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位
空间入驻
小程序

工作10年后再看《穿普拉达的女王》,我才明白……

2023-05-23
文章转载自"插座APP"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插座APP


你看过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吗?这是一部经典职场电影,你一定能从中联想到你工作上的事。这篇文章5100字,预计13分钟读完,相信你会有收获。



作者 Sandra Tan

编辑 木木

来源 奴隶社会(ID:nulishehui)不端不装有趣有梦,听现实的理想主义者说自己的故事。




第一次看这个电影时还在读大学,在当时的我看来影片过于夸张,现实中没有领导会明目张胆地挤占员工个人时间去处理自己的私事吧。


直到昨天,工作了 10 余年职场受挫的我,突然想起这部电影,重新看完之后有了完全不一样的感触。



喜欢上你的工作。


这是很多职场人一直纠结的问题,甚至很多人为了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而频繁跳槽,最后所获寥寥。

其实任何你喜欢的事情,当你把它作为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来做时,时间久了都会产生抵触情绪。

更何况,“一个人喜欢的工作可能只有那么几种,而能够碰上自己感兴趣的工作的概率,连‘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也没有。

况且,即使幸运地进入了自己心仪的企业,但是要能被分配到自己所期待的岗位、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这种机会几乎不存在。”

上面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稻盛和夫《给年轻人的忠告》里说的。这本书也明确告诉我们:与其寻找喜欢的工作,不如先喜欢上已有的工作。

在《活法》里,稻盛和夫这样说:

无论什么工作,只要全力以赴把它做成,就会产生成就感和自信心,产生向新目标挑战的渴望,在这过程中就会更加喜欢自己的工作。

事实上,任何一种业务或流程,存在即有其存在的理由。与其抱怨,不如多看看自己能从中学到什么。

来看看当 Andy 不合时宜地、不以为然地失笑之后,Miranda 的深度剖析:


当然,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这里说的“干一行爱一行”并不是要你像对待你的灵魂伴侣一样去“爱”,而是要你发自内心地认可它的价值。

譬如你是一个开发炒股软件的软件工程师,并不是要你爱上炒股,而是要你认可自己工作的价值——能够给炒股的人带来好的投资体验。

当你认为你的所做有价值时,就有了努力的动力。

我的堂姐一直从事幼教工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她这样描述自己的工作:

“每天都是带小朋友吃饭玩耍上厕所睡觉,而这些事情随着他们慢慢长大都能学会,这工作真是没一点技术含量,纯粹是消磨时间!”

6 年后的今天,堂姐已经是一家幼儿园园长了,我这才反应过来很久没听到她对工作发牢骚了。

深入沟通后,她这样说:

“以前对工作没有热情,经常想如果有其他生存的技能绝对不干这行,所以是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去上班。

2017 年不是爆出了某幼儿园的虐童事件嘛,那之后突然觉得,我是在带小朋友吃饭睡觉玩耍,但这不是人人都可以做的,更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好的。

我是在给一个个小朋友创造快乐的童年,而美好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我是在帮一个个小可爱培养好习惯,好的习惯可能会让人受用终身。”

堂姐的感触听得我也是热泪盈眶。不仅为她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感到激动和自豪,更是因为她的经历本身也给我上了一课:

什么都没变,只是心态变了,从认为工作是“消磨时间”到认识到工作的价值——“创造快乐的童年,培养好的习惯”,就彻底改变了堂姐的生活和工作状态。

其实被改变的何止是堂姐一个人,她对工作的热爱感染了一批老师,这些老师们带出了一批批快乐的小朋友,这是创造了多大的社会价值啊!


认可自己的工作。


道理很简单:首先自己要相信所做的东西的价值,才能打动他人。

影片里,Andy 是个跟时尚完全不搭的人,工作中受了委屈去找 Nigel 诉苦。Nigel 这样回应她:


后来 Andy 茅塞顿开,开始走上了时尚之路,这其实是她认可自己工作的开始,也是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的转折点。

生活中也是如此,如果你都不认可、不使用自己所做的产品,那你当然很难把它做好,也很难说服他人使用你的产品。

试想一下:你推销保险产品,如果你自己都认为没必要买,又如何感染他人买你的产品呢?你发现了一个时间管理的好办法,可是你自己都没有使用,别人凭什么会相信你呢?

