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位
空间入驻
小程序

“我希望你能假装勤奋,做一个伪勤奋的人。”

2019-03-09
文章转载自"MBA智库"


文/晋良      编辑/MBA智库琉琉


朋友小李最近跟好友闹掰了。原因是他读到一些谈论“伪勤奋”的文章,感觉里面说的内容,跟好友很像。


因为文章里面渲染的都是,被伪勤奋毁掉的XXX,小李生怕好友被毁掉,就想着赶紧去告诉对方。


结果当小李拿着这篇文章,去告诉这位朋友时,对方非但不承认,还愤怒的喷了小李一顿,友谊的小船就这样翻了。


后来小李在跟我分享这件事时,充满了无奈。这种好心办坏事的情况,真的挺令人尴尬的。


如今提到“伪勤奋”这个词,在各种文章信息的渲染下,很多人都会嗤之以鼻。


而伪勤奋的人,就如同过街老鼠般,人人喊打。


心理学中,每个人都存在着“逆反心理”。指人们彼此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另一方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


就像小李这件事一样,当他告诉对方伪勤奋不好需要改正时,对方为了保护自尊非但不听还采取了反击措施。


由此可见,当下我们对于伪勤奋抨击唾弃的处理方式,除了情绪宣泄与指责,根本无法解决问题。


那么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1.伪勤奋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懂,还在无端指责。


如果仔细观察不难发现,现在网络环境中充斥着各种被XXX毁掉的XXX这种文体。除了始作俑者能够贩卖焦虑,收割流量,对读者来讲无疑是加深了负面影响。


作家桌子对此就曾说过:


“真正能够毁掉我们的,不是新事物,而是我们矫枉过正的思想观念,还有不自律的自己。”


由此可见,事在人为。


我们不否认伪勤奋的负面之处,但如果定义伪勤奋能毁掉所有人,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在《假装心理学》书中,曾提到这样一次实验:


学者请几名男性吃汉堡,并告诉他们:“请一直吃到吃不下,难以下咽为止。”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将得到奖品。


学者预先设定了两种进食情况:第一种,只有男性在场观看;其二,只有女性在场观看。


实验结果表明,当只有男性在场时,被测试男性们所吃掉的汉堡数量最多。而只有女性在场时,被测试男性们吃掉的汉堡数量非常少。


心理专家对此指出,假装是一种很普遍的心理状态,体现了人类个体向现实进程迈进中的成长状态。一般来说,假装者根据脑海中构建的情景,是有意识采用模仿的形式进行智力行为。


法国思想家拉罗什富科也曾说过:


“任何场合中的任何人都想给别人留下自认为较为合适的印象,于是人人都伪装自己面貌和外表。”


这就就解释了,为什么如此多的人都在假装勤奋。


说白了伪勤奋的人,就是一些想勤奋而又不能完全独立勤奋,只能是先学别人而已。虽然是假装,但这却是习惯安逸的人想突破自己成长的第一步。


人在学会跑步之前,总要经历一段学走路的过程,对于成长也是如此。


我们不可能指望一位习惯安逸的人一下子就变得勤奋,这不现实。当他们想尝试突破去假装勤奋时,我们更没资格去蛮横指责。


伪勤奋不可怕,最可怕的就是那些唾弃攻击伪勤奋的人。 这种行为很可能就会断送对方想改变成长的念想,从而让人彻底的沉沦下去。


 2.真正勤奋的人,都懂得暗示自己。


心理学中,暗示效应对人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暗示效应能够在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


英国著名女侦探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正是依靠这种心理暗示从而获得成功。


阿加莎从最开始,就假装自己是一名成功作家。


在这样的心理暗示下,她一共写了80部小说、19部剧本,著作成就仅次于莎士比亚。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法国总统戴高乐都是她的粉丝。


在那些为她举行的大型聚会上,她还会暗示自己,要表现得像个大人物,发表一个她做不了的演讲,做一些她不擅长的事情。每次她暗示过自己的表现,都能超出预期。


依靠暗示获得成功,不仅阿加莎一人。


哈佛大学教授艾米·卡迪(Dr. Amy Cuddy)在19岁时发生了一场严重的车祸,导致头部受伤,智商下降了2个标准差,医生认为她无法完成本科学业。


车祸后她不仅智商受损,还失去了作为“聪明孩子”的自我认知。


但她仍旧用8年时间完成本科学业,最后在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最终还成为了哈佛大学教授。


正是依靠“假装成功”,让她得以从自我质疑中走出来。


她在TED一期名为《肢体语言塑造你自己》的演讲中,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先假装成功,直到成功为止。”


在《刻意练习》这本书中也曾提到:


