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注意到一个数据,颇耐人寻味。
去年全国大学毕业生首次突破了1000万,到了1076万。
而全国新生儿数量则恰好相反,“向下”跌破了1000万,到了956万。
这一上一下,正好形成了一个“剪刀差”。
我整理了过去20年大学生和新生儿的人口数量对比图,可以看出这个“剪刀差”的形成过程。
拐点出现在哪里?
2016年。
在这一年之前,新生儿还是远远比大学生多的。
那2016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一年,我国全面放开了二胎政策,当年新生儿数量见顶。
同样是这一年,我国楼市开启了史上最猛的地产牛市,疯狂涨价。结果到了第二年,新生儿数量掉头急转直下,到2022年正式形成“剪刀差”。
而且,可以预计到的是,这个“剪刀差”未来还将不断扩大。
因为到了2023年,全国大学毕业生的规模预计将达到1158万,比2022年还多82万。
另一方面,虽然2023年新生儿数量还没有数据,但按照当前现状来看,估计不会乐观。
所以,未来几年,大学生的数量都将远大于新生儿数量。
可以预见,由这个“剪刀差”带来的影响将会非常深远。
大学生就业难,年轻人就业压力大,这是已经出现很多年的问题,但“剪刀差”出现后会更加明显。
一方面因为人口基数庞大,现存的就业人口本来就多,每年再加入1000多万毕业生竞争,难度可想而知。
另外一方面,不只就业人口数量提升了,就业人口的素质(普遍来说就是学历)也提升了。文凭贬值成了不可扭转的趋势。
对应“文凭贬值”的,就是大学生就业趋向蓝领化。
之前就出现过一个热搜,一本院校毕业生都被招聘去做了前台、服务员、洗碗工等工作。
甚至一个保安的岗位,都有好多985毕业生前来应聘。
说一千道一万,还是大学生实在太多了,市场上却不需要这么多“高素质”大学生。
而且很多大学生直到毕业才知道文凭贬值的事实,这就形成了一种“不好的工作自己看不上,好的工作又看不上自己”的恶性循环。
大学生们的家长更是哭笑不得,当年花费巨额资金和十几年的精力把孩子送进大学,毕业后却发现他们要和那些高中就毕业的孩子一样去拧螺丝,一下真的很难面对这残酷的社会现实。
我之前也讲过,现在出现了一种现象:985毕业生回家当全职儿女。年轻人会觉得,既然外面发的工资还不够父母请保姆的,不如跳过中间商,直接回家当保姆。
但“全职儿女”也只能当个暂时的解决方案,等到父母这一辈老去时,资金链就会面临断裂的风险,大批年轻人还是要重回就业市场找工作。
所以,未来年轻人就业难会是很多发展问题中的核心问题。
当新生儿越来越少之后,幼儿园数量就显得过剩了。
现在随手一搜,就能看到不少关于“幼儿园关停、倒闭”的新闻。
比如去年10月,天津一家幼儿园通知家长暂缓入园,之后就正式停止运营了。
还有去年12月,广州一家经营了30多年的幼儿园,在还有300多名学生的情况下,因为资金和后续生源不足,也无奈关闭。
其实,不止是幼儿园,未来小学、中学、包括大学,同样会迎来一波合并潮或者关闭潮。
一方面,最近这些年中国的高校数量急剧增加,根据教育部的数据,在过去10年中,高校数量增长了68%,已经达到了3013所。
按照现在这个人口增速,幼儿园、小学、初高中的教育人口占比会逐步下降,大学招生生源一定会受到影响。而且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就算所有出生的孩子能100%考上大学,还是有很多大学招不满人。
当然,好的大学招生还是没问题,第一波受影响的高校一定是高职院校,或者民办高校。
未来十几年,这些大学肯定是要有一些关停的,有一些要合并整合的。
当然,这个趋势也会带来一些好处。
比如,以前进不去的幼儿园能进了,上不去的大学也能上了。
我之前在文章《幼儿园空荡荡》中讲过身边的一个真事,我的同事老杨,他的孩子捡漏上了一个央企机关幼儿园,要知道这个幼儿园往年只招收单位内部的孩子,如今因为招生难,不得不开了口子。
这十几年中国买房的主力人群是谁?是等着结婚的80后、90后。
买一套房基本要耗光家里的“6个钱包”,不过好在这代人的父母向来舍得给孩子花钱。
但以后,孩子少了,接盘侠也越来越少了。
更何况,按照如今大学生毕业进工厂拧螺丝的收入,养活自己可能没有问题,但面对高高在上的房价和天价的生育教育压力,恐怕结婚生子的愿望就会变成奢望。
当然,大城市核心圈的房价,是个例外。
因为从长期来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剧,大城市依旧会有大量人口流入,尤其是大量富人流入,房子的供需关系依旧很紧张。
