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位
空间入驻
小程序

看不惯鲁迅抽烟壁画没问题,但不能以讹传讹

2025-08-31
文章转载自"北大纵横"

作者 |  小林
来源 |  雷叔说事
2794字 阅读时间5分钟

01

鲁迅故里那幅抽烟壁画被举报了。


一开始很多人觉得这是无理取闹,鲁迅抽烟不是经典形象吗,这有啥好看不惯的。


图片


有反对,就有赞成。


很多人说举报得对,抽烟画面就不该出现在公共场合


图片


他们也不是拿现代观念粗暴批评旧时习惯,说得还看上去有理有据。


只是我去了解了一下发现有些明显的假消息在扩散。


02

  •  壁画夸大歪曲了鲁迅形象吗?


网友拿出二十年前的报道说,鲁迅故里抄袭了李以泰1974年创作的版画原作


图片


抄还不好好抄,还歪曲鲁迅形象。


图片


这桩官司当时被文化部称为全国八大侵权案之一,对薄公堂时,李以泰说:


“被告改劣的地方只有这三条烟纹的夸大和扩张,以弥补其广告留空的构图。”


图片


随后他提到:


“把鲁迅吸烟沉思的主题变成了鲁迅是个烟民的主题,严重损害了原作的庄重主题。”


图片


好像景区确实魔改了原画,但说话不能说一半。

首先,改劣了鲁迅形象是李以泰方主张的一个依据,不一定客观。


其次,李以泰方说这幅版画是世界著名画作因为:


代表了鲁迅最传神的形象;

弘扬了鲁迅精神;

为让世人熟知鲁迅形象起了重大作用。


图片


问题就是这版画与其他鲁迅版画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抽烟。


自己突出鲁迅抽烟形象可以,别人改改鲁迅抽烟形象就是突出鲁迅是烟民了,这种逻辑在今天看来有些矛盾。


而且,如果真觉得景区魔改不对,怎么获得了一定的赔偿和加上署名后,就不要求景区改回自己那版呢?


  •  为什么没拆除?


不可否认这是侵权行为,所以2005年10月一审作出判决,几位被告被判令停止侵权、拆除侵权作品,登报道歉,并赔偿李以泰32万。


图片


那拆除了吗?


记者调查了二十位市民发现,大家都希望这幅已经展示三年的鲁迅抽烟壁画能留下来。


图片


专家也觉得壁画能反映鲁迅气质,所以最好不拆。


图片


后来多次调解,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其中第一点就是:鲁迅故里公司保留景墙。


说白了,各方都觉得画本身没什么问题,可以在公共场合展示。


当然这也不代表景区鼓励大家抽烟,因为当时鲁迅故里就设置了禁烟区。


  •  不要画上烟?


不少人说鲁迅拒绝抽烟形象,他排斥“没有烟我就写不出文章”的观点,他希望李桦这样的青年艺术家能真实表现他。


图片


这话首先像AI回答的,我再去问几个AI,结果他们都说没查到出处。


图片
图片


可能很多人会说,这是黄源先生回忆的,说画上烟斗是受了外国画家影响的成见。


图片


不管黄源有没有说过这句话,可以肯定这里是说,鲁迅不希望自己形象里带烟斗。


翻翻过去很多木刻画名作里,鲁迅在抽烟,只是不拿烟斗。


图片
图片
图片


  •  鲁迅写了那封信吗?


说着说着又有人表示,鲁迅先生说自己写作时并不抽烟,在1935年4月4日给李桦的亲笔信里提到。


图片


那天鲁迅确实在收到李桦信后给他回复了。


但全文如此,也跟抽烟无关。


图片


其他时间鲁迅给李桦的信里也如此,从未提及抽烟,更是连烟字都没有。


图片


也许是网友记混了,那我们要看看:


  •  鲁迅写作时不抽烟吗?


