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位
空间入驻
小程序

月薪2万只花250,90后小伙攒出一套房:存钱上瘾,人间清醒

2023-05-22
文章转载自"MBA智库"

文/飞白   编辑/MBA智库琉琉

1


前不久看到个热搜:月薪1万的同事,一年存了11万。


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在城中村找了一间自建房,租金每月500;


其他开销就是通勤坐地铁,每天去超市夜场捡漏买低价菜;


没有社交也没有娱乐,买一块30元的蛋糕都要内疚好几天……


有人在评论区给她粗略地算了一下:一年平均花1万,一个月834,房租500,交通+生活费300?一天总花销10块钱?



不少人表示,这样没有质量的生活完全失去了意义,一点也羡慕不来。


毕竟手里的钱再怎么攒,也买不起房,不如及时行乐,过得潇洒一些。



但,攒钱真的买不起房么?


有一个90后小伙,月入2万多,每月只花250,攒了一段时间就在杭州全款买了一套房。



这位小伙,是发帖人的朋友,单身,每月收入到手就接近2万,另外还有每月4000多的公积金及年金等。


帖主表示,原以为朋友这样的年纪和收入,应该生活得很潇洒,但他每月消费却不超过250:


早中2餐基本都在单位解决,几乎不点外卖,也不吃零食;


穿的衣服全是工服,鞋子一年只有2双;


不开汽车,平时都是一辆电瓶车上下班。


更让帖主意外的是,最近这位朋友全款买了一套萧山的商品房,父母虽然添了一点,但主要还是靠他自己的积蓄买的。


看过朋友的手机支付宝和微信钱包后,帖主既震惊又佩服。


发帖人表示,这样节省的土著青年着实不多见,至少自己做不到。


评论区同样很多人表示不解:放着大好的青春,过这么节省的生活值得吗?


2


在许多人眼里,极度克制欲望的储蓄大可不必,人生就是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对自己尽可能地好。


所以,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东西,他们一定要想尽办法满足自己。


别人都有的奢侈品包包总得买几个吧,网红景点要去打卡吧,逛街渴了也必须随手来一杯星巴克……


但这样的消费,月薪再高也无法存下钱。


一旦生活发生变故,就会被打得措手不及。


名嘴窦文涛,曾被评为“15年来中国最有价值的电视节目主持人”。


能力摆在这,收入一定不会差。


但从业20多年的窦文涛,也曾有过被钱难住的时刻。


早些时候,窦文涛比较清高,从不接商演,觉得商演有损形象。


甚至,他还会把那些钱称之为“丢人的钱”。


直到有一次,母亲中风住进ICU,每天要花五六千,账单哗哗如流水,积蓄瞬间被掏空。


窦文涛慌了,他开始懊悔自己之前花钱太任性,一分也没存下来,如今不得不找人借钱。


母亲的事如当头一棒,敲醒了他的金钱观。



后来,他开始频繁地接那些曾经看不上眼的活动,广告、商演、客串婚礼主持人……管它丢人不丢人,先把钱赚到了再说。


他知道:“能多点存款,就多几天母亲的命。”


大V柳影月也说过类似的故事。


有一天,她的闺蜜跟她哭诉:


“前段时间我妈跟我视频,把话题从左到右绕了好多圈,才小心翼翼地问我:你手上有没有钱?


我说没有,工资还没发。我妈就没再说什么了。


我今天才知道,前段时间家里出了事,急需钱,我妈找不到地方借钱了,最后没法了才想着来找我。


我妈从来没有求过我什么,好不容易厚着脸皮来找我,可我却让她失望了……”


存钱的充实感,是花钱所不能比的。


  • 存钱上瘾,才是真的人间清醒。



3


很多年轻人对存钱嗤之以鼻,他们最喜欢说的几句话就是:

钱不是省出来的,是挣出来的;


越会花钱的人越有钱;


储蓄是穷人思维,消费才是富人思维。


这种思维是怎么来的呢?