稻盛和夫曾经为了解决产品干燥不均匀的问题而“抱着产品睡”,让我很受震撼。细想起来,自己也遇到过类似的例子。

我曾经负责组内的环境管理,给大家搭建内部环境。很多重复性的工作,效率低且枯燥。于是我抽空写了一个工具,让大家可以通过简单的操作把环境搭建起来。

但很快就发现了问题:使用小工具搭建起来的环境,有几个服务总是很快就宕掉且无法再起。本来只需要维护一份环境,现在要逐个去解决多个环境的问题,效率没有增加反而降低了,此外还增加了工作量。

但是既然做了也不能半途而废,面子上也说不过去呀。没办法,只好认真研究自己做的工具,这样搞了两天也毫无进展,有点泄气。

大概是第三天午休时,半睡半醒下突然像是被打通了任督二脉,一下子定位到了问题所在。

后来,我的工具大大满足了大家的环境需求,也有效地解放了自己。

回想起来,真的像稻盛和夫说的,“对自己的工作,对自己的产品,如果不注入深沉的关爱之情,事情就很难做得出色”。


只有有所舍,才能有所得。


作为女性,工作和生活如何平衡,是个避不开的问题(这里抛开为什么只有女性面对这个问题不谈)

那到底有没有平衡,如何平衡?

根据我十几年失败的、未能平衡的经历来回答:没有平衡,只有选择。

影片中,Andy 因为工作个人的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跟男友也渐行渐远,和 Nigel 有了如下对话:


生活中,很少有人能真正兼顾家庭事业。毕竟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在一边付出多,另一边的付出必然会少。

如果你打算拼事业,就不要在意孩子成长瞬间的缺席——换个角度想,你可以给孩子提供强大的物质支持,这也是一种爱的表达;如果你选择陪伴,就不要在意职场的失意——换个角度想,你付出得少,还要比别人收获多,是不是自己都觉得不合逻辑?

当然我们可以更好地规划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提高陪伴质量,来使时间利用最大化。但更重要的是,选定目标,付出努力,无悔选择。

在刚生完老大的前两年,我总感觉娃离不开妈,妈也离不开娃。当时在外企,由于时差的原因可以居家办公,于是我整整居家了两年。

远亲近邻都羡慕我可以工作家庭两不误,我自己也很庆幸可以在不缺席孩子成长的同时仍然保持着经济独立。但事实上回过头来看,那真是我过得黑白颠倒混乱不堪的两年。

小婴儿天然要粘着妈妈,所以我要随时准备好回应他的“妈妈抱”,只有家人带他出去放风时才可以专注工作一会;晚上我如果开会他就不睡,如果早早下班他便随我一起早早休息,于是娃的作息是乱的;早上为了让他多睡会我都是卡着点起床上班;有时候要开会了,娃这边哇哇哭着要找妈妈,听他歇斯底里地哭,自己也无心开会,经常是人在线心已飞……

可想而知工作效率和效果。

因为居家办公,担心被别人说效率低,陪娃的时候脑子也不干净,有个邮件没回,有个问题没处理……工作、陪娃,无缝对接,完全失去了自我,失去了思考。导致我的脾气越来越暴躁,情绪越来越容易失控。

有时候工作上有急事,娃还在哇哇大哭,就会忍不住吼他,事后又悔得掉眼泪;看到老公带孩子毛手毛脚,嫌弃他带孩子少不理解我的辛苦,也会忍不住发脾气……

这样的两年里,家庭气氛日趋紧张,工作上自己毫无成长,我终于意识到:“工作家庭两不误”真的是个美丽的错觉。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资源一定的情况下,超负荷的“两手都要抓”后果肯定是“两手都不硬”。

瑞士作家 Alain de Botton 说过,根本没有什么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任何值得你去争取的事儿都会让你的生活不平衡。

挣扎了几年,并参考了一些案例和前辈的经验后,我终于意识到并确认了这个真理。真心希望,所有的妈妈,都放过自己。

毕竟,任何选择都是有舍有得,也只有有所舍,才能有所得。


任务完不成,一切努力都是零。


影片中 Marinda 让 Andy 在 4 个小时里找到未出版的《哈利波特》,任务交代得干脆利落又毫无人情味:


工作就是这样,谁管你是不是通宵没睡,谁管你是不是狠心撇下哇哇大哭的娃加班改方案,任务完不成,一切努力都是零。

毕竟,如果你是老板,你也不希望有天天吭哧吭哧努力但就是不出活的员工吧?

