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位
空间入驻
小程序

韩剧《退货儿童》,揭穿东亚家长最残酷的一面

2025-09-08
文章转载自"北大纵横"

作者 |  慢慢
来源 |  Letsight
2768字 阅读时间6分钟
韩国最值得申遗的,非韩剧莫属!韩剧真是越来越大胆了。

上半年《善意的竞争》直接扒出精英学校学生为了分数不惜嗑药、换血,前不久《清潭国际高中》第二部继续撕开国际高中光鲜亮丽下的丛林生存法则。

最近,有一部尺度惊人的新剧《退货儿童》,直指东亚家长最残酷的一面,让人不寒而栗。

图源:豆瓣

图片

明码实价拍卖天才婴儿

18岁前可以无条件退货

《退货儿童》讲述的其实是儿童黑产,一个冷血的儿童买卖黑产业。

剧里设定的世界很残酷,这些被拍卖的婴儿不是普通出生的,而是通过人工授精刻意“制造”的。

婴儿一出生就会经过一系列严格检测,确保智商、体质和基因都在最优水平。每隔十个月,黑市就会举办一次只面向上流顶级家庭的秘密拍卖会。

图源:《退货儿童》

现场的观众都要佩戴面具,婴儿被抱上台,当成奢侈品一样竞价。

孩子的价格取决于亲生父母的基因背景,比如有一个孩子的父亲是天才少年,是考上斯坦福大学最年轻的学生,母亲是首尔大学医学系的门萨会员。

这样的顶配基因的孩子一开价就是2亿5千万韩元,折合人民币128万元,基因越好的孩子拍卖的价格越高。

图源:《退货儿童》

这些高价拍得的孩子并不是用来精心呵护,用爱养育的,如果他们的成长过程表现不如预期,那么他们就会被养父养母“退货”。

因为拍卖会规定,“有瑕疵”的孩子在18岁之前,养父母都可以无条件“退货”。

所谓的退货并不是在另一个地方重新生活,而是被秘密带走,打上残次品的标签后被直接“销毁”。

时宇就是这样一个孩子,他的养父是斯坦福医学院的高材生,所以养母对他要求非常高,想让他也成为门萨会员,延续天才家族的光环。

但是11岁的时宇不管怎么测试都无法达到门槛,天真的他还跟妈妈说自己不想上补习。

图源:《退货儿童》

养母觉得丢脸,冷漠地拨通了“退货”的电话。没过多久,时宇就被人带走,险些被拖进地下室注射镇静剂。

幸运的是,一些孩子最后都被救了下来,他们组成一个复仇者联盟,试图揭穿黑幕。

其中,一个叫雅铉的女孩在调查时发现,操纵整个黑产的幕后大Boss,竟然是她自己的亲生母亲金世熙。

金世熙立志要把女儿培养成完美的后代,虽然女儿学习不错,但只要不是第一,她就不满意。

于是金世熙派人“销毁”雅铉,转头领养了别的女孩,同样取名雅铉,继续自己畸形的教育。

图源:《退货儿童》


东亚教育的隐喻

《退货儿童》照进现实

《退货儿童》里的剧情虽然很drama,但真正震撼观众的,并不仅仅是这条黑色产业链更在于它直击了一个经常被掩盖的现实。

东亚社会里父母对孩子的过度期待,孩子必须成绩第一、必须完美,稍微不符合标准,就会被嫌弃。

今年5月,浙江杭州一位年仅9岁的天才围棋少年朱同学,就因长期遭受父亲家暴而跳楼身亡。

他7岁就成为中国围棋运动员,2023年以9战全胜的成绩夺得“浑南杯”全国少儿围棋公开赛幼儿组冠军,还参加了堪称围棋高考的烂柯杯,是围棋界公认的未来之星。

但是光环的背后却是数不清的殴打,朱同学的爸爸奉行“棍棒底下出天才”,每当孩子输掉比赛,就会拳脚相加,而且不分场合。

有一次比赛后,他竟当众殴打儿子,直到安保人员出面才制止,这位围棋天才最终也没能逃出父亲的阴影。

图源:三联生活周刊

类似的悲剧并不止一例。今年4月,东北育才的16岁信息学奥赛选手于行健同样坠楼去世。

推荐阅读:16岁信奥竞赛神童坠楼,多少父母还在进行「工具人教育」

他从小就开始学习信息学,成绩优异,2022年以初三学生身份拿下辽宁省第三,2023年在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成果展示大赛中,以接近满分的成绩夺得金奖。

