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位
空间入驻
小程序

警惕你身边「总是对」的人

2022-11-04
文章转载自"MBA智库"

武志红·天雅  编辑/MBA智库琉琉

前段时间,武志红老师在直播间提到一个词:


人际关系的苦海。


指一个人因为无意识的一些行为习惯,令身边人纷纷对其回避、远离。


他分享了自己的一个经历——


几个月前,他跟公司的小伙伴对一些项目进行分析、整改。


发现小伙伴的积极性和配合度并不高,甚至还有些回避他。


问及原因,对方回应道:


“武老师,我在你面前讨论项目感觉很丢脸,因为你总是会用更高明的东西驳倒我,对我进行各种否定和攻击。”


听到这,武老师感到很诧异:


“天哪!我身为一名资深咨询师,却依然会不自觉地否定和攻击他人,陷入「人际关系的苦海」。”


顺着这份觉察,他开始串联起周围的人,而后发现:


这并不是个例,而是绝大多数人共有的困境。


在关系中,我们总是习惯去证明:我是对的,我是好的。


当真正这样做时,就会令对方产生一种「我是坏的/不好的」的感觉。


如果对方没有一个很好的容纳能力,就会反抗:


你凭什么把这些坏东西扔给我?

你凭什么说我是不对的/不好的?


在这样一种永无止境的纠缠、指责与推脱中,便形成了人际关系的苦海。


这时问题来了:


我们为何会陷入人际关系的苦海?

以及,我们该如何摆脱这片苦海?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武志红老师总结出了:


一个人从自恋到自信,心智发展的3个阶段。


《觉醒年代》


1

第1阶段:我是对的


当处于第1阶段时——


人永远在追求自己的「绝对正确性」,接受不了「我是错的」,也接受不了负反馈。


甚至在别人眼里他已经大错特错了,但他仍坚持自己是对的,排斥一切负反馈。


这份「追求正确」的执念,很容易形成偏执。


在关系中,如果一个人永远是对的,则意味着对方永远是错的。


跟这类人打交道时,你会发现,


无论你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正确与否,Ta的第一反应永远都是:


否定/否认。


我认为……

你说的不对!


我是这样做的。

你完全做错啦!


你好像没懂我的意思。

我什么都懂,是你自己没搞懂自己!


甚至有时候,你讲的跟他讲的是同一个意思,也依然如此。


你看起来有点疲惫。

不对!我只是有点累。


这种惯性否定的回应方式,时常给人一种被贬低的感觉。


双方始终无法站在同一角度去探讨问题。


这是一种很糟糕、很羞耻的感觉。


长此以往,它会令你充满挫败感,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一切都是错的。


没有人会喜欢一直停留在这种感觉里。


于是,面对这样的人,你开始采取行动去自我保护:


要么回避与远离——


就像生活中,面对那些自以为是之人,周围人更多会采取避而远之的态度。


“吵不过你,我躲你还不行吗?”


要么反驳与对抗——


就像生活中,那些凡事都要争个是非对错的夫妻,常年争吵,永不消停。


“我没有错,都是你的错!”

“胡说,明明是你的错!”


其实呀,人之所以总是惯性否定他人,


并不是因为他有多正确,而是因为他内在的自卑——


害怕一旦同意别人的观点,自己就会被否定、被牵制,甚至失去自我价值。


如果他意识不到这一点,不去面对自己的自卑,也不去自我提升,


那么,他便很容易通过否定别人去维护自恋,从而陷入人际关系的苦海里,无法自拔。



《在云端》


2

第2阶段:我是好的


到了第2阶段——


人的姿态摆低了,开始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且能够承认:我有时是对的,有时是错的。


但与此同时,他会追求另一个东西——迎合别人眼里的“好人形象”。


这时,他就会不可避免地压抑自己的感觉,围着别人的需求转,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去成全别人。


这份「成为好人」的执念,很容易形成单方面付出。


跟这类人打交道,你会发现他们有一个内在模式——


只付出,不索取;

总给予,难接受。


当你有需要时,他会第一时间为你提供帮助,不求任何回报:


“小事而已,一点也不麻烦,不用在意。”


而当他有需要,你想提供帮助时,他却总是习惯性地推开你:


“你忙吧,不用管我,我自己可以搞定。”


甚至在他被伤害时,他也会下意识地把委屈和愤怒压抑下来,拒绝别人的补偿。


“真的没什么,我根本不介意,别放心上。”


双方关系缺乏流动性,变得越来越不平衡。


这种自我阉割的付出模式,时常给人一种受之有愧的感觉。


这是一种很被动、很疏离的感觉,令你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


没有人会喜欢一直停留在这种感觉里。


于是,面对这样的人,你开始采取行动去自我保护:


要么拒绝与远离——


“凭什么只有你可以做好人,而我却不能?”


