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位
空间入驻
小程序

看了巴菲特存钱法则,我顿悟如何养成“易富体质”

2023-08-31
文章转载自"MBA智库"


/洞见yangtuo    编辑/MBA智库琉琉


《华盛顿邮报》前董事长葛兰姆女士曾说:巴菲特是我见过最吝啬的人。


比尔·盖茨也吐槽:巴菲特请我吃麦当劳,竟然掏出了代金券。


对此,巴菲特欣然接受。


他曾在给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他和他的投资人,都是永久储蓄者。


极致省钱、持续赚钱、坚持存钱,是他践行一生的致富习惯,也是他养成“易富体质”的秘密。



1

第一阶段:省钱,拒绝超前消费


2008年,巴菲特取代比尔·盖茨成为新一轮全球首富时,有媒体向他表示祝贺。


他却幽默道:“如果你想知道我为什么能超过比尔·盖茨,我可以告诉你,是因为我花得少,这是对我节俭的一种奖赏。”


虽是一种自谦,但纵观巴菲特一生,他却从未有过超前消费。


他不借钱投资,也不过度消费。


他曾在圣母大学演讲时说:“我一生中从未借过大笔钱。从来没有,以后也不会。”


很多富豪坐拥多处豪宅,收藏系列名车。


巴菲特却只有一处房产,位于他的老家奥马哈市,已经居住了60多年。


只有一辆凯迪拉克,用了8年,实在不能开,才换新车。


他不会为名牌奢侈品一掷千金。


他衣着朴素,周末出门,通常是一件简单的T恤衫。


西服挑选的也是最保守的款式,因为这样就不需要额外购买很多领带进行搭配。


所用的智能机,是2020年才买的,此前很多年,他用的是20美元的翻盖手机。


这就是巴菲特的省钱法,绝不提前消费。


但反观我们身边,充满了太多诱惑。


有人看到限量版的包包,便忍不住剁手;有人看到新出的电子产品,就忍不住消费;


更别说直播间的打折商品,奶茶店的促销活动……


到处都是消费陷阱、拿铁因子,想要省下钱,真的太难了。


但巴菲特有句话,我特别认同。


“不要先消费后储蓄,而是花储蓄后剩下的。” 


超前消费最根本的原因,是包里还有钱。


如果你每天的花销是20元,当你包里还有200元时,你便不会克制自己。


但如果你全身上下只有100块,可还有半个月才发工资时,你便不敢提前透支。


一个人钱包里的额度,往往就是他的消费态度。


学会给自己的消费限额,每月只花固定的钱,便能省下不少钱。


你要相信,世上没有那么多一夜暴富,每个富人,都是从省钱开始发家的。




2

第二阶段:赚钱,提升自己赚钱的能力


巴菲特12岁时,便展现出了投资天赋。


他发现自己对数字和金融很感兴趣,于是大量阅读这类书籍。


大学毕业时,他已有过多次投资成功的经历。


按照原有经验,只要一直做下去,他就能赚到不少钱。


但他却选择了进一步精进自己。


他申请了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生,拜当时最著名的价值投资者格雷厄姆为师。


在此期间,巴菲特不断积累经验,完善投资体系,还未毕业时,他的资金年增长率就超过了61%。


可此时巴菲特身上,也有一个巨大缺点——社交困难:


“我是个社交低能儿,我很害怕发表公开演讲。”


但他更明白,有时候他必须在人前发言,这对他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


于是,他两次前往纽约,学习卡耐基的公开演讲课。


得益于这门课,当他回奥马哈兼任老师时,能够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


即便后来面对五万多人的股东大会,他也能应付自如。


这就是巴菲特的赚钱法,提升自己的赚钱能力。


作家松浦弥太郎年轻时,只是一个初中学历的工地小工。


但他发现自己喜欢读书和随手记录。


于是他每天看书看电影,并写下自己的感悟。


怕自己因繁重工作没有多余精力,他又开始每日跑步锻炼,提升自己的精气神。


就这样,当工友们还在工地奔波时,他已凭着积累的知识,成为著名编辑、作家。


巴菲特说:“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个人的才华都不会受到通胀的压力。”


让自己值钱,就是在赚钱。


硅谷顶级投资人纳瓦尔也曾提出过一个致富理念:


致富最重要的技能是找到天赋所在,成为终身学习者。


当你不断在擅长的领域深耕,成为其中佼佼者时,你便能赚到这个领域大部分的钱。





3

第三阶段:存钱,坚持复利思维


1939年冬天,巴菲特和妹妹在院子里玩雪。


巴菲特用手接着雪花,把雪花一起揉成雪球。


雪球变大后,他推着雪球慢慢滚动,每推一下,雪球就会沾上更多的雪,变得越来越大。


这就是滚雪球思维:当下的每片雪花,都是未来雪球变大的基石。


而巴菲特也一直是“滚雪球思维”的忠实实践者。


巴菲特17岁时,就开始把钱存到弹子机上。


他花25美元买了一个二手弹子机,并说服理发店老板把它放在店里供顾客消费,两人进行利润分成。


随后,他又邀请伙伴丹利入伙,负责弹子机日常维修。


第一个星期,除去工资和分成,他就净赚了25美元。


于是他用这笔钱买了第二台弹子机,如法炮制放入第二家理发店。


最后,他在镇上七八家理发店都放上弹子机,每周收益近200美元。


后来,巴菲特从事股票投资,也会将每年的股票分红收益再次投入股票中,获取更多收益。


52岁时,巴菲特的身价只有3.76亿美元,但此后,他的资产开始指数级增长。


在他845亿美元净资产中,有841亿美元都是52岁后赚到的。


这就是复利的力量。


如果巴菲特把第一次的25美元花掉了,那他便不会有后来每周200美元的收益;


如果他每次都将股票分红装进自己的口袋,那他也不可能有845亿美元的资产。


但在巴菲特眼里,现在的一美元,便是以后的十美元、百美元。


可生活中,却少有人明白这个道理。


有人把钱放在身边有潜力的项目上,结果前几年收益甚微,就草草撤资;


有人强制自己储蓄,结果存了几个月发现还不如别人一个月的工资,就干脆放弃。


但量变到质变,不仅需要量,更需要时间。


有些事,或许一两天看不到结果,但在时间的复利下,它定会给你带来丰厚回报。

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曾问过巴菲特一个问题:


你的投资策略实在太简单了,为什么没有人复制你呢?


巴菲特的回答很简单:因为很少有人愿意慢慢变富。


养成易富体质,本质就是易富习惯的慢慢积累。


一直用正确的方法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成为富人,只是时间问题。


点个在看,与朋友们共勉。


-THE END-


 :洞见yangtuo。洞见(DJ00123987)旗下专栏作家。洞见,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1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图源:图虫创意。MBA智库(mbalib)经授权发布本文,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

拜托星标MBA智库才能每天看到文章哦!





MBA智库好文精选:

 “我20多岁,没坐过高铁也不会点咖啡”:央视报道的这个网红,越多越好!
 12年前,那个卖肾买苹果手机的17岁年轻人,现在怎么样了?
 看完《天道》,才明白人生最好的过法:不逞强,懂示弱,少争辩
 “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定律”:真正的高手,都有这种底层思维

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