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位
空间入驻
小程序

这玩意儿,比智商和情商更重要

2023-06-11
文章转载自"MBA智库"

良大   编辑/MBA智库琉琉

1

最近听说到一个新词:“信商”。


意思就是识别信息真伪的能力。

这种能力,比智商、情商更重要。智商不够,可以找人合作;情商不行,可以努力提升。

如果对信息失去了识别能力,一开始就是错的,越努力奔跑,离正确就越远。

躲不开的镰刀,踩不完的坑,损失了机会,认知能力也提高不了。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的信息,有相当一部分是虚假的。

首先,人文方面的东西最容易掺假。

比如历史,我们从小听到的故事,很多都是假的。

那些正史流传下来的典故,很多也是被刻意美化过的,一些真实的东西,却没有流传下来。

再比如心理学,很多实验都不具有可重复性,因此实验结果也很值得怀疑。

其次,有些反常识的言论,也很难让你分辨。

比如说,地球是圆的,这是公认的真理吧。

但是,有人会问:“你去过外太空看过地球的形状吗?”

你可以说在电视上看过。

对方会说:“你又没亲眼看过,那都是导演设计出来的。”

你此时怎么回答呢?

不开玩笑,这世界仍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地球不是圆的。

最后,铺天盖地的信息让我们迷失。

从来没有哪个时代会有这样的困惑,信息在任何年代都是匮乏的,唯独在此时此处却泛滥成灾。

人的想象力被信息填满,人的认知能力不停地被信息冲刷。

“当谎言说一万次,也成真相”这句寓言,正在自我实现。

《切尔诺贝利》


2

怎么提升自己的信商呢?

我有3个减法和3个加法,供你参考。

减法1:防止群体定义

刘慈欣的《三体》有一个耐人寻味的桥段:

三体人到达地球要400年,但是三体人派出一个叫“智子”的东西,可以穿越时空,迅速到达地球。

因此,人类也就知道了三体人的存在。

结果,还没等到三体人来,地球人基本就已经瓦解了。

为什么呢?

因为,当人类发现三体人要入侵地球时,就分成了两个派别:

一个是拯救派,另一个是降临派;

于是两派势不两立,坚决要搞死对方。

你看,“外星人出现”,只是一个信息。

还没真实发生,就把人类搞崩溃了。

我们太喜欢站队分派别,只要你抛出一个有争议的话题,自然就会分成两队,互相厮杀。

所以,要警惕容易让你对号入座的信息,也要提防刻意区分“我”和“你”的论调。

你首先是独立的个体,然后才是群体中的一员。

《欢乐颂》


减法2:防止符号化

美剧《最响亮的声音》,讲的是“福克斯新闻网”前CEO罗杰·艾尔斯的生平。

影片展现了,媒体是如何通过信息和符号来操纵民众意识的。

其中一集,是说正值奥巴马竞选时期,罗杰·艾尔斯是个有种族歧视的人,他不喜欢奥巴马。

别的电视台报道奥巴马,都是直接称呼奥巴马,或者称贝拉克·奥巴马。

当“福克斯新闻网”准备这么报导时,罗杰·艾尔斯命令主持人一定要提奥巴马的全名:

贝拉克·侯赛因·奥巴马,要特意把中间名“侯赛因”加上。

为什么?因为“侯赛因”就是个符号。

美国民众一直视萨达姆·侯赛因为恐怖分子,这样就会对奥巴马产生不好的联想。

罗杰·艾尔斯说:

大众都是不会思考的动物,他们只会通过符号产生联想。

他这一招果然奏效,奥巴马的选票急转直下。

最后奥巴马不得不找到罗杰·艾尔斯的老板——新闻集团的默多克。

给了很多好处,才制约住罗杰·艾尔斯,而奥巴马也顺利当选。

符号是信息的胶囊,方便服用,药效很快。

科罗纳啤酒,因为前几个字母和“新冠”相似,销量就跌成狗;

一个好听的股票代码,就能比其他股票多出15%的溢价;

一个身穿白大褂的冒牌专家,就能让你相信一款保健品的神奇疗效;