小说里,鲁迅多处说“我”写作时抽烟,比如中学必背课文《藤野先生》最后一句。


图片


大家从小就有感情背诵过了。


实际上,很多友人回忆和研究资料,都能在证明鲁迅边抽烟边写作。


图片
图片


我们可以说,鲁迅爱抽烟,抽烟害了他健康,他几次也想戒烟。


但不能说,鲁迅不让别人画他抽烟形象。


同样,在支持保留鲁迅抽烟壁画那边,也炮制来了针对反对者的假消息。


有来有往,只能说AI越来越懂人人性了。


真相不用找,用户情绪价值最重要。


03

这时候,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举报者举报了什么。


她的理由是这幅画存在引导人室外聚集抽烟危害他人健康的风险,还可能误导青少年。


所以关键问题是,鲁迅抽烟形象会不会增加青少年抽烟可能呢?


这问题并不稀奇,学术圈里早吵翻了。


我们也经常看到有人说:美国的研究发现,电影里抽烟的镜头会增加青少年抽烟的可能。


图片


所以我们最好影视作品里不出现抽烟镜头。


很多学者确实这么认为。


比如上面微博截图里提到的那份论文,说青少年观看电影中吸烟镜头的频率与其吸烟行为呈强正相关。


图片


经常看电影吸烟镜头的青少年吸烟概率是不太看的人3倍。


图片


因为看电影的年轻人看到明星抽烟,就觉得很酷,就想学。


一份对墨西哥7524名青少年的调研也发现,电影里抽烟镜头暴露得越多,青少年吸烟可能性越是增加。


图片


可是电影不都是室内的吗?


但这次壁画是在户外,如何让两者更无缝衔接呢,其实也有人做了类似研究。


1999年的一篇论文指出:只要是公共场所里有抽烟画面,就可能增加年轻观众的吸烟意愿。


图片


所以这似乎是学术圈流行的一种观点:影视剧里抽烟镜头越多,青少年越容易跟着抽烟。


但流行不代表是公理,有学者看法不一样。


一位中国学者做了调研,回收到182分问卷。


图片


分析后他发现,影视剧中吸烟形象不会影响受众健康信念。


影响一个人是否抽烟的,还是家庭、社会约束和自身健康观念这些因素,而非影视内容。


图片


同样,国外一份2008年的研究也表示,电影与吸烟无显著独立关联。


图片


只是没严格控制协变量的情况下,会显得两者有关系。所以大家想当然了。


图片


只是这论文没研究电影抽烟镜头多少的问题,因为它只看青少年看了多少小时电影。


但这些论文都不够单刀直入,有的人甚至觉得离题万里。


好了,到了2020年,弗格森等人撰写的元分析综述,综合了12项独立研究(涉及70788名青少年),对电影中出现吸烟镜头会增加青少年吸烟行为的说法提出了强烈质疑。


图片


他们算了算发现:


好消息是两者存在统计显著的相关性;

坏消息是实际效应值极其微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图片


当然论文只是证明强弱,那会显得故事没讲到位。


接下去他们算了算,青少年吸烟率呈下降趋势,而电影中的吸烟镜头在变多啊。


这不就是说电影中的吸烟镜头与青少年吸烟行为之间的关联度很低吗?


图片


也就是在这篇论文里,他们指出一个可怕的问题,就是为啥我们先入为主地认为两者有关系。


看看问卷设计,先给了青少年一个明显的暗示,青少年就有意无意地按照这个暗示回答问题,而不是真实说出自己的经历。


图片
有的青年在接到暗示后,还可能恶作剧式回答。
图片


也就是说,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被调查者为了让研究者满意,就说自己看了电影才学会抽烟。


这说明很多问卷在起步阶段就有偏见了。


事实上,抽烟本身就是经典吵架话题里,每一个细分问题都是一个火药桶,谁点都会炸起来。


只是用学术研究来撕逼,会显得有趣一些。


但悖论也产生了:


举报卡通人物的家长,通常会被认为是奇葩无脑;

举报抽烟人物的家长,又能被视为是文明表现。


矛盾的背后是我们忽视了青少年,觉得他们没有思考力。


看来我们总喜欢当别人的爹。


04

但问题从来都不复杂。


真正的矛盾是公共场所的二手烟,而不是不让人抽烟。


真正的矛盾是如何用法律法规改变现状,而不是逮着鲁迅来吵。


图片


如果还要说点什么的话,化用几个段子就是: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旧社会里,他是有烟抽的。”



文中观点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各位读者朋友,公众号改了推送规则,如果您还希望第一时间收到我们推送的文章,请记得给北大纵横公众号设置星标。图片

点击左下方公众号“北大纵横”→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