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拾遗君 来源 l 拾遗(ID:shiyi201633)
有些真话不好听,但足以让人清醒。
当一个问题被拿出来公开讨论,就说明问题已经很严重。这两天,董明珠又“祸从口出”了。
起因是格力一场内部股东会上,她在谈到内部人才培养计划时说:
“我们的人才培养当中,绝不用一个海归派。原因是海归派里有间谍。我不知道谁是谁不是,在无法辨别的情况下,我只能保守地选择,在我们本土的高校里,培养我们自己的人才。”
这段内部视频流出后,“董明珠海归间谍论”等话题迅速登上热搜,在短视频平台上,经过剪辑的片段被二次传播。
在网络的推波助澜下迅速曲解演变成了:“董明珠说海归派全是间谍”。网友们分成了两派,有人觉得:一家企业用不用海归派,那是企业的自由。
也有人觉得:她说海归全都是间谍,是一棒子把海归全打死了。
公众人物任何一句话,经过网络放大都会开始变味。但静下心来深入分析,她的话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或许才更值得深思。
为什么董明珠对海归是这样的态度?因为她之前,确实被海归背刺过。
2020年,一名海归高管王某在离职前,通过非法拷贝、上传云端等不正当手段,窃取了格力公司自主研发的高精度数控机床核心技术机密,而后他还试图与境外势力对接,妄图向境外出售。
2023年,格力还有一位海归工程师跳槽后,竟把新型热管理技术的参数泄露给了外企,直接损失2.3亿元政府采购订单。
还有一位海归在行业论坛上,以联合研发为由骗取了格力智能化霜技术的关键数据,谋求暴利。
这些被海归背刺的经历,无疑让董明珠对海归群体产生了深深的警惕和不信任。
其实间谍问题是每个拥有核心技术公司,都会重点防御和规避的重点。
很多企业为了规避风险,也有这种不招海归的“潜规则”,只是董明珠直白地说出来罢了。
但她也不是说一棍子就要打死所有留学生,而是说在一些涉及到机密、重要核心技术的岗位,会对海归审核更严格一点,会优先选择培养,自己国家毕业的大学生。
这其实也没什么错,同样都是人才,为什么不去选风险更小的那个?这是企业的自由,只是听起来有点现实罢了。
不仅是企业,现在很多地方的国企公务员岗、选调生岗,海外院校的范围也越收越窄,甚至很多地方,压根不认国外的学历,有留学背景的根本不招收。
为什么会这样?第一个原因,也就是董明珠说的。
前段时间,国安部就破获一个间谍案,郝某就是个海归,之前他还在读书时,被一位签证官策反,在他学成归来后,在间谍的指示下,进入了中央某部工作,长期窃取涉密敏感项目资料。
在普通人眼中,间谍这个词离我们很远,但留学生群体,其实离得很近,一不小心就落入圈套了。
之前看过一个例子:一位中国学生张某,在国外某顶尖大学读书。突然有一天,一位校领导找到他,和他拉关系,还让他做自己的中文老师。
试问谁能经受住这种“重视”?等到他读大三时,领导突然把他召至办公室,向他介绍了两位外国人。他出于对领导的信任,根本没有任何防备。
对方也是从小事开始,比如找理由让他提供,该校中国留学生的资料等等。但后来,他们逐渐对张某提出更多要求,开始涉及一些敏感信息。
涉世未深的张某根本毫无防备。一段时间后,对方直接表明自己的身份,并以之前发布的敏感信息做威胁,逼迫张某继续帮他们窃取资料、监视中国留学生,此时的张某被吓得根本不敢拒绝。
后来临近毕业,张某想回国发展,但他的成绩不满足科研院校要求,为了能让他回国能进科研所,某领导就帮他篡改成绩单,撰写推荐信,最终张某成功进入了某科研所,但交换条件是,要帮他们继续窃取资料。最终张某就这样一步步成为了间谍。
其实类似的情况不少见,很多留学生,都是带着任务回来的。他们在国内被保护的太好了,在异国他乡很容易陷入孤独,境外势力正是利用这一点,打着各种看似合理的旗号,一步步诱导留学生掉入陷阱。
而留学生群体普遍家庭条件优渥,资源人脉很广,叠加名校毕业,他们也更容易进入中国更好的部门,也对境外势力更有利。
但若他们被策反,带来的危害将是全方位、深层次的。所以国家重要核心部门,开始收紧海归派录取名额。这不是对留学生群体的全盘否定,而是为了从源头降低潜在的风险。
间谍问题只是其一,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部门,开始不倾向于找海归,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很多留学生越来越水了。
我有个朋友的表弟,高中长期稳居年级倒数,数学、物理从没及格过,高考连专科线都够不着。家人花了80万送他去澳洲,说是“留学”实则是通过中介包装语言成绩,伪造实践经历,进入当地一所私立院校读书。