你开始像他一样,努力压抑自己的需求,拒绝他的帮助。


因为你不想成为关系中永远的「坏人」。


要么得寸进尺或忽略——


“既然你对一切都无所谓,那我就彻底忽略你。”


你开始心安理得地接受他的付出,不再想方设法去回报他。


从而进一步加剧关系的不平衡。


其实呀,人之所以总是强迫性为他人付出,


并不是因为他多享受付出的过程,而是因为他内在的虚弱——


总觉得必须多付出一些东西,才有资格获得对方的爱与认可。


如果他意识不到这一点,不去面对自己的虚弱,也不去自我滋养,


那么,他便会在过度付出中愈加虚弱,陷入人际关系的苦海,屡屡受伤。



 《我的解放日志》


3

第3阶段:我是行的


到了第3阶段——


人不再执着于通过贬低/讨好他人,去追求「我是对的」和「我是好的」,


而是开始把焦点放在事情和目标上,且有一种基本的感觉「我是行的」。


它意味着,我们开始跳出人际关系苦海,逐渐将注意力回归到事情上。


因为这个时候,人与人、人与事物之间构成了基本的三角关系。


比如,你和小伙伴一起做项目。


虽然只有你和小伙伴2个人,但你们之间还有共同的第三者:


合作项目。


你们把焦点都放在合作项目身上,不再执着于评判:


谁对谁错,谁好谁坏,谁权力高谁权力低……


这时,人与人的关系就会变得很不一样。


当不再通过贬低对方维护自恋时,关系双方便实现了基本的平等,


这时,你们便能更客观、诚实地看见对方,接纳对方的真实存在。


当不再通过讨好对方获得价值时,你们之间便实现了基本的真诚,


这时,你们便能更直观、坦然地表达自我,呈现自己真实的需求。


在这样一种平等、坦诚的关系模式中——


你们彼此之间有了基本的信任,共同把焦点放在「把事情做好」上。


这说起来很轻巧;但要真正做到,却是相当难的。


因为在跟人合作过程中,我们难免出现紧张、敏感、羞涩、惶恐、焦虑等负面情绪。


当无法靠一己之力去消解时,就会不自觉地把焦点转向对方,陷入人际关系的苦海。


这时很关键的一点在于:


尊重自己的感觉,确认「我能行」。


什么是感觉?


所谓「感觉」,就是人和事物建立关系那一刹那的产物。


比如,


喜欢打球的人都知道,要想打出好球,需要有手感;


爱玩音乐的人都清楚,要想做好音乐,也需要有乐感……


而「尊重自己的感觉」,就是与很微小的事情建立联结,一点一点的去相信,去确认自己的感受。


当你尊重自己的感觉,你的内心就会有一种对事物的基本感知与判断,你也就尊重了事实本身。


比如,


当打球打出了手感,玩音乐玩出了乐感,你会在跟球/音乐建立联结的过程中,一点点去相信、确认「我能行」的感觉。


这个时候,你就不再需要通过贬低、讨好他人的方式来维护自恋、寻求价值感了。


《坡道上的家》



写在最后 


来到这里,你可能会问:


那具体要怎么做,才能进入到第3阶段,摆脱人际关系的苦海?


按照原生家庭的理论,


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能够从养育者那里获得足够的肯定:


你是对的/你是好的。


那么,他便自然而然地进入到第3阶段,并将焦点放在事情本身上。


遗憾的是,绝大多孩子都很难获得这份肯定。


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养育者通常倾向于否定孩子,很少提出表扬。


而这,也直接造就了孩子成人后内在的自卑与虚弱。


也许,你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也许,你至今依然停留在第1、2阶段,在人际关系的苦海里苦苦挣扎着。


在此,我想先对你说一声:“这一切,不是你的错。”


其实呀,人的心智发展这件事,大多时候是急不来的。


在头脑层面,我们也许可以很快学习、积累与模仿;


但在体验层面,我们只能一点点去探索、突破与成长。


试着觉察自己目前所处的位置——


啊,我还停留在第1阶段,常常不经意否定别人;

啊,我还停留在第2阶段,常常习惯性讨好别人。


试着理解和接纳自己现有的状态——


我否定别人,其实是为了证明「我是对的」;

我讨好别人,其实是为了证明「我是好的」。


试着去探索、寻找新的突破口——


不去否定/讨好别人,而是一点点把事情做好来,从中不断确认「我能行」的感觉。


这的确非常不容易。


但这就是生命成长的过程。


我们可以试着用一辈子的时间,一点点恢复内在的力量,一点点恢复基本的自信,一点点摆脱人际关系的苦海。


由此变得愈发充盈、坦然与完整。


-THE END-


● 作者:天雅。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广州心协三级心理咨询师,绵羊倾诉APP倾诉师。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微博:@武志红。现于北上广深杭厦门成都苏州南京青岛10个城市开办了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MBA智库(mbalib)经授权发布本文,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MBA智库好文精选:

 领导为什么讨厌准点下班的人?(干货)
 “高考700分和700万,选哪个?”你活得这么努力,是为了更多选择的权利
 用5%的努力,去撬动95%的事情:原来这才是“有效努力” !(深度好文)
 李诞给员工“画大饼”,这次打工人不干了:别拿你的前途,去赌老板的情怀

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