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位
空间入驻
小程序

《年会不能停!》爆火背后,揭露了打工人苦苦挣扎的7个真相

2024-01-17
文章转载自"MBA智库"

/季小念    编辑/MBA智库琉琉


层出不穷的“废话文学”,弯弯绕绕的“站对队伍”,黑色幽默的“裁员广进”。


有人看乐子,有人照镜子。


电影《年会不能停》,成为近期打工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故事源于一场乌龙,蓝领工人胡建林阴差阳错被调进总部,摇身一晃成了年薪百万的“金领”。


大鹏饰演的胡建林(图/《年会不能停》)


但光鲜亮丽的背后,是大厂的勾心斗角、权力相争。


不少人看完以后,都直呼真实!


但揶揄之余,读懂电影暗藏的这7个职场真相,可以帮你少走弯路。


1

职场向来利益至上,没有真正的朋友


曾在豆瓣上看过一个故事:


博主在公司有个“摸鱼搭子”,两人常常一起吃饭,吐槽同事老板。


直到一天,老板有一个晋升名额,要在她们两人中抉择。


没想到,同事立即变了一副面孔,不仅对她爱搭不理,还把之前的玩笑添油加醋地告诉老板。


到最后,博主不仅失去了竞选名额,还失去了朋友。


虽然听起来很残酷,但这才是真正的职场。


罗翔曾说过:“同事就是同事,因为有利益纠缠,永远成不了朋友。”


职场本就是一个利益场,每个人聚在一起,目的就是升职加薪。



一旦与利益挂上关系,任何感情都不值一提。利益消失后,关系也会随之瓦解。


学会用利益去博弈,才是一个人进步的标志。


2

中年人的世界,从咽下委屈开始


电影中,比起走向人生巅峰的胡建林,普通小组长马杰,更像是高楼大厦里万千打工人的缩影。


他最早发现胡建林是被错调的,但随即着手做的不是挑明真相,而是自觉掩盖错误。


他不仅要伺候好什么都不懂的胡建林,含泪替他干活,还要想尽办法瞒住错调的事。


因为深谙职场玩法的他明白,一旦事情暴露,最后背锅的只能是没做错事的自己。


白客饰演的马杰(图/《年会不能停》)


尽管马杰不满、委屈,但成年人的世界好像就是这样。


累死累活的是自己,功劳却都是领导的;出了问题,被推上前顶黑锅的也是自己。


谁都不想过每天看领导眼色、夹着尾巴做人的生活。


但现实格外沉重,房贷车贷谁来还?孩子学费谁来出?家谁来养?


成年人的世界,都在各自的苦海里苦苦挣扎。


但就像那句话所说:


你赚的工资除了包括你实际做的工作,还包括了你需要受的委屈、不公平待遇。”


受伤在所难免,唯有吞下委屈,熬过去,才能挣到你想要的钱。


3

不会“吃苦”的人,到最后都是在瞎忙


职场上有一种人,被称为“蒙眼拉磨的驴”。


他们干的活、吃的苦不比人少,但好几年过去了,还是不升不降,在原地打转。


马杰就是这样的人,混迹职场多年,每天都自愿加班,却依旧不得重用。


他看似兢兢业业,实则都在无效“吃苦”。



每天做重复简单的工作,工作上只求得过且过不犯错,却不去思考如何才能突破现状……


事实证明,吃再多这种苦,都只是瞎忙一场。


不仅得不到任何改变,反而消耗自己的精力。


所以呀,与其盲目吃苦,自毁人生,倒不如吃该吃的苦,向上扎根。


工作上,主动发现问题,用全局视角解决问题;


闲暇时,去看书、看展、学技能,专注精进自己。


或许眼前比不上刷短视频来得快乐,但长久来看,这些苦会变成让你脱胎换骨的养料。


4

电影外的世界,普通人没有说辞职就辞职的底气


影片中,“关系户”胡建林、社畜马杰和外包工潘怡然三人组成“复仇者联盟”,决定在年会上揭发企业的内部腐败。



被徐总发现后,他给三人开出了梦寐以求的条件:


给胡建林150万的年薪,让马杰升职加薪,让潘怡然外包转正。


面对如此丰厚的条件,他们却纷纷选择拒绝,甚至做好了被辞退的打算。


有主角光环的他们,在年会上成功揭露了徐总的真面目。


不仅没被辞退,还都获得了美好的结局。


不可否认的是,电影很爽,做到了打工人不敢做的事。


但回归现实,谁又有说辞职就辞职的底气呢?