大城市的房子,尤其是核心地段的房子,不能单纯看做是房子,而是一种稀缺的“投资品”。
与此同时,这也会导致一种效应——资源集中效应:大城市虹吸各种资源,财富会越来越向少数人集中……
与此同时,不同等级之间的财富分化也会越来越严重。
比如鹤岗这类小城市,房价和大城市会有着天壤之别。
而且这只是小城市VS大城市的财富分化,还有城市VS农村的分化、有房家庭VS租房家庭的分化、多房家庭VS一房家庭的分化……等等。
总之,新出生人口会影响房市的整体走向,而房市作为家庭财富的压舱石,将会导致整个财富的重新分配。
这些年,新生人口减少,给我国带来最重大的影响就是人口结构的变化。
首先,是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到来。
我国的老龄化,正在像洪水猛兽般扑面而来。预计到2050年,每三个人里就有一个60岁以上的老人......
再就是,意味着我们长达几十年人口红利的消失。
过去几十年我国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庞大“人口红利”带来的竞争优势,让我们的制造业脱颖而出,依靠着低廉的成本抢占国际市场。
现如今,“人口红利”的消失已经有了一丝苗头,比如前段时间很火的“制造企业外迁”事件,因为用工成本的提升,有一些国内工厂已经开始向东南亚转移。
不过,这倒也并不一定是坏事。
毕竟,虽然从宏观上看,“人口红利”是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但从微观个体来看,谁都不想成为价格低廉的“人口红利”,正如有些网友感慨的那样,“小时候天天看到人口红利,长大后发现原来指的是自己”。
以后不能拼“人口红利”了,就要拼“人才红利”,我们不能还是依靠低成本的老路子继续发展。
当然,这就又涉及到改革经济结构的问题了,要从低廉制造业向高智造、高科技行业转型,任重道远。
所以你看,人口结构的变化可以说是一个国家最根本的变化,它牵涉的是整个经济和发展模式的变革。
现在再回过头看那个“剪刀差”,你会发现,它引起的问题都是我们社会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
▼
当然,并不是只有我国面临着人口“剪刀差”的问题。
这些年来,很多国家,尤其是那些老牌发达国家,基本都经过这种人口模式的变化,比如日本,它过去几十年走过的道路,面临的问题,很多都对我们有前车之鉴。
日本在经过一段高速发展后,经济泡沫破裂,楼市崩盘,更可怕的是日本生孩子的速度赶不上人口死亡的速度,生育率逐年降低,已经快步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劳动的年轻人既要为自己谋生,又要承担整个社会养老的责任,于是出现了“hikikomori”现象,就是我们熟悉的“躺平”,不工作,不交友,不消费,不结婚,从此日本也失去了高速发展的动力。
面对前车之鉴,我们已经在做一些措施,比如鼓励二胎政策后,各地都在加大生育补贴。
图源:网络
比如,有些地方已经开始对幼儿园、大学等教学机构进行精简。
当然,最根本的解决办法还是要发展经济,向科技创新、高端制造的领域前进,做大蛋糕,扩大就业市场,给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才能消除无尽的内卷。
不过因为我们是人口大国,面临的情况远比日本等国家要更复杂、也更棘手。
但该来的总会来,面对困境,我们不能只是唉声叹气,而是要未雨绸缪,寻求出路。
“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既然剪刀差已经来了,我们总不能被它杀死,迎难而上,勇敢地,用聪明且有效的方式去优化它,改变它,我们的未来才会更有希望。
-THE END-
● 作者:毯叔。有故事的金融老司机,有深度的财富观察家。本文来源于毯叔盘钱(ID:bigmoneyball),懂金融,更懂你,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毯叔看更多好文。MBA智库(mbalib)经授权发布本文,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MBA智库好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