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位
空间入驻
小程序

中国最“沉默”的巨头,被世界追捧

2025-09-22
文章转载自"北大纵横"

作者 |  知远
来源 |  智谷商业评论
1725字 阅读时间4分钟


这或许是中国最“沉默”的巨头之一。


当别人借着时代东风做房地产、搞金融、玩概念的时候,他选择了一条最窄、最安静的路:回到实验室,埋头做药。


他的人生,没有什么惊人之语,甚至连他们公司的官网,都很少见他的报道。


然而如此低调之人,却进行过两次“豪赌”:


第一次,是花光全厂家当,赌一个没人看好的抗癌药,把一家生产红药水的小厂,从破产边缘拉了回来。


第二次,是砍掉自家的“摇钱树”,赌一个看不见未来的创新梦,在中国药最不被看好的年代,把所有钱都砸给了明天。


他就是孙飘扬,中国“医药一哥”恒瑞医药的创始人,一个把中国制药,从“红药水”带进“创新药”时代的企业家。


时间拨回1990年,32岁的技术员孙飘扬,走马上任连云港制药厂厂长。


等待他的,不是满眼风光,而是一个烂摊子:


没有高端设备,只有几口大缸、几口大锅,


没有高级产品,只有红药水、紫药水,


唯一拿得出手的螺旋霉素、红霉素,一片也只能卖一分钱,赚一厘钱。


所以一间300多人的药厂,账上却只剩8万利润。


用孙飘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累死也无法改变现状”。


厂里的人也觉得,这个年轻人,怕是要来接“最后一棒”。


但这个南京药学院(后合并为中国药科大学)出来的高材生,看隔壁东风制药厂卖大山楂丸都能把厂子扭亏为盈,不信自己做不到。


所以他第一件事,就是革新产品。


那个年代,没人关心小众的癌症患者,也没人愿意攻克技术的壁垒。


他赌上一切,买下专利,甚至把注射剂改成胶囊,就因为——患者更需要。


结果,一炮而红。


第二年,药厂利润暴涨1500%,营收超百万。


所有人都说:孙飘扬,你赌赢了。


但他却做了个更疯狂的事:把全部利润,买断另一个专利——中国医科院药研所开发的抗癌新药异环磷酰胺。


三年后,这款产品上市,一年卖出千万,再度证明了孙飘扬的前瞻性。


可就在大家以为这不过是一个“赌徒”的时候,孙飘扬再度让人傻眼:他居然要研发创新药。


这样的决定,在当时看来,透露着“天真”。


因为创新药是钱砸下去,都不一定能听个响。


更何况,当时的同行都忙着打广告、搞营销,卖仿制药就能赚得盆满钵满,搞新药做什么?


比如哈药集团,2000年拿出12亿元,争夺央视春晚的“标王”。当年春晚零点,全国12亿人跟着哈药六厂旗下盖中盖一起倒数敲钟。


结果这一年,哈药实现了64亿元的销售收入。哈药员工成了医药行业人人艳羡的对象,不仅能分房子,发貂皮,还有冰箱配彩电。


恒瑞呢?同一年,恒瑞医药上市,融资了4.8亿,结果孙飘扬拿出2亿在上海筹建药物研究所,做新药。


坐拥3个国家二类新药,7个独家产品,28个国家级新药证书的恒瑞,那年营收仅仅4.85亿元,还不足哈药集团一成。


搞研发的,不如搞营销的,这就是当时业内普遍现象。


无奈的恒瑞,也只能艰难的一边仿制,一边创新,以仿养创。


毕竟自己不做,永远受制于人。


那些年频发的专利官司,就是例证。


所以外国人说:“中国药企只会抄袭”。


到2008年,中国老百姓看病吃药,一半还是由老外说了算。


到2016年,居然还有吃不起海外成品药的病友,自己动手买原料药,按照病友们自制的《装药指南合集》配着吃。


直到“集采”大幕拉开,灵魂砍价声音四起,仿制药黄金时代终结。


企业要活下去盈利,就必须走上做新药的路子。


恒瑞,终于等来了自己的主场。


孙飘扬挥刀改革:砍掉一批仿制药管线,裁剪几千名销售,增加近千名研发人员,三年砸下180多亿搞研发。


如今,恒瑞已是国内临床管线第一、营收、利润更是创下历史新高。


曾经那个被人告、被人质疑、被人唱衰的恒瑞,终于成了GSK、辉瑞等国际巨头争相合作的对象。


为什么恒瑞能跑出来?


用业内另一家药企创始人的话来说,自己开始和恒瑞差不多,每年也投入,也去上海建了研发机构。


可是“有动摇有反复”,“孙总就是坚持,就是不动摇,最后我们就落后了”


从连云港到全球,从8万利润到千亿市值,从红药水到创新药。


67岁的孙飘扬用半生时间,回答了一个问题:在中国,做好药,行不行?


他没有喊过口号,只是低头,走了最远的路。


这是一个人的坚持,也是一代中国“药人”的长征。


文中观点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各位读者朋友,公众号改了推送规则,如果您还希望第一时间收到我们推送的文章,请记得给北大纵横公众号设置星标。图片

点击左下方公众号“北大纵横”→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