但是在2025年3月的省队选拔中,他没有能入选,这次落选给他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直至最后我们也未能知道,压垮他的到底是父亲的热切期待还是落选的打击。

而讽刺的是,在父亲的祭文里,句句不离孩子的成绩与荣誉,却对孩子的心理状态只字未提。

图源:网络

这两起悲剧,和《退货儿童》中的故事非常相似,剧里的孩子因为不够完美就“被退货”、“被销毁”。

现实生活中,孩子如果没有达到父母设定的标准,会遭受精神和肉体上的惩罚。

《退货儿童》里的黑色产业链,表面上是陌生人操控的冷血买卖,但剧情最震撼的反转是幕后最大的Boss竟然就是孩子的亲生母亲。

这也照应了现实,在很多悲剧中,最亲近的父母往往才是幕后推手。


完美的孩子

东亚父母的炫耀资本

和《退货儿童》里的情节一样,很多真实的悲剧,其实都源自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父母疯狂追求完美,却从来没有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

在这样的逻辑下,孩子被物化为投资品、商品,成为了父母炫耀荣誉的工具。

《退货儿童》中,上流社会的父母们一心想要“完美的孩子”。

婴儿刚出生就被拍卖,标价取决于基因背景,孩子长大后稍微不符合期待,就会被认为是“残次品”,面临退货和销毁的命运。

孩子不是亲情的象征,而是赤裸裸的身份符号,一个不行就换一个,随时可以被替换。

图源:《退货儿童》

这种对完美的执念,其实在现实社会中一直存在,而且情况愈演愈烈。

985名校毕业的家长希望孩子可以复制自己的道路;藤校毕业的家长不允许孩子只能被Top 50录取...

各种鸡娃群里家长们互相攀比,谁家的孩子小学就托福90,谁家的小孩又获得国际大奖...

孩子的成绩成为了父母的面子工程,孩子读什么学校、考多少分,背后承载的不只是孩子个人的努力,更是父母用来证明自己阶层优势的筹码。

教育被当作最重要的投资,很多父母并不是单纯为了孩子的未来,而是把孩子当作一场风险极低、回报最高的项目。

图源:《退货儿童》

为了实现成就最大化,他们拼命往孩子身上砸钱,把孩子送进各种补习班、竞赛营,希望能在升学和比赛的竞争中挤进最顶尖的名校和赛道。

至于孩子是否快乐、是否承受得住这种强度,没有人真正关心。

父母的焦虑和功利心昭然若揭,而孩子的成长空间几乎被完全剥夺。

《退货儿童》只不过把这种现实焦虑放大到了极端。剧里的孩子一出生就被商品化,智力、基因、未来的潜力,全都被量化成价格。

现实中没有这样的买卖,所以父母只能“改造”自己的亲生孩子。

他们培养的不是一个自由成长的生命,而是一个被不断雕琢和打磨,用来承载荣耀、阶层和利益的产品。

图源:《退货儿童》

《退货儿童》的剧情非常极端、可怕,但正是这样的故事才能刺痛我们麻木的心,不得不直面现实中的问题。

如果父母只把孩子当作符号和工具,爱会变质,教育也会失去意义

最后,如果真的有完美的婴儿出售,你愿意出价吗?


参考:
当基因标价售卖!这剧比《熔炉》还敢拍!
韩剧的变态世界观,竟然源自真实事件
9岁少年坠亡:一个围棋“天才”家庭的明暗面



文中观点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各位读者朋友,公众号改了推送规则,如果您还希望第一时间收到我们推送的文章,请记得给北大纵横公众号设置星标。图片

点击左下方公众号“北大纵横”→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