在墨尔本的几年里,他大部分时间泡在华人区,日常也是用中文交流,专业课靠代写蒙混。
最后结果是什么?虽然拿到了文凭,却连英文邮件都写不明白。不止是他,很多留学生也是这样。
前几天,我和某互联网大厂部门总监吃饭,他聊起招聘的海归应届生,语气里满是无奈:看履历个个光鲜亮丽,什么QS前100,各种大厂实习经验,各种科研项目经验经历。
开口就要20万年薪起,但真正进入试用期,问题一个个暴露:
有人用英语汇报都结结巴巴;有人简历上写:精通跨境电商运营,入职后却连后台规则都搞不懂;有人开口闭口我们国外都是这么做的,却拿不出符合国内市场的落地方案。
这不是特例,而是一种普遍现象。曾几何时,留学生是精英的代名词。但如今,随着留学门槛的降低,留学的含金量确实在不断降低。大量“水学历”充斥其中。
他们没被招进去,根本不是因为所谓“间谍论”,而就是单纯能力太差了。
今天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因为这次董明珠事件,更像是一个转折点,让我们很多人,开始重新审视留学这件事。
现在还有很多家长,尤其是条件不错的家长,对国外精英教育仍有盲目的崇拜,认为只要把孩子送到国外,就能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
而有些家长是想“弯道超车”。孩子在国内的成绩不太行,于是选择将孩子送出国,希望通过留学混一个学历,甚至还有人变卖家产,也要把孩子送出去留学,或许之前这样的操作还可以,但是从2025年开始,很多东西也正在悄悄发生变化。
要不要再送孩子出国,一定要仔细思考清楚。留洋学历,正在以我们想象不到的速度贬值。
你还记得之前的,青岛保安刺死外卖小哥事件吗?被刺死的外卖员,其实是一位海归留学生。留学生干低薪工作,这在以往是不敢想象。但现在这其实很“正常”。
之前刷到过一篇文章,一个留学生,花了200万出国留学,结果回国月薪4000。
翻看一下真实评论会发现,这种情况不在少数。英区留子回来当英语老师,工资 3K - 4K。美区留子,第一个月工资到手 3600 元。985本科+海硕,一个面邀都没有。
211本+海硕,投了200多家0面试。不仅是那些水校,QS前五十前一百的回来,拿三四千一个月的例子也不在少数。
如今国内就业环境,越来越卷了。
以前100个留学生,基本都是能留国外就留国外,但现在国内发展的好了,大家也更倾向回国发展。
海归派一多,就开始内卷。不仅是留子自己内卷,还要和遍地找不到工作的国内大学生一起内卷。
而现实的是,现在企业招聘越来越务实,相比留学生,更倾向于985、211的学生。
很多HR一听到留学生,第一反应都是“水硕”,宁愿要个踏实肯干的普通本科,也不敢赌一个水土不服的海归精英。
花着大钱去留学,回来想赚回学费都很难,所以留学的性价比还高吗?
而且国际形势也在发生变化。这几年,中美两国摩擦增多美国把很多中国高校,都列入了制裁名单,他们想要从经济、科技等多领域遏制中国发展。
贸易摩擦持续升级,关税大幅提高,经济领域的动荡,也会蔓延到教育、人才领域,中国肯定也会采取反制措施。
可以预见的是,各个国家将来一定会对核心技术看管越来越严,对核心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什么之前,留学生如此吃香?因为那时候中国落后,留学生们在国外,确实能够学到先进技术,我们需要他们的经验。
但现在的中国,在很多技术方面已经领先,有自己的专利技术,所以现在企业害怕的是,自己的核心技术被偷被窃。
今天的董明珠,不过是把潜规则直白的说出来罢了。
我想不仅是她,将来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做这样的选择。留学生当然能进企业工作,留学生可能能力确实优秀,但将来可能面临的就是:
想要进入核心岗位,就是要比国内同等大学生更难。以前留学生受“优待”,但现在真可能变成“歧待”。花那么多钱出国,反而还因为这个,带来一些负面的东西,那还值得吗?
现在的时代真的不一样了。对于这次事件,很多人去批判董明珠,很多留学生骂董明珠,但在这些骂声和攻击声背后,或许正藏着一个时代风向标的到来。
-THE END-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拾遗(ID:shiyi201633),一个有态度的人,过着有态度的生活。不管什么时候遇到你都不晚,这里总有一束光,能够穿透你生命中的黑暗。
拜托星标MBA智库★才能每天看到文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