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位
空间入驻
小程序

“婆婆把我喂奶视频发到群里”上热搜:你毫无界限的样子,真丑

2023-07-03
文章转载自"MBA智库"

文/脆皮先生    编辑/MBA智库琉


1


如果你是一个新手妈妈,正焦虑于如何适应这个新角色。


有一天,却突然在家族群看到自己的喂奶视频,会是什么感受?


想象一下,就是让人窒息的节奏。


可这不是什么奇葩家庭剧的情节,而是一位网友刚刚经历的“恐怖”。

‍‍‍‍‍

生孩子的当天,婆婆不知道什么时候录了一段自己喂奶的视频。

然后一声不吭,就把视频发到了家族群。


视频角度把网友的身体隐私,暴露无遗。


家族群里,无疑还有很多男性成员。‍‍‍‍‍‍‍‍‍‍

         


因为是剖腹产,网友坦言,那天真的没有力气骂婆婆了。


也没办法下床干架,但现在每次想起来,都觉得这个事自己能记一辈子。


刚成为一个母亲。

毫无分寸的婆婆,就让她心里多了一道再难治愈的阴影。



孕妇首先是一个人,妈妈首先是一个女人。


她可以突然变得强大,可以努力去适应新的开始。


可当婆婆毫不避讳把她的喂奶视频发到家族群里时,显然忘记了把她当成一个正常人对待。


忘了她也有隐私,她也有尊严,她也需要被尊重。


翻开下面的评论,不是一个人,是许多妈妈在狼狈不堪,在精疲力尽时还要遭受的来自至亲的折磨。


他们手握“我们是一家人”,“你又不是小姑娘了”的免罪金牌。

‍‍

喂奶时,公公直接推门而入。


全家兴奋,把儿媳没穿衣服的视频发到网上。



人与人之间,永远需要界限与距离。


正如周国平所说,“分寸感是成熟的爱的标志,它懂得尊重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


这个距离,不是要把对方推开。


恰恰相反,它是对于对方作为独立人格的一份尊重。

分寸感缺失,是人际交往的大忌。


但我们时常忘了,这个规则在家庭之中,在父母与孩子之间,也不例外。


任何关系无论多亲密,但凡界限消失,但凡有一个成员总是毫无分寸,就会不知不觉让隔阂横生。


让一个家庭矛盾长久累积,最后陷入僵局。


即使出于善意,一个没有界限感的父母,也可能毁掉子女一生的幸福。



2

看过一句话:“爱孩子是一种本能,尊重孩子是一种教养”。


深以为然。


缠绕许多为人父母的一个“恶疾”,便是以爱之名,行无语之事。


这几天,惹怒全网的除了上面那个毫无分寸的婆婆,还有一个不知道“尊重”二字怎么写的妈妈。



四川泸州,女儿刚从外面回来,就看到了让自己崩溃的一幕。

‍‍‍‍‍‍‍

自己的个人档案袋,竟然被妈妈私自拆开了。

女孩气的又哭又吼,从视频都能看出她当时的焦急无措。


这个妈妈却转头把视频发到网上,不忘阴阳怪气:


“无意拆了大小姐档案袋,急的哭起来了,吓得小的站着不敢动”。



这便是一个母亲犯了错之后的态度。


对档案袋上,“严禁私自拆开”视而不见。


轻飘飘一句,“我又不晓得”。

岂不知因为自己手欠,差点毁了女儿一生。


个人档案袋里面,装的是一个学生的毕业登记表,成绩单,在校的所有经历……‍‍‍‍‍


一旦私自拆开,真实性和有效性便不被认可。


孩子以后考研、考公,找工作,都是会被影响,甚至直接刷掉的。



比无知更可怕的,是对孩子隐私严重的窥探欲,是永远学不会对孩子的尊重。

‍‍‍‍‍‍‍‍‍‍‍‍‍‍‍

一位心理学专家曾一针见血:

‍‍‍

“中国父母跟孩子的最大矛盾,就是边界感不清晰。”


什么都想管,什么都要过自己的手。


可这在孩子眼中,不是爱,而是不信任。


不是关心,而是伤害。



3

一个没有边界感的家庭,到底有多可怕?