有人是这么算账的:


“现在月薪6000,省吃俭用花4000,一个月只能存下2000。但我如果一个月能挣20000,一个月就算花8000,那每月都能存下12000,所以钱不是省出来的,而是挣出来的。”


但你有没有发现,这中间其实忽略了一个关键:大部分人每月的薪资是固定的,并且无法在短时间内有质的飞跃。


换句话说,大多数人的薪资,不会突然从6000涨到2万,从1万涨到10万。


在这种情况下,越会花钱并不会越有钱,而是导致净资产的不断缩水。


什么是净资产?


《财富自由》一书中提到:

净资产就是你的资产负债表——资产减去负债后的净值。收入是你在一段时间内得到的钱,它必须是你的税后收入。


定期收入必然影响你的净值,但是对真实财富没有绝对影响。


比如,一个人年收入是100万,但他同年花费了120万。那么这对财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就是负债20万。


也就是说,消费越多,净资产越少,当消费超过收入时,你不但没有了资产,还会产生负债。


只有控制消费,才能增加净资产。


如果你的工资有限,最好的理财方式就是存钱。


  • 因此,对于大部分普通人而言,钱确实就是省出来的。



4


至于有人说,省钱的生活太压抑欲望。


这让我想起知乎上的一个话题:40岁后,你发现哪些钱根本不必花?


有个高赞回答说,自己40岁之后,还继续了买买买差不多5年之久。


直到45岁时,答主发生了一些事,这才一眼看穿消费主义,从此消费大幅降低,真正回归了简朴的生活。


她细数了许多不必要的花销:

婚礼及随之而来的仪式、酒席、戒指、婚纱照、蜜月旅行:和两个人过日子没有直接关系,只是在跟随某种社会约定俗成,把钱花在这上面,不如投到房子首付里去。


车:只要入手一个性价比高的国产车就可以。


旅游:如果不是旅游爱好者,刻意规划的旅行,不如在出差时顺带完成;否则,跟风出去旅游的,得到的多半不是内心的宁静,而是一身的疲累。


护肤品:国产老牌的百雀羚、大宝就很好,完全不必追求死贵还不一定有效果的进口大牌。

……


答主表示,45岁之后,自己的消费断崖式下降,但生活质量并没有下降,存款还暴涨。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因为不再被外界的影响带跑偏,内心获得了空前的宁静,答主也有了更多时间关注自身,从此早睡早起,每日健身,饮食清淡健康,精神气变好,人也更舒适了。


那些觉得“欲望不能被压抑,必须通过消费来满足”的人,其实是内心没有获得真正的平静。


买买买、追求讲究的生活方式、各种娱乐和社交,都是一种对生活的刺激。

“人之所以需要这些刺激,心理学上的说法是,内部存在bad feeling(不平静的状态),让人难以忍受。这些刺激可以分散注意力,让人感觉好受些。


Bad feeling持续存在,所以持续需要刺激去压制。不同的人偏好不同刺激,比如打游戏、刷短视频、工作、购物、美食、社交、旅游、极限运动……


但这些方法都治标不治本,只能压制一时。”


一旦获得内心的平静,自然就会避开所有的刺激。


至于生活简朴,只是附带的产品而已。


存钱上瘾的人,正是悟透了这个道理。


共勉。


-THE END-


 作者:飞白。精读主创,个人微信公众号:飞小白有话说(ID: feixiaobai2018)。本文首发于精读微信公号(ID:jingdu999)。MBA智库(mbalib)经授权发布本文,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

拜托星标MBA智库才能每天看到文章哦!





MBA智库好文精选:

 “我20多岁,没坐过高铁也不会点咖啡”:央视报道的这个网红,越多越好!
 日韩千万「下流老人」警钟背后:我们这代人,可能连体面老去都做不到…
 看完《天道》,才明白人生最好的过法:不逞强,懂示弱,少争辩
 “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定律”:真正的高手,都有这种底层思维

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