这些都是符号的作用,潜移默化,但极具杀伤力。

所以,当你基于某种信息而做决策时,你首先要想想,是不是某些符号起了作用。

仅此一点,就能让你少踩很多坑。

《3年A班》


减法3:防止情感主导

如果一个观点或信息,掺杂了很多情感,你就要当心了。

观点的情感浓度越高,就越可能扭曲事实。

一篇文章或者视频可不可信,就看里面有没有在故意激起你的情绪。

人对理性的东西天生不感冒,因为思考和吸收,都要消耗能量。

而对一些情绪化的东西,往往本能化地就会接受,此时情感会占上风,理性会被弱化。

大脑像一个容器,感性和理性永远在争夺占比,感性占优,理性必然处于劣势。

所以,对那些忽悠你情绪的信息或观点,要冷眼旁观,这是一个理性的标志。


3

说完减法,再说加法,我判断信息时,一般会用这3种方法。

1.交叉识别

一个信息或知识,通过多个渠道去交叉验证,这样就会更可靠。

比如,关于人类性格的研究。

希波克拉底在两千年前,就把人类的性格分成四类。

而后来的人格学家无论从心理学,还是脑神经学,或者是遗传学都正面或侧面予以了印证。

而且,根据我个人的实践,也感觉区别不大,那基本上可以说,这种分类是可信的。

这在人文领域非常管用,如果很多现象有一个共同指向,那么这个所指基本是可以相信的。

《老友记》


2.体系认知

这个可以回到地球是圆的问题上。

我们为什么会相信地球是圆的?因为这是一个体系化的结论。

简单讲,你可以把物理想象成一个钟表,内部由很多齿轮构成,每个都不可或缺。

它们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如果任何一个齿轮变成了方的,那这个钟表就不能运作了。

也就是说“地球是圆的”短短一句话,是和千万个物理规律联系在一起的。

比如牛顿三定律、相对论、公转自转......

它们是环环相扣,互相印证的,让你无法证伪。

所以,你要相信那是真的。

当然,我不是想讨论物理学,而是想说明:

一个人的认知也是要体系化的。

比如,我相信科学,所以,我不迷信鬼神,因为这两个系统是不兼容的。

更重要的是,“科学”是我的底层认知,它可以演化出我的行动逻辑。

比如,“概率”属于“科学”,因此我相信概率,这会演化出我的生活态度。

我有一个朋友,每天过得很癫狂。

他说,“明天说不定就会死去,所以把今天当成生命的最后一天来过。”

但是,我却不会这样,因为从概率角度,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74岁。

所以对于我,大概率也会在这个范围中。

因此,我不能把今天当成最后一天来过,我要规划着去过。

这个人生准则其实和地球是圆的一脉相承,因为我信的不是某个现象,而是那个体系。

《智能陷阱》


3.追溯源头

一个信息或知识可不可信,看看它的源头。

我的经验是,一些权威机构或者是正规渠道发布的信息和知识,比较可信。

注意,我只是说“比较”,是比那些小渠道,鸡汤公众号更可信。

另外,“跟人”也是一个不错的原则。

一个人的世界观往往是统一的,所以,一个人的知识输出,往往也是体系化和脉络化的。

如果这样的人可信,你就可以跟随他的观点,错误的概率比较小。

说在最后

总结一下,想成为一个高信商的人,先做3个减法:

1、防止群体定义;

2、防止符号化;

3、防止情感主导;

再做3个加法:

1、交叉认知;

2、体系认知;

3、追溯源头;

最后想说,信息这玩意真的不是越多越好,过载的信息,会给认知增加“噪音”,让你抛弃本来正确的观点。

应了那句老话:

“少即是多。”

-THE END-


● 作者:良大。投资人,商业顾问。大学时开始各种折腾,卖过贺年卡、摆过带鱼摊、倒腾过服装店。毕业后,开过饭店,当过职业打假人,后来进了500强在总部做管理。有一天,脑袋一热,又出来创业,现在做咨询和培训,空闲时写写文章。来源 | 良大(ID:liang_da_shi)MBA智库(mbalib)经授权发布本文,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

拜托星标MBA智库才能每天看到文章哦!





MBA智库好文精选:

 “我20多岁,没坐过高铁也不会点咖啡”:央视报道的这个网红,越多越好!
 日韩千万「下流老人」警钟背后:我们这代人,可能连体面老去都做不到…
 看完《天道》,才明白人生最好的过法:不逞强,懂示弱,少争辩
 “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定律”:真正的高手,都有这种底层思维

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