“大量科学研究表明,成人的最佳学习方式并非独自练习,而是在情境中学习。”


那么这种情境无疑就是对自己的心里暗示。对于勤奋,既是如此。


真正勤奋的人,不是天生就这样。而是经历过这种暗示,从假装很勤奋,逐渐养成真正勤奋的习惯。


而这种伪勤奋的经历,就是自己成长中最好的铺垫。


当你还没具备勤奋的特质,不妨先暗示自己假装勤奋。从伪勤奋开始,直到去掉那个“伪”字就能成为真正勤奋的人。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3.伪勤奋原本只是过程,可却很多人将它当成了终点。


在成长中,当自己从安逸过渡到伪勤奋,在这个阶段停留的时间绝对不能拖的太久,否则对自己将会是灾难性的影响。


在年底裁员潮中,朋友A没能幸免,年终奖也没得到,就被公司裁员走人。


A平时特别勤奋,每天早五点就起床读书晒感悟,在朋友圈总能看见他分享学习课件,私下沟通中A也总是满满的正能量,面对这份工作加班熬夜从不抱怨。


当时听到这个消息,我一时难以置信。


后来是通过其他人得知,A虽然看上去特别努力,可一直都是伪勤奋,在公司业绩平平淡淡。工作两年多除了公司要求以外,自己从来不会主动学习,一直是得过且过。


当身边同事都获得了晋升与新的机会开始奔跑时,只有A还在悠闲的散步。


那家公司每年都会有末尾淘汰机制,KPI考核倒数10%裁掉。A原本不在这10%中,可当老板临时决定将裁员扩大到20%时,A就遭了秧。


伪勤奋原本只是一个过程,可A却将它当成了终点。在这两年中A错过了数次机会,没有向真正勤奋去努力的结果,就是被虚伪的能量腐蚀掉了自己的内心。


长时间沉迷于伪勤奋中,不仅会令自己深陷泥潭,也会破坏自己与周围人之间建立的信任联系。


朋友B在去年研究生考试中,成绩一塌糊涂。B平时就是各种买课,囤课,朋友圈展示,天天泡图书馆,各种学,各种背,各种模仿,可却收效甚微。


原因就是B的伪勤奋,只是做给父母看的把戏。买的那些课听几次就扔在一边,刷朋友圈展示完就开始打游戏,到了图书馆除了喝咖啡聊天就是打瞌睡。


B即便花了大价钱报考研学习班,结果也没能救得了他。


在这当中身边同学朋友不止一次劝过B,可B却因为伪勤奋持续的太久而变得极度敏感,听不得一点真话,只相信那些虚伪的语言。


这就导致曾经人缘特别好的B,逐渐被身边人所孤立,没有人在愿意自讨无趣与他来往。


这让我想起了《围城》中的一句话:


你不讨厌,可你这个人全无用处。


将伪勤奋当做终点,最终就是这样的结果。


 4.伪勤奋的你,距离真勤奋只有一字的距离。


在如今这个注重结果的时代,即便是真正勤奋的人,也不敢保证每次做事都会有结果。但是如果你想要结果,那自己就必须要真正勤奋。


记得蔡康永曾说过:


如果羡慕成功者的富贵,别一味模仿他们富贵后的事。要模仿,就模仿他们富贵前的事。他们那些鹰般的探索、蛇般的专注、蚁般的辛劳、蛹般的耐心,这些才是值得学习的!”


伪勤奋的人也是如此,不要只模仿那些勤奋人的样子。


要模仿,就模仿那些勤奋人实际的努力,包括对待事情的认真,对待责任的坚守,对待结果的重视,对待自己的负责。


这些才是伪勤奋的你,当下最应该学习的!


伪勤奋距离真正勤奋的距离,其实并不远,只有一字之差。但这一字之差的距离,取决于你自己如何丈量。


你可以假装很努力,但我希望在假装过后,你能读懂自己,做一位真正勤奋的人。


参考材料:

1.《假装心理学》作者:杨丽丽。

2.《她可能是哈佛智商最低的教授:这年头,假装成功的人都成功了》作者:孙瑞希。

3.《我常常假装自己是成功作家》作者:罗屿

4. 《刻意练习》作者: 安德斯·艾利克森。


-THE END-


● 作者:晋良。95后原创作者,用走心文字,为您倾注出最好的阅读感受。个人微信a1219523276。MBA智库(mbalib)经授权发布本文,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MBA智库好文精选:

废掉一个人,从这1点开始

30岁以后,拼的是“抗逆力”

认知水平越低,人越固执

知乎5万赞回答:真正厉害的人,是如何思考问题的?

(点击蓝字直接阅读)



"好看"一下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