成年人的世界里,要为自己的选择买单。


就像日剧《杀人偏差值70》里面那句话一样:“人生要自己选择,由此产生的责任也自己承担,这才叫活着。”


如果想要辞职,你必须要问问自己,离开了这里,会变得更好吗?


如果没有,那就老老实实上班,为自己积攒离开的底气。


5

裁员背景下,能拯救你的只有自己


前段时间,谷歌被曝出将裁员3万员工。


消息一出,人人自危。


近几年真的太不安稳了,先是国企员工被裁、公务员缩招降薪,紧接着,大厂又裁员不断。


越来越多的人明白,在裁员热的背景下,没有人能全身而退。


而解决困境的最好方法,就是直面恐惧。


害怕裁员,那就做好两手准备,提前规划出路:


一方面,好好工作,积累自身实力;另一方面,准备好简历,找好下家公司。


离开也好,留下也罢,想要出路,靠的只能是自己。


这世上,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也从来没有什么稳定的工作。


而一个人的底气,就是他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你想不被时代抛弃,就要让自己变得强大,变得无可替代


6

电影里的职场童话,千万别当真


胡建林的经历,何尝不是打工人的一场童话幻想?


因为一纸错误的调任令,他从标准件厂阴差阳错下被调入集团总部。


尽管他对HR工作一无所知,但几个月时间,便从技术员变成高管。


得知真相后,他先是瓦解企业内部贪腐势力,又在年会上充当打工人嘴替。


闹完这么一轮,不仅没被辞退,还能回归工厂担任副厂长,引领技术革新。




但现实真的会这样吗?


什么都不会的人,可能坐不稳办公室的板凳;年过四十的人,可能大部分都被加入裁员大军。


所以,电影本身就是一个童话。


它帮现实中的打工人发疯、做梦,又落回现实。


童话当然没能照顾所有现实的问题。


毕竟,美梦一场后,我们依旧是万千打工人中的一员。


7

出发太久,别忘了初心


因为没有985文凭,潘怡然只能通过外包公司来到这里。


本想凭实力转正,没想到等她的是三年又三年。


认清现实后,她就像个局外人一样,在一旁清醒地看着一切的发生。


电影的最后,潘怡然做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决定:


放弃来之不易的转正名额,重新拾起自己的歌手梦。



庄达菲饰演潘怡然(图/《年会不能停》)


或许对她来说,找回自己更重要。


最后,她在舞台上边弹边唱:


“在这个无人问津的夜,你是否还记得自己曾快乐,快乐地站在山顶呐喊,日出多值得。”


是啊,我们走了太远太久,以至于忘记自己是为了什么出发。


兜兜转转后,才记起最初的梦想。


所以,生活再忙碌,也要抽空看一下落日和夕阳,回忆来时的自己。


写在最后


网上有一句热评:


“虚构与现实重合度高达99%,还差1%没对齐的颗粒度是理想主义。”


在电影里狂欢之后,我们依然要回到现实中去。


那些溜须拍马、偷奸耍滑的人,或许依旧混得风生水起;而那些兢兢业业、努力工作的人,可能还是过得灰头士脸。


就像电影中徐总说的那句:“时代的车轮开过去,总会有人在车轮底下,增加摩擦力。”


或许这才是电影想要告诉我们的真相。


但无论你此刻是正在咬紧牙关,还是选择去看看外面的风景。


都能在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旧热爱这个真实的世界,热爱勇敢坚强的自己。


-THE END-


●本文为MBA智库原创首发,转载请联系我们。作季小念,一个想要当主编的女同学!图源:电影《年会不能停》。MBA智库——管理者专业学习成长平台,兼具热点与干货,顶尖管理知识、进阶职场指南。APP、头条号、微博@MBA智库。


//

拜托星标MBA智库才能每天看到文章哦!




MBA智库好文精选:

 “我20多岁,没坐过高铁也不会点咖啡”:央视报道的这个网红,越多越好!
 12年前,那个卖肾买苹果手机的17岁年轻人,现在怎么样了?
 看完《天道》,才明白人生最好的过法:不逞强,懂示弱,少争辩
 “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定律”:真正的高手,都有这种底层思维

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