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位
空间入驻
小程序

数字化转型方案是给谁做的?

2021-06-17
文章转载自"ToB行业头条"

来源 /   任向晖的科技与商业论道

作者 /   任向晖  



最近,有一位老友找到我,说他搞定了一些政府资源,现在急需一套完整可用的智慧园区方案。有了这套方案就能够在XX地区势如破竹般地搞定一大堆园区,而且政府会买很大部分的单。

 

我们作为一家软件产品公司,遇到这样的商机其实是比较头痛的。不仅仅是因为缺乏对具体产业客户的理解,还因为买单者和决定选型的人并非最终客户。

 

在当下的数字化转型建设高峰中,政府补贴或者买单的IT系统非常多见。尤其在园区、社区、景区管理等资产运营类行业中,政府更愿意投入。两化融合和智能制造2025规划也让政府补贴覆盖了很多制造业应用。

 

这也是为什么大量的数字化转型方案最终以管理看板的形式存在,以采集数据、数字化管控和数据汇报作为主要目标。


像下图这样的数字化方案比比皆是。它们服务的是谁呢?毫无疑问是各级领导。没办法啊,政府决定了采购来源,领导决定了方案的价值诉求。

 

 

我觉得行业ISV并非不了解具体产业的实际需求,也不是不知道如何解决。但是因为项目偿付者和受益者不一致,方案的设计者不得不以政府的关注点为准绳来设计解决方案。管理驾驶舱一目了然,逻辑清晰,说服力强大,谁愿意花时间在繁芜的细节上呢?

 

长此以往,业界开始自我困惑。任何智慧XX方案都逃脱不了这个设计驱动力,结果全国上下,各行各业的方案都无比雷同。这些蓝色背景上漂浮的行政地图、饼图柱图甚至让领导也开始怀疑,这就是数字化转型吗?

 

也有不少自我催眠的。智慧XX解决方案现在已经有模版库可以下载,那些管理看板只需要改一个Logo就可以复刻到另外一家客户,数字化转型已经像抄作业那样简单。这些让行业蒙羞的事情天天都在发生。我并非贬低“复制”的价值,但今天各行各业的数字化方案远远没有成熟到可以大批量复制的阶段,我不相信这些企业已经不再需要去探索和创新。

 

回到问题本身。数字化转型方案到底是为谁做的。


当然是应该围绕企业或机构的需要来做。但是归根到底,是应该为企业的顾客体验来做。数字化转型的第一任务是通过数字化技术提升每个行业的客户体验,而不是给领导做一个数字化驾驶舱。

 

如果你信任了这个宗旨,给任何行业规划数字化转型方案就有了明确的目标指引。
如果你要设计数字化园区方案,园区不是你要考虑的出发点,入住企业和员工才是;
如果你要设计数字化景区方案,景区领导不是你设计的准绳,游客才是;

如果你要设计智慧社区方案,政府监管机构的需求要排列在居民之后。这不仅是商业成功的保障,也是让数字化技术惠民利国的基本原则。

 

一个数字化园区要让入住企业得到便利、安全和舒适。我们要观察企业和员工在园区工作生活的完整图景和时间表,他们如何进入,如何离开,如何停车,如何通勤,如何购物,如何用膳,如何接待访客。


我每次去张江高科技园区都无比痛苦,因为大多数园区都不接纳访客停车。有一次因为会议实在太重要,我宁可支付200元罚款,把车停在了马路边。


数字化技术能帮助张江园区解决停车问题吗?其实完全可以,这个倒是政府可以买单的事情,因为通勤高峰结束后,张江地区大量的街道和马路是可以用来进行闲时停车的,只是没有系统来进行动态引导。

 

我看到智慧园区把大量的钱用在了先进的人脸识别闸机上,却愚蠢地要求租户派人接访客上楼。高大上的智能办公楼宇正在让用户体验越来越差。

 

然而,此时此刻,有一块大屏幕正在某个政府机构的一楼大厅,实时播放着当前园区人流量,车流量,闸机状态,网格负责人。没有人关心在大堂等人接的我。

 

作为行业人士,我当然不反对政府补贴数字化。这么利好的事情我怎么能拒绝呢?


但是,我反对完全的政府补贴,这会让所有的决策和设计走形。


如果一定要补贴,我也建议政府雇佣第三方机构考评被补贴企业的客户满意度,按照这个指标发放奖励。


因为数字化技术如果不能用来提升企业的客户体验,那这个钱几乎一定被浪费了。我也觉得同行们不必担心自己的方案得不到政府补贴,如果你真的把客户的客户服务好,你一定能够在市场上得到回报。

 




阅读推荐


SaaS真正的护城河:难而正确的事情

《别闹了,这些都不是数字化转型》

净筹6亿美元:微盟正在加速拉开差距

农业SaaS,「无人关注」的万亿市场

字节跳动的ToB生意,为什么需要火山引擎?


专栏文章


公众号后台回复下列  关键词  可获得更多深度文章

SaaS | 云计算 | 低代码 | 营销 | 硬件

生态丨大厂案例丨投资人丨ToB领军者

销售丨营销丨产品丨运营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我们,和20ToB读者一起

更懂T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