换个例子,作为父母,如果你的娃天天都很努力可是一考试就倒数,你的“温柔而坚定”又能坚持多久呢?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影片中 Marinda 要在会展前看所有设计师的作品,然后用她特殊的表达方式把她的想法告诉对方(She tells them what she thinks in her way)——而她的“方式”惜字如金到没有一个字:


事后 Andy 忍不住抱怨,Nigel 这样回应:


工作中我们也会和 Andy 一样,有时觉得领导也太好当了吧,你只是看了一眼,根本就不了解其中的价值,不知道我做了多少调研熬了多少夜,就轻而易举地否定了我的劳动成果。凭什么?

是啊,凭什么?就凭他是领导——既然能走到领导的位置上,自有他的过人之处。

你如果觉得他不了解你作品的价值就直接否定了,那么这里有两个问题:

1. 你的作品价值为什么没有直截了当清晰地呈现出来?

《结构思考力》告诉我们:经过结构梳理清晰并完成结论性的回答以后会发现,90 秒的时间可以说清楚任何复杂的方案。

2. 被否决之后,应该做的不是思考并完善你的作品(或呈现方式)吗?

当然,如果你各方面做得足够好,领导只是针对你,那还有三十六计——走为上呢!只是在走之前,要先扪心自问一下,是各方面做得都足够好吗?

作为员工,一方面我们要审视自己,努力提升;另一方面,也要向优秀的人看齐,说不定有一天你也可以成为你领域的“Marinda”呢。

曾经因为一套方案和领导意见不一致而产生了激烈的讨论,甚至要上升到争吵。事后觉得做事好难,类似的方案别人的评审并没有觉得哪里比我的出彩,却只有我的评审两次了还被打回。

那段时间情绪很大,每天上班如上坟,感觉领导处处针对我。跟一个朋友吐槽,朋友很中肯地回答我:

在我看来这是个好事儿,假定领导处处针对你是事实,那不正说明对你要求高嘛。反过来说,如果领导并没有针对你,是不是说明你的方案确实有可改进之处?

于是我静下心来,不和别人的方案比较,不在乎别人的方案是否通过,只关注自己的事情。果然发现原方案确实很多细节都经不起推敲,甚至很奇怪自己怎么自信地拿出来评审。

这次过后,我看问题的角度变了,不再“自以为是”,而是在汇报前自己先提前预演以发现问题。慢慢地,也觉得领导越来越 nice 了。果然,孟子说得对,“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你对别人是否用心,对方是可以感受得到的。


Andy 后来去应聘自己喜欢的工作,背调时日理万机的 Marinda 亲自发了传真:


看到这里,忍不住要热泪盈眶了。固然,她给了 Andy 很多压力和委屈,但又何尝不是这些压力和委屈促使了她的快速成长?

看起来不近人情的老板,关键时候给了有力的助推,这样的老板,任谁都会瞬间扭转对她的看法吧。

曾经在一家公司任职,我所在的是产品 1 组,隔壁产品 2 组的 leader(暂且称他 A 吧)做事严谨,很懂技术也很会沟通,一直是我心中学习的榜样。

一次职级评定时,大领导让大家针对几个要升职级的员工进行意见讨论。

针对他们组的一个员工小C,在大家都投了赞同票后,A 突然提出了反对,原因是小 C 工作态度不够端正。示例是有一次问题讨论,他们意见相左,小 C 说话毫不客气,对他缺乏尊重,由此可见此人缺乏沟通技巧,需要再磨练。

听到这番话我非常诧异:发生这种事情,很难说是一个人全责。我们讲究“对事不对人”,更何况这是针对组员升职级的大事,作为直属 leader,应该在事情发生后第一时间去了解背景、原因及解决方案,然后对事不对人,事过翻篇,而他事后并没有去及时沟通,只是在相隔很久后的职级评定上如此“背后捅刀”,实属不地道。

从此我改变了对他的看法,也暗暗注意到他们组的员工离职率比较高。

其实你对别人是否用心,对方是可以感受得到的。当面一套背面一套的人,很难让人死心塌地地追随。


过好自己的一生。


最后再说点温情的。

每个人都带着不同的使命来世界走一遭,繁忙的节奏、养家的使命感让我们无法停下,但夜深人静时记得问问自己,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有了目标,便有了奋斗的理由和行动的动力,铺满荆棘的路便也不觉得太艰难。


点个“在看”,愿我们都能找到自己,过好自己的一生。

图片来源: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和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插座APP立场。


 END 


关于作者

/About Author/


作者:Sandra Tan,家有两宝。人生大事已经完成,希望在工作中找到自己,拥有充实、满足的生活。

最新推荐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