大概是从小自己的日记本,就被父母偷翻的恐惧。


大概是从小到大,父母永远不敲门就直入的阴影。

曾有一个意想不到的话题,冲上热搜:没有锁的门有多窒息。


1.3亿的阅读,近万人的讨论,背后都是明明在自己家里,却没有个人空间,没有自由的压抑共鸣。

一个女孩,她高中时期住的房间,父母把锁给卸了。



她受不了,只能搬到了另一个房间。


可当她把镜头对准自己现在住的房间,上面依然是门锁被撬掉的痕迹。


而今年,她已经大四了。


她早已经成年,她已经有了自己的人生。


但她的新年,依然只有一个简单的愿望:拥有一间自己的,上锁的房间。


可我们都知道,她需要的不是锁,而是家人的尊重。


会敲门的父母,不需要那扇反锁的门。

‍‍‍‍‍‍

没有边界感的父母,再多的锁,也隔离不开他们控制的欲望。


当他们用斧子劈开孩子的门,也夺走了孩子的光。


当他们打开孩子的日记,也失去了孩子的信任。



永远不要把“你有什么东西我不知道”,作为不尊重孩子的借口。


永远不要用“我都是为了你好”,作为自己越界的理由。

任何一段关系,因为边界感缺失,都会生出无限烦恼和内耗。


唯有亲疏有度,方能久处不厌。



4


真正好的教养,离不开边界感。


父母最高级的修养,抛不开分寸感。

边界与分寸,皆是一个家庭和谐幸福的基础。

‍‍‍

那些让人羡慕的家庭,是怎样的相处模式?

‍‍‍

我见过来自一个婆婆最好的分寸感。


女儿额前的头发有些挡眼睛,婆婆给剪短了一些。

‍‍

事后,婆婆特意发来微信,给儿媳说明了情况。


因为彼此尊重,她们之间的相处,少了隔阂,多了舒服。

‍‍‍‍‍


我见过来自一个母亲最好的边界感。

心理学专家李茜,讲过自己和儿子一家的故事。


儿子就在自己家楼上住,但她想去儿子家时,一定会提前发个短信。

‍‍

她永远不会招呼不打,指纹一按就直接闯进去。



一个懂分寸,知边界的人,第一时间会考虑别人舒不舒服,而不是自己痛不痛快。

哪怕,那个人是自己的儿子。

著名主持人杨澜,在处理和孩子的关系上,一如既往清醒而通透。


“我跟孩子有一个默契就是,进他们的房间先敲门,经得他们的同意。而且平时,不翻动他们的物品或查看他们的手机。”


爱孩子,第一步需要学会的是尊重孩子。


这样的尊重反而会形成一个正向循环:


让孩子更自律,也养成尊重别人的习惯。


有时候我们习惯性对孩子各种干涉。


固执地以为紧抓不放才是对他们好。


可事实永远是,学会放手,懂得回避,进退得宜,各归其位,才是真正的爱,才是明智之举。


为人父母,不让边界逾线,不让分寸乱套,才能牢牢守住一个家庭基本的和谐与幸福。


-THE END-


● 作者脆皮先生。一枚新晋奶爸,创业公司高管。曾花3个月时间复习,考上985高校硕士,成绩全国前三。工作13个月,即成集团公司年薪最高员工。去过很多城市,也曾在路边练摊。现在只想和你说最真的话,持续成长,不断精进。本文来源:脆皮先生(ID:cpxs2009)。MBA智库(mbalib)经授权发布本文,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

拜托星标MBA智库才能每天看到文章哦!




MBA智库好文精选:

 “我20多岁,没坐过高铁也不会点咖啡”:央视报道的这个网红,越多越好!
 12年前,那个卖肾买苹果手机的17岁年轻人,现在怎么样了?
 看完《天道》,才明白人生最好的过法:不逞强,懂示弱,少争辩
 “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定律”:真正的高手,都有这种底层思维

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