的概念——“围棋定式”。


文中观点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各位读者朋友,公众号改了推送规则,如果您还希望第一时间收到我们推送的文章,请记得给北大纵横公众号设置星标。

点击左下方公众号“北大纵横”→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