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第十七届国际交通技术与设备展览会上,京东物流的VAN无人轻卡一亮相,就在行业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这个“大块头”载货空间足有24立方米,在物流圈里号称载货量最大的无人轻卡。作为京东进军汽车领域的首款产品,VAN无人轻卡拥有最高400公里满载续航能力,具备L4级别公开道路自动驾驶能力。
它能够自主规划最优路线,精准识别并灵活避让障碍物,从容应对人车混行的复杂交通环境。更引人注目的是成本效益,这款无人轻卡对外称相比传统运输可节省约60%的运营成本。
十年磨一剑,京东物流VAN无人轻卡的亮相,宣告京东正式进军造车领域。
1. 造车谜局
刘强东的汽车情缘,缘起于2015年的一个饭局。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登门拜访,仅用15分钟阐述造车理念,刘强东10秒内拍板投资。
这次投资开启了京东在汽车领域的战略布局。
2018年,京东汽车整车交易平台上线;2021年,京东内部成立京东汽车事业部,将汽车业务提升至集团战略层面;2022年“京车会”升级为“京东养车”,整合汽车配件与线下维保服务。
至2023年6月京东汽车事业部独立时,已在全国布局超过1700家养车门店,与40000多家三方门店达成合作,构建了覆盖汽车“买-配-养-用-换”全生命周期的服务网络。
耐人寻味的是,刘强东曾多次公开强调:“汽车一定是京东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但京东不会自己做汽车。”
但是今年5月初,京东提交了一个名为“Joyrobotaxi”的商标注册申请,当时业界纷纷猜测刘强东将追随雷军进军乘用车市场。
如今看来,“京东不会自己做汽车”特指不涉足乘用车制造。在物流装备领域,京东早已暗度陈仓。
这一选择背后,是刘强东对京东核心优势的清醒认知。此次VAN无人轻卡的亮相,揭示了京东真正的战略意图:以自动驾驶货运车辆加固物流护城河。
2. 物流战争
京东选择此时亮出物流无人轻卡,背后是电商行业竞争格局的深刻变革。当商品丰富度与价格优惠日趋同质化,物流时效已成为电商平台最关键的竞争壁垒。
尤其是在今年618大促期间,电商巨头围绕“即时零售”这个关键词,已经演变成了一场物流能力的巅峰对决。
京东物流推出“助跑计划”,通过211仓配升级、高密度无人车投放、大模型赋能等手段加码时效;美团闪购依托闪电仓网络和庞大骑手队伍,将履约时效压缩至“小时级”甚至“分钟级”;淘宝则与顺丰联手推出“极速上门”服务,覆盖全国300城核心区域。
即时零售市场的爆发性增长,凸显了物流效率的战略价值。随着“30分钟送达”从奢侈变为标配,物流技术可谓直接决定平台生死。
在这种背景下,京东VAN无人轻卡的出现可不是偶然。它很可能会成为京东手里的一张王牌,直接闯进电商仓储、快递分拣、制造业供应链还有冷链运输这些物流活儿特别多的场景里去。
事实上,京东物流的技术版图远不止VAN无人轻卡。此次同台亮相的还有代表京东自动驾驶最新成果的独狼6.0智能配送车。这款载重1000公斤的无人车已在国内近30个城市实现常态化运营,覆盖社区、商圈的快递配送场景。
再加上在宿迁、苏州等地开通数十条航线的飞狼系列无人机,京东正在搭建一个“无人轻卡+无人机+无人配送车”的三位一体智能物流网络。
这套系统若能高效运转,不仅能服务京东体系,更可能开放给第三方,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3. 生态变革
在制造业的所有生产要素中,物流常被认为“不那么性感”。但正是这个不性感的领域,默默支撑着中国制造的韧性。
在过去几年中,中国物流业经历了四大进步:互联网电商引爆物流革命,制造企业云物流能力提升,一体化供应链模式形成,最后一公里快递网络完成构建。
如今,这场革命正进入新阶段。
京东物流VAN无人轻卡的亮相,标志着伴随即时零售竞争进入深水区,物流效率之争已演变为AI能力与系统整合的较量。
京东凭借“物流超脑”实现仓储运输智能调度,阿里、美团则加速AI投入,争夺算法优势。而物流载具的智能化,正成为技术落地的前沿阵地。
然而赛道上的选手都清楚,真正的竞争不在企业之间,而在模式之间。
京东物流VAN代表的“智能装备+一体化供应链”模式,能否战胜美团的“人力网络+闪电仓”、阿里的“平台整合+数据赋能”,取决于三个关键因素:
其一,规模化速度:无人车队的部署成本与迭代效率;其二,场景渗透深度:从干线运输到最后一公里的全覆盖能力;其三,生态协同效应:物流能力反哺电商主业的增值效应。
站在更宏大的历史维度看,这场竞争不再局限于企业间,更关乎中国物流业的全球地位。
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每天有数十亿件商品在流动。如何让货出去、让钱进来,始终是中国商业的核心命题。
过去十年,物流产业悄然完成了从“金字塔式”层层分销到“扁平化直达”的转变。曾经需要上千经销商、上万个柜台的商品销售网络,如今只需一个中央仓和高效的配送体系。
在智能化革命浪潮下,物流领域正经历着最不性感却最具颠覆性的变革。无人机、无人车、智能仓储等“黑科技”正在重构物流行业的基因,中国物流业正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加速转型。
这场变革将影响全球供应链格局,让中国制造获得全新竞争力。
文中观点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