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位
空间入驻
小程序

上海某出租屋里最“难堪”的一幕,暴露出多少“新型不孝”人群

2023-07-02
文章转载自"MBA智库"

文/小椰子    编辑/MBA智库琉

01


最近,有这样一则帖子火了,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有人晒出了自己在杭州租房时找到的一处房源,让他大开眼界。




房间里安装了一个狭窄的玻璃浴室,只够单人进去冲个凉的,连马桶也没有。


窗外就是一览无余的农田,有情调的租客,还可以边洗澡边欣赏窗外的自然美景。


评论区里,有上海人晒出了自己见过的更炸裂的租房:马桶居然安装在卧室的柜子里。




想要上厕所还得先关紧柜门,好担心拉个屎会不会窒息在里面。




另一个上海人激情开麦了,在中介那里曾看到过这样的房源:




一层透明玻璃直接隔着厕所和厨房,难以想象在里面坐马桶上的人,和在外面做饭的人,要是不小心对视了怎么办,还能拉得顺畅么。




上海的二房东确实是有点才能在身上的,之间就有中介分享过一套5平米的loft公寓。




狭小到令人喘不过气的空间里,卧室、厨房、卫生间、洗衣机热水器应有尽有。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就是有点担心,原本就小的空间,还挤满了各种家电,会不会更压抑了。


不仅是上海,你会看到,每个大城市里,都有像这样令人难堪的出租屋,租金还都不便宜:


浙江2300一个月的出租屋,洗手间是这样的:




浴缸直接占据了所有地面空间,你想进去上个厕所还得先进浴缸。




深圳3180一个月的出租屋,马桶直接孤零零地放在了房间里,有点当代行为艺术内味儿了。




湖北一个出租屋,蹲厕直接就是安装在了床旁边,半夜想上厕所倒是很方便了。




还有这样的:马桶被放在了阳台上,没有任何遮挡物,多少也是有点离谱。




江苏一个出租屋,马桶也是被悄咪咪地装在了房间的角落里,上演一出《隐秘的角落》。




有人在看完了评论区里的这些奇葩出租屋后,不由感慨一句:




“这些房东良心不会痛吗?真的要是我孩子租这种房子住我得心疼死。”


但事实上,很多家长根本不知道,自己那正在一二线城市打拼的孩子,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02


最近热搜上就挂着这样一个词:新型不孝。


指的是有些身处农村或小城镇的父母,以为孩子在大城市工作是挖金子。


自己辛苦大半辈子,终于等到孩子走进社会赚钱,就等着孩子衣锦还乡、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了。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自己那没有背景的孩子,上班要看领导脸色,租房要看房东脸色。


工作往往榨干了他们的全部精力,却攒不下什么钱。


于是父母就会感到失望:我们辛苦把你养大,你却不懂得尽孝。


所以现在很多人,一边要治愈自己,一边还要和父母和解。



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割裂,加剧了家庭矛盾,又让孩子活在不被理解的痛苦之中:




“他们觉得孩子是去大城市做精英,实际上跟十几年前去工厂打工没啥区别。”


“最近深有体会,我妈说你爸都累一天了,哪像你坐办公室的。”




“我妈以为我工作包吃住,每月拿多少存多少,一分钱都不用花,大把大把存款。”




“但凡情非得已两个月没转钱,就问我:你怎么回事啊?是不是想自己给自己打算啊?我白养你了。”


你会看到,社交平台上,很多在大城市漂泊的孩子都晒出了自己和家人的聊天记录:


有工资4千多,每个月打2000块钱回家,却还要被父母责怪的,没人关心过她在外面累不累。




有今年刚毕业,一个月工资4000-4500,房租1200,每个月被家人要求给家里交3000块钱的。




爸爸还跟她说,工作了肯定要交的,不然就是翅膀硬了不听话。


有刚踏入社会一个月,工资不高,却被家里人催着要交伙食费、生活费,不交就是自私。




03


在父母的观念里,不晒太阳不流汗的工作,都不叫累,坐办公室有什么好矫情的?


在大城市里不用付房租、水电、交通费,不用应付社交聚餐,孩子每个月拿点钱孝顺家里也是应该的吧?


但事实上,很多生活在大城市的年轻人们,每天跟人合租在狭窄的出租屋里,挤着拥挤的地铁或公交车去上班。



3500的工资,却被老板要求要24小时待命。





公司还要监控你的“排泄时间”,对带薪拉屎进行风险预估。




下班后好像被抽干了所有力气,最想做的事就是躺在床上,麻木地玩手机,以短暂逃离现实的压力。




就像作家乔治·卡林所说:


“很多年轻人总在奔波,却不清楚奔波究竟为了什么。


有些人的诉求高于自身价值,有些则因为社会压力和父母期望而活得很累。


在奔波的过程中,有些人的思考能力已经开始退化,像是被生活牵着走,完全不知道‘我为什么要这样活着。’”


这一届年轻人,确实有着自己的苦楚与心酸。


04


别让“新型不孝”的罪名,寒了父母与子女彼此的心。2条建议,椰子想要送给你:


①运用乔哈里视窗,与父母进行沟通。


心理学上,有个非常重要的沟通工具,叫乔哈里视窗,它把人与人交流的信息分为四个区域:




开放区:交流双方都知道的信息;


隐藏区:只有自己知道而他人不知道的信息;


盲区:自己不知道但对方可能知道的信息;


未知区:彼此都不知道的信息。


与父母的交流出现矛盾,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就在于彼此之间缺乏真正的了解。




因此,可以通过自我表露、揭露隐藏区,让父母了解到自己也有很多不易之处;


让父母说出他们的想法,减少自己对父母有误解的盲区;


共同探究双方都不知道的未知区,努力将其转化为开放区,达成彼此之间的共识。


②接受人生的缺憾,珍惜平凡生活中的小确幸。


最近的社交平台上,流行着这样一个话题:爱自己的一百种方式。




点进去一看,很多人都分享了自己平平无奇的日常中,闪闪发光的小彩蛋。


比如:给自己买一个巨无霸冰淇淋;


买一把喜欢的雨伞,并确保不要再丢了;


买一个超大号开心果形状的甜品;


和喜欢的小动物做一次互动;


去听一次演唱会,跟偶像见面;


尝试做一次新发型;


去逗逗我最爱的朋友......


我们很容易陷进与他人对比的漩涡里,羡慕着家境好、头脑好、优秀、运气又好的人。


但事实上,每个人都只不过是宇宙的微尘,没必要被焦虑裹挟着,去过一种渴望被世俗认可的人生。


很喜欢一段话:“未必有所成才算活着,只喜欢看天空、散步、吃披萨的人生也很好。


我来这世界,只是为了看花怎么开,水怎么流,太阳怎么升起,夕阳何时落下。


经历有趣的事,遇见难忘的人。”


共勉。


-THE END-


● 作者小椰子。用独特视角解读社会事件的小椰子,个人成长领域作家,b站知名up主,全网粉丝量破100万,陪你每天一起认知升级。公众号:小椰子专栏(ID:xiaoyezizhuanlan),欢迎关注。MBA智库(mbalib)经授权发布本文,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

拜托星标MBA智库才能每天看到文章哦!




MBA智库好文精选:

 “我20多岁,没坐过高铁也不会点咖啡”:央视报道的这个网红,越多越好!
 12年前,那个卖肾买苹果手机的17岁年轻人,现在怎么样了?
 看完《天道》,才明白人生最好的过法:不逞强,懂示弱,少争辩
 “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定律”:真正的高手,都有这种底层思维

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