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告别都是悄无声息的”这句话,在写字楼的茶水间里仍然适用。
最近,一博主发帖称,上周五下班前,隔壁工位的实习生还在改方案。谁也想不到,周一晨会,领导轻描淡写提起“她找到了更适合的岗位”。
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像这名实习生一样,在一个普通的下午打卡下班,从此彻底消失在写字楼,甚至离职前一天都看不出任何异样。
他们不透露求职动向、不表露负面情绪、不解释真实原因。走得不留痕迹,不带走一片云彩。
“离职的话就像泼出的水,
注定要在干涸前离开”
网友小玲无意中向关系好的同事透露,自己遇到职业瓶颈,计划今年跳槽。
三个月后却发现,自己的名字从重点培养名单消失。
当她询问原因,上司的回复意味深长:“知道你有更广阔的天地,就不拦着你了。”小玲顿时猜测出了原因。
很多领导者承认,得知员工有离职意向后,会降低对其的信任。正如一公司高层所说:“我们鼓励员工畅所欲言,但晋升时总会优先考虑从未动摇过的人”。
许多时候,说出口的离职意向=离职倒计时,不论动机是试探、求助还是炫耀,公司只会解读为“不稳定信号”。
说者无意,听者有意。当员工流露离职意向,职场信任就会产生裂纹;管理者会本能启动人才替换机制。
离职的话就像泼出的水,说出口的那一刻,注定要在干涸前离开。
“离职理由=潘多拉魔盒
还不如烂在肚子”
教培行业刘女士因领导任人唯亲愤然离职,并在和HR的沟通中直接说出原因。没想到,新东家背调时,前上司却评价她“抗压能力差”。
因为这句评价,她的新工作险些黄了。
职场背调是把双刃剑,既能验真,也能封喉。
后来她学聪明了,每次离职面谈都面带微笑:“感谢公司培养,因个人规划离开。”对此,她表示:“离职时的抱怨话就像打开潘多拉魔盒,还不如烂在肚子。”“其实懂的都懂,没必要说透。”
直接向公司透露离职原因,尤其是公司方面的原因,如制度问题,管理问题等,非但自己不落好,还容易引火上身,还不如干脆不说。
正如一名网友所说:“公司不会因为你的批评而改变,但你可能会因为批评而失去机会。”毕竟职场里没有绝对的正义,只有利弊权衡。
如今,越来越多离职者用“个人发展”替代真实原因,本质上是为维护职业形象的完整性。对于职场人来说,可以心里骂一万句,但嘴上只能说一句“谢谢”。
真相可以烂在肚子里,但不能写在离职报告里。因为公司可以接受你走,但肯定不能接受,你走的时候还放一把火。
“心已被伤得遍体鳞伤
说再多也改变不了现实”
有没有发现,职场上存在这样一种怪现象?
整天喊着要辞职的同事一直不走,反而有些什么也不说的人,最后却不声不响离开了公司。
深圳某科技公司的员工小李,便是其中一员,离职原因很简单——受够了。他本是公司的技术骨干,连续3年绩效优秀却从未获得承诺的晋升。
当同事还每天在办公室抱怨“明天就交辞职信”时,小李默默更新了简历。在某次项目验收后,他一键提交了离职报告,留下错愕的领导。此前他刚“完美”完成了核心模块开发。
当职场人彻底失去对公司的信心,和再多人诉说也改变不了现实,这时还不如沉默离开,择好木而栖。
沉默是最高级的失望,而真正清醒的职场人,早把失望变成了简历上的新筹码。
“吃过一次亏后
发誓再也不告诉同事跳槽动向”
一位王姓的职友,发帖称自己吃过一次离职的亏。
当时她拿到同行业一家大型上市公司的offer,只等离职完就去报道。结果因心直口快,无意中将自己的去处告诉了部门同事。
结果得知,竟有人给新单位打去电话,大致意思是说自己能力不行,不适合被录用,差点弄黄了offer。
虽然后面解释清楚,但这次经历,让其非常郁闷,发誓以后再也不告诉同事跳槽动向。
你的跳槽计划,在别人眼里可能是升职的机会。他们可以接受你走,但不能接受你走得太好。
不要小看人心,也不要忽视人性。职场最危险的,或许不是你的敌人,而是知道你秘密的“朋友”。
某科技公司技术人员张先生在离职前,向团队透露自己将去某竞品公司。结果,被有心人士告诉了公司高层,公司提前向竞品公司施压,导致对方临时撤回了offer。张先生被迫重新求职,降薪30%才找到新的单位。
很赞同一句话:“离职,要么0次,要么1次。中间的所有试探,都是给自己挖坑。”职业规划如同未成形的瓷器,在烧制完成前,任何暴露都可能使其碎裂。
“静音式离职”是既为不打扰别人,也是为了不影响自己的规划,减少变数。
那些未曾说出口的告别,不是对企业的不忠,也不是对工作的不负责,而是用最小摩擦系数走完这旅程,迎接之后的崭新生活。
文中观点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