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位
空间入驻
小程序

趁年轻,这3个毛病赶紧改掉

2023-05-26
文章转载自"MBA智库"

  编辑/MBA智库琉琉
1

自尊心太强



自尊心本来是个好东西。


我们常说“自尊自爱”,生而为人,尊严当然得有,但是自尊心太强,也不好。


自尊心太强的第一个表现,是不愿意承认别人的优秀,哪怕是优秀已经得到公认的人。


比如前几天,几个大V跨年演讲。


我在某个群里看到有人问,说吴晓波和罗振宇,哪一个的演讲对你更有启发?


有人回答:都没啥启发。


听到这种话,我一般只好笑着摇头。


如果他只是开玩笑,或者表面上嘴硬一点,私下里认真吸收别人演讲里的精华,那我觉得也没什么。


怕就怕自己没有几把刷子,也不愿意“屈尊”承认别人优秀,向人家学习。


当然了,我知道有人会说:


我就是不喜欢他俩啊!


问题就在这里,真正厉害的人,连自己敌人身上都能学到东西,你就算不喜欢吴和罗,他俩总不是你的敌人吧?


自尊心太强第二个表现:习惯性掩饰错误。


这种一般在职场,比如我曾经有个下属,他犯了什么错误,会尽最大努力去弥补,这非常好。


可是,弥补之后当我们复盘回溯,他对自己犯的错,往往一嘴带过,把汇报的重点集中在自己怎么去弥补上面。


原因无非是脸皮薄,自尊心强。


当领导的,其实未必想揪住你的错不放。


但是,你是不是应该首先坦承错误,然后再来说功绩,这样比较好呢?


我有时候也自省,是不是我太凶太强势,让他不敢承认错误?但其他下属也就还好,人家挺不好意思的也完整汇报清楚,没有像他这样的。


久而久之,我也不愿意去帮他指出错误。


这样的人,就很可惜。


他不是为自己的成长而活,而是为自己的自尊心而活。


第三种自尊心太强的表现,就是不承认失败。


你可以理解成掩饰错误的升级版。


一个人做事失败,原因很多。


但如果他尝试过很多事儿,总是失败,那就不是什么天时地利人和的问题,而是行事的风格,手段和方法的问题。


不承认失败;

觉得自己混得还可以;

拿“顺其自然”来安慰自己;

感慨“生不逢时”;

……

这些年我遇到过的失意者,特征出奇一致。


没有实力没有成绩来支撑的自尊心,不光没用,可能还有害。


有时候啊,还得放下自尊,才能轻装上阵。




2

投入时间,不投入心思



我解释一下啥叫“投入时间,不投入心思”。


生活中很多事情,的确是我们不得不去做的,比如这个工作你不喜欢,为了赚钱又不得不上班,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你坐在工位上,心不在焉的做做表格,改改文档,感觉好累啊,时间过得好慢啊,怎么还不吃午饭啊。


这就是投入时间,不投入心思。


这是职场的普遍现象,很奇怪,为什么那么多人投入时间,不投入心思,却不会被发现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大家都一样。


这就是为什么我经常说,要在一个普通的公司的某个部门脱颖而出,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跟你的学历和专业没啥关系。


因为你的对手都太弱了。


他们都习惯性投入时间,不投入心思。


如果你真正花心思在工作上,抠每一个细节,提高你对工作成果的标准,一份普通的工作也可以做出很多花样来。


不光上班时间,你还会忍不住利用业余时间去学习,去钻研,把自己浸泡在工作里,反复尝试,思考,总结。


做的时候,你不会感觉到累。


只有在工作最终完成时,你才会感觉累,而且,时间会过得很快很快。


我认识的几乎每一个优秀的人,他们对待任何一件需要花时间的事,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态度都是认真的,专注的,是一定会花费心思的。


在他们那里,从来就没有什么“我就是打打酱油”,“我随便看看”,“我是吃瓜群众”这种心态。


认识一位年纪大的客户。


本身公司运营得很好;还是另外两家兄弟企业的外聘顾问;还是当地书法协会的成员,写得一手好字;同时还参加当地的登山协会,有非常规律的作息和运动习惯。


我现在甚至觉得,投入心思到一件事上,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因为所谓投入的时间,其实就是你的生命。


不管什么原因,你已经来参与这个事了。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竭尽全力,不费尽心思去做呢?


我猜原因嘛,可能是因为懒,也可能,是因为上面那个“自尊心太强”吧,觉得只要我没有花心思,就可以为自己做得不怎么样,找到开脱的借口。


问题是,别人永远不会想,“他没有做出成绩,只不过是因为没有花心思罢了”。


这个世界,没人在意你的态度,大家都是拿结果出来说话好吗。



3

靠状态做事



我们做事的状态,重不重要?


的确重要。


就拿我写公众号来说吧,状态好的时候,一个半小时能写3000字,敲键盘文思泉涌不费力气不说,还会有一种倾吐的快乐,写出来的东西,基本不需要修改。


状态不好的时候呢?


可能需要一整个早上三四个小时,而且写出来的文字质量,比起状态好时,差的不是一点半点,不光要改,通常还得大改,改的时间搞不好比写的时间还长。


那我会不会每次都等状态好了,再去写?


显然不会。


状态这个东西,很飘忽,如果怀着“我现在状态不好”的想法,推迟完成任务,白白去等状态,最后的结果多半是状态一直来不了。


因为写作这个事儿,很烧脑,很累。


很累,身体就会在潜意识里抵触,状态就更不容易来。


所以,干活儿不能靠状态,反过来,我们要养成只要开始干活儿,状态立马就出现,这种“肌肉记忆”。


去年周杰伦不是出了新专辑吗,我看到有篇文章回顾他成长的经历。


里面有个小故事。


当年周杰伦想出自己的专辑,但大哥吴宗宪不同意,吴对周说,要是你10天之内(也有说一周的)写出来50首歌,我就从里面挑出10首来给你做专辑。


没想到杰伦办到了。


才有了第一张专辑《JAY》的横空出世。


虽然说周杰伦之前写过很多歌,写歌对他来说并不陌生,但是10天写50首,难度也实在太大了点。


幸好他没有“等状态来了再写吧”。


要不然,华语乐坛就没有他这么一号人物,我们也听不到那么多好听的歌了。


我们当然不必成为周杰伦。


不过,如果你想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拔尖,就不要去管什么状态不状态,除非身体健康问题导致的状态不好,其他情况,状态好不好都是自我暗示的结果。


活儿来了,赶紧接住开始干,你干着干着,状态自己就来了。


人就是这样,无论想干什么,总能为自己找到理由。


你心里不想干,就会等状态。


你明白不想干也得干,就会把自己扔进事儿里,时间一长了,状态就成了孙悟空的金箍棒,你想它来,它就来,想它去,它就去。


-THE END-


● 作者:格总。前华为销售;前投资公司总监;《职场的逻辑》书作者;中文互联网最能帮到职场人的写作者之一。微信公众号:格总在人间(ID:I-Gargamel)。图源:图虫创意。MBA智库(mbalib)经授权发布本文,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

拜托星标MBA智库才能每天看到文章哦!





MBA智库好文精选:

 “我20多岁,没坐过高铁也不会点咖啡”:央视报道的这个网红,越多越好!
 日韩千万「下流老人」警钟背后:我们这代人,可能连体面老去都做不到…
 看完《天道》,才明白人生最好的过法:不逞强,懂示弱,少争辩
 “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定律”:真正的高手,都有这种底层思维

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